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凡人眼下的古羅馬建築

作者:高家長子啟強

關于建築曆史,個人所學所及皆是悠遠長河中的一粒塵埃,以個人所見無法窺探星辰的軌迹,可僅此又不礙發現夜亘古之美 。

古羅馬文明是一團燦爛顯赫的星雲,而其建築即是它最耀眼的一顆星石。

古羅馬建築(英語:Ancient Roman architecture),是指由古羅馬人創造并且擴充到地中海沿岸的一種建築藝術,簡稱為羅馬建築(英語:Roman architecture),亦會被稱為”羅曼式建築“。

一、簡述古羅馬建築史

在西方學術界,古羅馬建築傳統上特指古羅馬共和國與帝國時期的建築,而在中文學術界定義較為寬泛,還包括前期的伊特魯裡亞建築,且包括分裂之後的西羅馬帝國建築,但是一般不包含東羅馬帝國建築。

凡人眼下的古羅馬建築

公元前400年時亞平甯半島上各民族的分布

這是因為古羅馬建築的發展幾乎與古羅馬曆史同步,是以并無獨立的建築史斷代劃分,而是參照政治史的一般原則,根據統治者細分為三個時代:

(1)伊特魯裡亞時代:伊特魯裡亞曾是意大利半島中部的強國。其建築在石工、陶瓷構件與拱券結構方面有突出成就。羅馬王國與共和初期的建築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古羅馬原為亞平甯半島中部西岸的一個小城邦國家,公元前509年開始實行自由民主導的共和政體,即羅馬共和國時代。

(3)公元前3世紀征服意大利全境,到了公元前1世紀末,統治了東起小亞細亞和叙利亞,西到西班牙和英國的廣闊地區。公元前27年,古羅馬步入帝國時代。3世紀,佃奴制逐漸取代奴隸制,意大利本土趨向自然經濟,基督教也開始傳播。286年分裂為東西兩大帝國,西羅馬帝國于5世紀末期滅亡,東羅馬延續到1453年。

在整個共和時期,使用的建築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以前的印歐傳統,反過來又受到希臘藝術的強烈影響,但已經承載了重要的創新(例如拱的使用),此處有部分文獻會單獨拎出來一個希臘化時期,始于亞曆山大大帝之死(公元前323年),終于羅馬共和國在前146年征服希臘本土,或前30年最後的繼業者王國——托勒密王國滅亡為止。

這段時期,19世紀後西方史學界認為古希臘文明主宰整個地中海東部沿岸的文明,是以稱此地這段時期為希臘化時代。希臘化時代被認為是希臘古典時代和羅馬文化間的過渡時期,與希臘古典時代相比,文化趨勢于下降或衰退。希臘化時期的特點是新的一波的希臘殖民活動,并主要以埃及和西亞的各希臘化王國内建立殖民城市為主。

可見該時期在時間次元上涵蓋了羅馬共和及之前的時代,兩者沖突,不予另立。

凡人眼下的古羅馬建築

拱磚經典,國家羅馬藝術博物館,梅裡達

在公元前 2 世紀,水泥建築技術的發展迅速被用于建築物内部空間的形式,羅馬人出于實際原因和藝術角度對這些形式最感興趣。羅馬擴張的一個特點是領土城市化的密集工作,除了現有城市的擴大外, 這将導緻許多城市的建立。

殖民地的城市模型屬于 Castrense (軍用)類型。

最初人們認為他們的模型來自羅馬軍營的 castrum(堡壘、要塞),因為在古代人們隻在春季和夏季進行戰鬥,将軍營改造成小城市,容納各種類型的公共建築、寺廟、劇院、圓形劇場和市場和私人(domus城市中的私人住宅,類似官邸和insulae共管式建築,類似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而随着新的考古發現,驗證了castrum的靈感來自羅馬殖民地,簡單且适應性強的模型,可能基于在羅馬制定并獲得參議院準許的項目。

凡人眼下的古羅馬建築

公元前2世紀,羅馬行軍營地布置圖

凡人眼下的古羅馬建築

公元前2世紀龐貝中心廣場

談起古羅馬建築,不得不說馬爾庫斯·維特魯威·波利奧(Marcus Vitruvius Pollio,約公元前80年或前70年-約公元前25年)所著的《建築十書》,這是西方古代唯一一部建築著作,涵蓋了古羅馬建築的各種法則,包括了城市規劃、建築概論、建築材料、神廟構造、希臘柱式的應用、公共建築(浴室、劇場)、私家建築、地坪與飾面、水力學、計時、測量、天文、土木、軍事機械等。

凡人眼下的古羅馬建築

意大利語版《建築十書》

《建築十書》分别為:

第一冊:廣闊的建築領域、建築師及其技能的定義。城市規劃的處理

第二冊:材料、砌體和建築技術

第三卷和第四卷:神聖建築(寺廟)和建築秩序

第五卷:公共建築,特别是論壇、大教堂和劇院

第六冊和第七冊:私人建築(地點、類型、石膏、地闆)

第八冊:奇異魚水族館和水利工程的描述

第九冊:天文學和占星術題外話,日經要素(日行線、日晷和水鐘的實作)

第十冊:力學

«Haec autem ita fieri debent, ut habeatur ratio firmitatis, utilitatis, venustatis.»

