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失落的道家黑科技:來自7000年前的仿生學,現在的技術無法複制

作者:記憶有話說

自古以來,天災就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當中不可避過的敵人,地震、海嘯、台風、旱災,即使現代科技也很難抵禦,更别說是在科技相當落後的古代了。

但古代科技也并非一無是處,相反,在漫長的曆史長河當中,華夏先民也創造出了不少現在依然無法複制的技藝,在被時間埋葬之後,現在隻有殘存的古建築和曆史文物當中,才能窺見一二。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運用在故宮建築上的榫卯工藝。

或許在大衆看來,這種技術隻不過是落後的手工藝,但它的曆史卻是由來已久,這個暗藏了道家玄機的榫卯工藝,早在七千年前就被先民們創造,一直保護着故宮之類的古建築,幫助故宮在數百次地震當中屹立不倒。

失落的道家黑科技:來自7000年前的仿生學,現在的技術無法複制

七千年前的仿生學科技

以史為鑒,可知興衰,曆史對于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1973年的夏天,一場考古發現,讓七千年前的曆史遺迹,再次出現在了世人的面前。

在浙江的河姆渡,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不少來自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骨器,但更多的,還是當時就已經初具雛形的木制建築。

這些建築儲存完好,為考古學家們研究七千年前先民居住方式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然而在研究當中,專家們卻發現了另外一個有趣的事實——這些建築沒有地基,可他們的房梁、頂梁柱等主要構造在數千年過去後,除去氧化腐蝕的原因,這些木頭的結構依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動。

失落的道家黑科技:來自7000年前的仿生學,現在的技術無法複制

要知道,數千年的時光裡,浙江一帶的地質變化極大,這些建築沒有地基又深埋地下,受到的影響要比地上大得多,為什麼他們還能儲存地如此完好呢?

随着考古的逐漸深入,學家們通過研究房屋結構和遺址殘留物,最終還是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早在七千年前,河姆渡人,就已經學會了榫卯工藝,并将其運用在了自己的生活當中。

榫卯工藝,說起來并不陌生。作為大陸傳統且特有的建築手法,榫卯工藝一般由榫頭、卯眼兩個部分組成,這兩個部分一凹一凸,彼此咬合後會以卡位的方式将兩種不同的構件連接配接起來。

失落的道家黑科技:來自7000年前的仿生學,現在的技術無法複制

通過這種方式,古代工匠就能在不費釘的情況下将房屋搭建起來,使分散開來的木件變成一個整體,變得更加牢固和安全。

榫卯工藝的起源一直為後世所好奇,早在秦朝時期,榫卯工藝就已經出現在了曆史舞台上并且廣泛使用。

但由于更早之前的史料和實物缺失,學者們也一直沒能考究出榫卯工藝究竟如何出現的,而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無疑是想瞌睡時天上掉枕頭。

在河姆渡遺址當中,專家們發現此時的榫卯工藝已經被運用到了建築上,但手法比起後世的實物,明顯更加生疏和粗糙。

失落的道家黑科技:來自7000年前的仿生學,現在的技術無法複制

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大小不一等情況,很明顯是處于剛發展的階段,而且在形式上也并沒有像後世那樣規範。

根據後來從遺址下發現的各種拼接後毀壞的野獸骨骼,于是便有學者提出了假設——榫卯工藝是來源于先民們對動物骨骼的模仿。

從拼接中研究出了這種穩定的建築工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或許是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的仿生學工藝了。

失落的道家黑科技:來自7000年前的仿生學,現在的技術無法複制

暗含道家玄學的工藝

在榫卯工藝的起源被初步解析後,現存的那些古代建築,就激發起了學者們的濃厚興趣。

在數千年的曆史當中,榫卯工藝早已被運用到了各種建築當中,光是現在留存的,就有山西懸空寺、天津的獨樂寺以及北京的故宮等建築物。

并且在數千年的地質變化之中,這些建築物依然保持着原先的樣子,并沒有發生坍塌、破損等情況,充分證明了榫卯工藝的神奇之處。

而這種神奇的工藝,在21世紀之後,自然也是引起了外國不少學者的關注。

失落的道家黑科技:來自7000年前的仿生學,現在的技術無法複制

畢竟很多科學家們都很難了解,為何中國的古建築能在沒有地基的前提下,經曆數百場高強度地震之後,依然能夠保持結構的完整而不受損壞。

在奔赴現場調研,并制作出相應的模型模拟測試之後,外國研究者們才發現,不起眼的榫卯工藝,居然真的有極強的抗震作用。

裡面的原因就在于榫卯結構的卡位。類似于故宮這種古建築群,往往一個房頂就需要用上萬個榫卯進行建構,而這些榫卯在拼湊到一起後,就會形成一個受力的整體。

當這個整體遇到地震或台風時,房頂或是高層建築所受到的力,就會通過這些嚴絲合縫卻又留有一絲絲空隙的榫卯,接連不斷地傳導到地面上。

失落的道家黑科技:來自7000年前的仿生學,現在的技術無法複制

在這個過程當中,由于各個構件彼此支撐,單個構件即使受到了過量的力,也能憑借自身的柔韌性和其他構件的支撐,不會被破壞結構而導緻折斷倒塌。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榫卯的設計理念,其實頗像大陸古代的道家思想,強調自然和陰陽相生相合。

榫卯通過内在結構的穩定,在沒有地基的情況下,即使承受了台風、地震帶來的沖擊力,也不會像鋼筋混凝土這樣硬碰硬,而是在發生一定形變的前提下,通過自身結構的穩定性進行卸力,最終保全自身。

這其中大有順其自然,他強任他強的意味,與古代道家的思想,有着驚人的一緻,換句話說,這或許就是辯證思想在建築界最好的應用了。

失落的道家黑科技:來自7000年前的仿生學,現在的技術無法複制

難以複制的技術

然而可惜的是,随着現代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現代建築物往往朝着高、寬的方向發展,一棟大樓往往會達到數十米乃至上百米。

而傳統的榫卯工藝無法承擔起太高的重量,并且随着時代的進步,水、電、氣都需要接入房戶當中,這些管線放在外面有安全風險,放在榫卯結構内的話又會破壞内部結構。

是以在這種循環下,榫卯工藝往往隻能運用在古建築修複、家具設計等小方面上。

從業者的減少、市場的萎縮,帶來的自然是技術的流失,再加上古代工藝文獻的失傳,現如今除了殘存的古建築之外,我們很難再看到完整且厲害的榫卯工藝。

失落的道家黑科技:來自7000年前的仿生學,現在的技術無法複制

出于保護文物的需求,自然也不能損害文物來進行研究,榫卯工藝除極少數人依然傳承之外,如今已經屬于實質性失傳,難以用科學複刻了。

小結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之中,被遺忘或是失去傳承的技術、事物數不勝數,但慶幸的是,榫卯工藝雖然已經失傳,但是在各地的古建築當中,依然留有它的身影。

這些古建築已經陪伴了華夏文明數百年,榫卯工藝也在生活當中見證了數千年來華夏的成長,并且在可見的未來,它依然會作為文明微不足道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繼續見證下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