天天看點

使用者需求與上帝視角

使用者需求與上帝視角

幾乎所有産品經理的口頭禅:做産品一定要把握住使用者的需求。這已經是行業的共識。但是共識并不等于真正了解。

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這句話?做産品永遠不是搭架構、梳理流程、确立功能、排優先級那麼簡單。它最重要的問題永遠是:你真的了解你的使用者嗎?

在資訊流投放廣告,有兩個文案:

1.“理财利率高達7%”;

2.“2017年再也不用去銀行了,理财利率高達7%”

想一想,那個點選率更高,轉化率更高?

看看你的判斷是否正确?

如果不能在2秒之内作出判斷,敢說自己對使用者很了解嗎?标題二隻是比标題一多了是多幾個字,但點選率翻倍,轉化率也提升。

從這個角度看,所有的産品和營運本質上是社會科學的試驗。雖然事後我們可以總結歸納說,标題二比标題一多了一句話,産生了對比,凸顯了利率,引起了使用者關注。但有人也會說,标題一更加簡潔直接,更加有效。

分析怎麼說都是對,但在現實面前,最重要的是用事實說話。

創業是産品試驗,營運試驗,投放試驗的集合體。創業本質上就是一場綜合性的社會科學的試驗。連蘋果這樣的公司投放廣告都要曆經幾十個版本的測試,比如朋友圈資訊流廣告投放前,會先做幾十次小範圍素材的測試,經過不斷分析,最終确認效果最好的進行大規模投放。

做任何事情,成功的思維模式都是要把“自我”放在後面,把“TA我”放在前面。用上帝的視角做産品沒錯,但千萬不能把自己當成上帝。

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到上帝的視角,張小龍、馬化騰、喬布斯也不行。但可以借助很多工具和累積的經驗開啟上帝的視角。比如資料的試驗,用AB test,比如灰階釋出,比如跟使用者混在一起等。隻有跟使用者在一起,才能逐漸抽象出典型使用者特征,才能根據這部分使用者的需求來進行産品設計。這個時候才能說,懂得使用者需求。

為什麼很多傳統企業做出來的網際網路産品難用?本質上是老闆太過于相信自我的判斷,因為自己成功,站在高位,理所當然認為自己的判斷更對,但最好的判斷來自于資料的實驗和大量使用者的接觸累積。這個一線的員工,有靈氣的員工,有心的員工應該是最了解使用者的。一線的員工比經理了解,經理比總監了解,總監比老闆了解才是自然的事情。

當一個公司資料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任何人都得警惕自己的判斷。因為你可能隻代表了少數的使用者群體,更多的使用者是你根本無法了解和觸及的。比如說你是一個高富帥的理财使用者,你是永遠無法真真切切了解小貸使用者的需求的。使用者可能的生活困窘,可能的需求場景,都可能是無法了解的,無法同理心的。不要用自己的需求偏好來設計這個産品。當你無法了解使用者的時候,更好借助資料說話,更好地觀察使用者,跟使用者交流。

美國第二大信用卡公司Capital One市值超300億美元,創始人Rich Fairbank曾經分享:他們在實際的營運中,對比試驗政策是最重要的手段。他們不會争議這樣的話題:給客戶郵寄開卡函是用藍色信封,還是白色信封。他們隻看試驗效果:随機發給兩組5萬人,一組白色,一組藍色,再對比兩組帶來的訂單差異資料作為決策标準,那組帶來的訂單量多,接下來的所有客戶都會收到勝出顔色的信封。

根據Facebook前工程師覃超分享的案例,Facebook首頁曆史上曾經出現過多次改版的提議,其中一次較大的改版是在2013年,由一位很有話語權的副總裁帶一堆很豪華團隊推動。他對改版有自己的理論,且非常有說服力。比如說使用者生活節奏快,圖檔的資訊豐富,吸引眼球,遠比文字好。比如說使用者時間越來越碎片化,沒有大片時間停留,是以把東西集合放在左邊,并用圖檔顯示最高效。一聽上感覺非常有道理,且做出來的效果很漂亮。大家都認同,然後就開始改版,半年時間,60人的團隊全身投入。做完之後,進行内部測試,資料并沒有提升,但大家回報還不錯,畢竟很漂亮。但當釋出給1%使用者,進行對比測試就得出結論,使用新版的使用者停留時間和活躍度都下降,且降幅高達20%。不過團隊說,一開始使用者可能不适合界面,需要時間,需要優化。接着,團隊又做了半年時間,使用者開放到12%,資料依然沒有好轉,18%的使用者活躍度下降,線上時長也在下降,造成近20%的收入損失。最後結果是隻能復原到之前版本。

是不是諸如此類案例很多。藍狐也有過類似經曆。在做産品時候,以為通過一些清晰的全景提醒給使用者帶來友善,但結果是轉化率有5%以上的下降。放棄“我執”是産品經理的重要素質之一。

了解使用者需求需要上帝視角,但是不能把自己當成上帝。要通過工具不斷去接近上帝。這個方面百度的俞軍是中國罕有的頂級産品經理,他總結出的方法論堪稱教科書般的經典,值得所有産品經理學習。

他提到:

“産品的本質是讓人的生活更美好,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成為産品,甚至是一篇文章、一種理念、一個宗教.....給使用者創造價值就是一切産品的本源。

但産品設計的本質是利益配置設定,是以你要掌握好各方利益的平衡,比如要讓使用者的淨收益最大化。使用者淨收益=(新體驗-舊體驗)-切換成本,是以一個新的産品或産品更新,要盡可能提升新體驗,盡可能将舊體驗降為零,盡可能将切換成本降為零。

 實際上,有時候使用者需求會将很多産品經理帶入誤區,是以我們要從使用者的回報中區分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點,也要從資料中看到需求的強烈程度。

 這可以通過内部分享失敗或成功案例加強學習,一個好的産品是基于每一個Case的分析,每一個Bug的掌握。我每設計一款産品,即使簡單如使用者界面,也會用大量的資料和事實去解釋自己每一處設定的理由,這些論據來自于我對各種資料的長期監測和分析。

當然,你也要清楚産品生命周期的更疊總是從具有颠覆性的新技術開始的,但當一個産品無論怎麼努力去改進,其對于使用者體驗的提高已經微乎其微了的話,那它的光芒與風頭被另一個産品替代,也将是一種必然。”

當你的使用者量級達到百萬,超過千萬之後,如果不借助資料工具都是黑燈瞎火的。不管你是誰都是無法看到全貌的。喬布斯做不到、紮克伯克、馬化騰、張小龍也做不到。沒有人敢說自己站在那裡高瞻遠矚,洞察一切。

但不影響這些超級牛人做出很好的産品。因為他們會善用工具,善于測試,善于總結,善于複盤,最終為我所用。(藍狐筆記)

使用者需求與上帝視角

(長按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