這句話是貫穿《建築十書》的中心思想,強調在設計和制造過程中需要考慮到三個因素:穩固性(即耐久性和堅固性)、實用性和美觀性。這種方法被稱為“三美原則”或“三位一體原則”,在建築、工程和設計領域中經常使用。

技術術語:穩固性、實用性、美觀性、三美原則、三位一體原則,而這一原則沿用至今。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自古以來,便有了這樣的認知,即建築是對自然的模仿,建築必須與自然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建築師必須擁有廣博的常識,甚至是哲學知識和宗教思想,以及建造劇院和類似建築物的聲學知識,用于照明建築物的光學知識,用于建築的醫學知識建築區域的衛生。

建築從來不是簡單的設計,它是自然,是人文,是一個時代的精神,是曆史的傳承者。

而作為塑造者,建築師的角色不僅僅是建造實體結構,更是在空間中創造意義和價值,為人們提供富有美感和靈感的環境。他們需要超越單純的技術層面,将自然、人文和曆史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創造出與時代共鳴的建築作品。通過他們的努力和創意,建築成為了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産和精神的象征。

二、古羅馬建築形式

(1)拱券技術

要說到古羅馬最大的建築特色以及成就,便是其結構上的拱券技術,分别為:

筒形拱、交叉拱、十字拱和肋架拱。

凡人眼下的古羅馬建築

示意圖

(2)穹頂技術

穹頂最著名的代表便是公元2世紀的萬神殿,在意大利就集聚了世界前三名的穹頂,萬神殿、聖母百花大教堂和聖彼得大教堂,後兩座建築比萬神殿要晚了1300多年。

凡人眼下的古羅馬建築

巴斯羅馬浴場博物館

(3)柱體系

架構結構上,古羅馬建築多以柱子承重,即使用柱子作為架構,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隻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

相較于古希臘的三柱式,古羅馬的柱式偏向巨大、華麗,反而沒了古希臘的優雅端莊。

古羅馬五種柱式: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塔斯幹柱式、混合柱式。

也正是在架構結構的幫助之下,古代羅馬的建築形态上顯得恢弘高大。

凡人眼下的古羅馬建築

羅馬柱式

除此之外,古羅馬建築的特點還包括門楣、噴泉、衍架等結構。

三、古羅馬建築典型

(1)萬神殿

萬神殿又譯為萬神廟,由一個圓形結構和一排科林斯柱組成的門廊相連組成(前面有八根柱子,第二排和第三排各有兩組四根柱子),支撐着一個三角形的山形牆。大圓形穹頂,穹頂直徑達43.3米,頂端高度也是43.3米,被厚實的磚牆和八根大柱子所環繞,這些柱子分擔了混凝土半球形拱頂的重量,該拱頂在其頂端有一個稱為眼孔的圓形開口,使内部環境得以照明。建築物在眼孔處計算的高度等于圓廳的直徑,這一特征反映了平衡和諧的古典建築标準。在其建造近兩千年後,萬神殿的穹頂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拱頂之一,具體來說是羅馬混凝土建造的最大穹頂。

凡人眼下的古羅馬建築

萬神殿

(2)鬥獸場

鬥獸場,原名弗拉維安圓形劇場(拉丁語:Amphitheatrum Flavium)或簡稱圓形劇場(意大利語:Anfiteatro )

該建築形成一個周長為 527 米的多中心橢圓形,軸線分别為 187.5 米和 156.5 米。裡面的競技場面積為 86 × 54 m,面積為 3357 m²。現在的高度達到了48m,原來是52m。該結構清楚地表達了羅馬帝國時代早期的建築和建築理念,分别基于橢圓平面提供的彎曲和包絡線以及建築系統的複雜性。拱門和拱頂以緊密的結構關系連接配接在一起。

凡人眼下的古羅馬建築

皮拉内西(Piranesi)闆繪鬥獸場

1787年,歌德曾在他的意大利遊記中描述:

“特别迷人的是羅馬鬥獸場的景色,它在晚上關閉;在裡面,在一個小教堂裡,在破敗的拱頂下住着一個隐士和乞丐收容所。他們在後方的地面上點起了火,一陣微風将整個競技場的煙霧吹散,覆寫了廢墟的下半部分,巨大的城牆隐隐約約地聳立在上方;我們站在格栅前,凝視着那個神童,天空中的月亮高高而甯靜。漸漸地,煙霧從牆壁、豎井、洞口蔓延開來,在月光下看起來像霧。這是一場與衆不同的表演。是以,萬神殿和 Campidoglio(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國會大廈廣場,亦稱坎皮多格裡奧廣場)、聖彼得柱廊和其他大型街道和廣場都應該被照亮。是以太陽和月亮,就像人類的精神一樣,在這裡擁有一切。”

