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半年盤點:展覽聚焦

半年盤點:展覽聚焦

■青釉佛塔模型,唐五代(公元618-960年),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改擴建項目工地G1出土。部分青釉脫落。平面呈六角形,塔基由基座和三級基台構成;塔身三層,仿樓閣式,首層開龛,龛内塑坐蓮佛像;攢尖頂,塔刹殘。其中一件底部有銘文。 潘玮倩/攝

半年盤點:展覽聚焦

■砺石,商時期(約公元前1600-前1046年),廣州黃埔區何棠下村竹園嶺遺址出土。 潘玮倩/攝

半年盤點:展覽聚焦

■“林宅酒墱”醬釉陶片,宋代(公元960-1279年),海珠區廣州科學館項目用地出土。潘玮倩/攝

半年盤點:展覽聚焦

■林呱(傳),錢納利畫像(摹本),布本油彩,約1835年,香港藝術館藏。粵博供圖

半年盤點:展覽聚焦

■銀盒,南越文王墓出土,南越王博物院藏。院方供圖

半年盤點:展覽聚焦

■“華音宮”銘款器蓋殘片,南越國二号宮殿基址出土,南越王博物院藏。院方供圖

尋迹羊城——2022年廣州考古新發現

今年4月25日,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市文物局)指導,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産保護管理研究中心主辦的“尋迹羊城——2022年廣州考古新發現”展覽在南漢二陵博物館正式開展。展期至今年12月17日。

自2020年起,該院(館)将每年的考古新發現精心策劃成“尋迹羊城”系列展覽,與觀衆朋友及時分享最新的考古成果。2022年,“廣州考古人”全年完成404宗考古項目,1.6億平方米調查,241萬平方米勘探,12964平方米發掘,清理各類遺迹2255處,發現各時期墓葬201座,出土各類文物1625件/套。

從化獅象、黃埔竹園嶺、南沙合成等一批重要史前先秦遺址,為重構廣州建城以前珠江三角洲人類曆史提供了重要資料。市第一人民醫院、荔灣鶴洞、廣州動物園、增城沙滘村等項目發現的曆史時期遺址和墓葬對探索廣州城市發展軌迹意義重大。其中,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改擴建項目工地南越國至清代遺址還入選“2022年度廣東省重要考古發現”。

展覽從2022年廣州18宗考古發掘項目的新成果中精選陶器、銅器、鐵器、銀器、水晶、貝殼等各類出土文物約260件/套進行展示,分為居住、勞作、埋葬三部分。展覽強化考古發現與當下生活的關系,通過現代人要面對的日常事物聯系考古遺存所能呈現的古代先民生活起居、勞作營生、宗教活動和生死觀念。觀衆可從自身熟悉的視角認識這些遺迹遺物,觀察和體會廣州先民的生活日常、生命日常,與生活在同一片區域的先民對話。

展覽所有文物均為首次公開展出,為觀衆展現2022年廣州考古的新發現、新成果:洞穴内的先秦遺存、大規模商時期生産生活場所、廣州城西北郊的南越國時期建築遺存、大量人為加工的貝殼堆積、海珠區地層堆積内的夏商之際至商時期陶片……這些都将為觀衆讀懂廣州提供最新的索引。(通訊員 穗文考)

何以“焦點” 解讀粵博精品大展

日前,記者從廣東省博物館獲悉,2022年9月30日-2023年3月26日在該館舉行的“焦點:18-19世紀中西方視覺藝術的調适”展覽,于第二十屆(2022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中,榮獲國際及港澳台合作獎。

“焦點:18-19世紀中西方視覺藝術的調适”展覽是廣東省博物館為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為展示文明交流互鑒成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全方位、深層次合作而特别策劃舉辦。聯合粵港澳大灣區多家文博機構,通過130件/組代表性展品,講述18、19世紀廣州外銷畫家在畫藝、畫技和畫材三個方面創新,開創中西方視覺藝術對話與調适的廣州時代的故事。

作為一場全景式解讀中國外銷畫的原創大展,它是廣東省博物館近20年來“中國外銷畫”藏品系列征集和研究成果的首次集結展出。

該展覽的形式設計緊扣展覽主題,運用對比、虛實、立體等設計手法,将各種代表性的視覺符号重組,形成了個性鮮明的藝術特色。技術上運用裸眼3D畫室、全景沉浸式互動體驗“中國風房間”、外銷畫繪制流程與廣府女團互動觸屏裝置、大資料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的“數智焦點”個性化導賞和“虛拟策展人”小程式,實作展覽“數字化與可及性創新”。

展覽還借助學術力量擴大影響力,聯合中山大學舉辦相關國際學術研讨會,邀請港澳地區和内地,以及英、法等國200餘位專家學者,對視覺藝術全球化議題展開讨論和思考。另外開設6場專題學術講座、12場公益教育項目、258次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展覽配套活動。

“焦點”是此地此刻:無論過往與今日,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發地,廣州始終是中西方文化視野的交彙之地,是粵港澳大灣區全方位、深層次文化共建的焦點所在。在這場跨越時代的藝術之旅中,我們看到的是中華文明揚帆起航、引領潮流的夙願。(通訊員 粵博宣)

全新常設陳列 飽覽秦漢南疆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秦漢南疆——南越國曆史專題陳列”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開幕。這是南越王博物院建院後首個基本陳列,共展出200餘件(套)精品文物,站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視角,通過展示廣東、廣西地區秦漢時期(尤其是西漢南越國時期)遺址和墓葬的出土文物及考古發掘材料,結合史籍相關記載,帶領觀衆見證嶺南地區逐漸發展、并最終融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曆史程序。

“秦漢南疆——南越國曆史專題陳列”通過展示各類精品文物和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從中華文明的塑造建構、基因傳承、融彙交流等角度,在秦漢時期統一盛世的視野之下展示嶺南地區輝煌的古代曆史文化面貌與特色,呈現秦漢時期嶺南地區家國一體的政治文化格局。展覽分“百越之地”“秦定嶺南”“守疆營土”“萬裡同風”四個單元。

“百越之地”,通過展示兩廣地區具有代表性的考古發現,概述先秦嶺南的區域面貌、族群構成及基本的社會發展狀況。早在史前時期,嶺南就已經與中原及周邊地區發生了一定的交往和聯系。

“秦定嶺南”,講述秦始皇征服嶺南并設立郡縣,使嶺南首次被納入中央王朝政治版圖,促進了本土社會經濟的發展、漢越民族的融合以及海外交通線的開辟,翻開了嶺南大規模開發的篇章。

“守疆營土”,重點講述秦朝末期,趙佗為保嶺南地區的安定和人民的安甯建立南越國。曆代南越統治者的積極經營,使得嶺南在政治、經濟、文化、民族融合和海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跨越式的大發展,為南越文化、嶺南文化最終融入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做出重大曆史貢獻。

“萬裡同風”,介紹漢武帝滅南越國後,将嶺南地區正式納入漢朝郡縣的版圖。此後嶺南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與中央王朝漸趨融合,成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原有基本陳列“南越藏珍——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陳列”,以大陸20世紀80年代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南越文王趙眜墓的出土文物為核心,按器物的材質、類型、功用等予以展示,但對西漢南越國整體曆史面貌的叙述相對不足。故而新增“秦漢南疆——南越國曆史專題陳列”作為王墓展區的基本陳列,以期搭建曆史架構,對南越國的曆史背景進行全面系統的描述。(通訊員 南越王宣)

■收藏周刊記者 潘玮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