(3)卡拉卡拉浴場

類似卡拉卡拉浴場的建築在古羅馬時期有很多,羅馬的公共浴場(Thermae),并不單為沐浴之用,而是一種綜合有社交、文娛和健身等活動的場所,包括運動場、 圖書館、音樂廳、演講廳、交誼廳、商店等,形成多用途的建築場所。

卡拉卡拉浴場的中央主體是一個長方形的房間,布局各異;一個半圓形的前部從西南側突出。該計劃恢複了其他皇家浴場的規劃,特别是圖拉真 (Trajan) 的浴場,浴室沿着中軸線,其他浴室重複并對稱布置。

通過東北側的四扇門進入:兩扇門通往大型遊泳池兩側的門廊,在較短的兩側,裝飾着四根巨大的整體花崗岩柱(唯一幸存的柱子被發現,從1563 年開始,在佛羅倫薩的Piazza di Santa Trinita廣場);反立面在兩層樓上有一組三個重疊的壁龛,裡面有雕像;另外兩個向外的開口,大概是主要入口,通向大前庭,可以直接進入更衣室,位于前庭和泳池之間的空間。

凡人眼下的古羅馬建築

卡拉卡拉浴場布局平面圖

(4)紀念型建築

古羅馬紀念型建築主要代表有提圖斯凱旋門(Arch of Titus 公元82年)、圖拉真記功柱(Trajan’s Column 公元113年)。

提圖斯凱旋門坐落在Velian山,旁邊即是羅馬鬥獸場。Velian在帕拉丁和Esquiline山的中間,羅馬廣場的東南部。提圖斯凱旋門本身有13.50米寬,高15.40和4.75深,而内在的的牌樓是高8.30米,和5.36寬。而它的建築材料是使用使用潘泰列克大理石。

凡人眼下的古羅馬建築

提圖斯凱旋門

圖拉真柱淨高30米,包括基座總高38米。柱身由20個直徑4米、重達40噸的巨型卡拉拉大理石壘成,外表由總長度190米浮雕繞柱23周;柱體之内,有185級螺旋樓梯直通柱頂。根據古币的描繪,早期圖拉真柱的柱冠為一隻巨鳥,很可能是鷹,後來被圖拉真塑像代替,漫長的中世紀奪去了圖拉真塑像。1588年,教宗西斯笃五世下令以聖伯多祿雕像立于柱頂至今。

凡人眼下的古羅馬建築

圖拉真記功柱

(5)戴克裡先宮

作為宮殿性建築,戴克裡先宮是一座羅馬帝國宮殿,約建于公元295年—公元305年,占地近4公頃。

宮殿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15米,宮牆厚2.1米。前臨亞得裡亞海,南高22米,北高18米。計16座大廈和4座宮門。其中心有兩條11米寬的拱廊大道。宮殿前部為寝宮,沿海拱廊長160米,寬7.3米,可瞭望海景和達爾馬提亞海岸。

凡人眼下的古羅馬建築

戴克裡先宮内景圖

(6)羅馬廣場

羅馬廣場由公元前6世紀開始建設,廣場的主要部分約長134米,寬63米,其布局設計涵蓋了所有的古羅馬建築群。

凡人眼下的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廣場平面

四、古羅馬建築總結

1.主軸對稱:古羅馬建築常常采用主軸對稱的布局,其中建築物被沿着一個中心軸線對稱分布。這種對稱性展現在建築物的立面、庭院和室内空間中。

2.中央廣場:許多古羅馬城市的布局都包括一個中央廣場,稱為“Forum”。這是城市的政治、商業和社交中心,周圍環繞着重要的政府建築、商店、廟宇和市場。

3.弧形劇場:古羅馬建築中常見的一種布局是弧形劇場,如著名的羅馬競技場(Colosseum)。這些劇場通常是半圓形或橢圓形的,用于觀看戲劇、角鬥和其他娛樂活動。

4.網格街道:在許多古羅馬城市中,街道被規劃成直角相交的網格狀布局。這種布局使得交通更加友善,并且能夠有效地組織城市的發展。

5.公共浴場:古羅馬建築中的公共浴場(Thermae)是一種重要的社交和文化場所。它們通常由多個房間和浴池組成,包括冷水浴、溫水浴和熱水浴。公共浴場還提供了圖書館、體育場和社交聚會的場所。

6.弧形門廊:古羅馬建築中常見的一種元素是弧形門廊,如拱門和圓頂。這些結構不僅具有實用性,還具有裝飾性,為建築增添了壯麗和莊重的氛圍。

這些是古羅馬建築布局的一些典型特點。然而,古羅馬建築的布局也因建築類型和時期而有所不同。從古羅馬共和國時期到帝國時期,建築風格和布局也發生了變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