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改變中國曆史的十件大事

作者:拓跋騰

秦始皇統一六國

改變中國曆史的十件大事

秦自先人非子給周王室養馬有功受封于隴右的秦地,秦人開始了和西戎百年鬥争,最終西戎融入秦人,秦人占據了關隴地區,開始進行中原逐鹿,自秦孝公時期進行了商鞅變法對秦國進行了深入骨髓的變法,秦國脫胎換骨,天下卑秦的時代結束,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終于在221年統一天下,秦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王朝,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的文化統一,為中國版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打下了今日中國版圖的基本盤,避免了中國成為了今日歐洲的分裂,中國的面積和歐洲大緻相等,卻存在了四十多個國家,各國之間沖突重重無法形成一個整體,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統一是居功至偉。

張謇通西域

改變中國曆史的十件大事

自漢高祖白登之圍後,漢朝經過六十年的休養生息逐漸變得強大起來,漢武帝即為準備北擊匈奴消除漢朝的北部隐患,為此準備聯合大月氏左右夾擊匈奴,匈奴擊敗了河西走廊上的大月氏占據了河西走廊又控制了西域各國,張骞被選擇作為使節聯絡大月氏,就此張骞走上了未知的旅途,

改變中國曆史的十件大事

經過河西走廊處被匈奴俘虜,被困十年不忘記自己的使命,逃出匈奴後西行到大宛得知大月氏以南下,征服阿姆河流域建立貴霜帝國,已不再想向匈奴報仇,張骞待了一年後,在傳回漢朝途中再度被匈奴俘虜,在匈奴内亂時逃出,在曆經十三年後終于回到長安,張骞通西域讓漢朝詳細了解了河西走廊和,西域各國的情況,為此後西漢把河西走廊和西域納入中國版圖提供了可貴的情報,張骞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

西晉八王之亂

改變中國曆史的十件大事

司馬氏是依靠士族的勢力實作了晉代魏,因而晉武帝認識到士族勢力膨脹可能會颠覆晉政權,再加上曹魏政權不長久也是缺乏宗室的支援,因而選擇宗室藩屏,司馬炎先後分封了27個王,以郡為國,并可以在國内任免官員,和收取稅收,宗王還可以都督各州的軍事,司馬炎有着威望和才幹壓得住諸王,而到了他的兒子司馬衷卻大大改變了,司馬衷是個平庸的人,八王之亂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是外戚的戰争 皇後賈南風為了掌握大權而利用宗王消滅了司馬炎托孤的楊太後為主的楊氏外戚勢力。

第二賈南風為了掌握大權而害死了非自己親生的太子 因而引起了此後六王的混戰,持續了七年之久。

關鍵在于晉惠帝的無能一直是人操縱的傀儡,二來則是宗王和外戚勢力過大。對宗王來說誰不是姓司馬的,有的廢帝自立的心,有的則是成為權臣。

八王之亂嚴重消耗宗王和中央的力量,造成了地方地方獨大,中央無法管制中央造成了刺史再度掌握地方軍政大權的封疆大吏,而宗王的鬥争也借助于鮮卑和匈奴的力量,造成了其實力勢力擴大,最終導緻了西晉的滅亡,到了西晉此後三百年的動亂,人民陷入了苦難的深淵。

改變中國曆史的十件大事

隋統一天下

改變中國曆史的十件大事

中國自316年永嘉之亂陷入了五胡亂華,一個涼州就存在五個政權,北方曆經前趙、後趙、前燕,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前秦完成了中國北方和西南地區的統一,是最有可能提前結束中國割據的王朝,可惜内部不穩被東晉破于淝水之戰,前秦自此分裂為數十個政權,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了北方統一,南方的東晉則被劉裕建立的南朝宋所統治,北方曆經北魏分裂,西魏、東魏對立,北周、北齊對立,南方的侯景之亂為統一創造了契機,北周趁亂奪取了南朝粱的四川地區,

改變中國曆史的十件大事

拿到了秦國奪取天下的基本盤(關中、漢中、巴蜀、隴右地區)此前掌握關中平原的北周無法和掌握華北平原的北齊所抗衡,奪取巴蜀彌補了北周耕地的不足,北齊此時又出了幾個昏君,北周抓住機會滅掉了北齊,版圖再度和前秦一樣,此時楊堅代北周建立隋朝,在公元589年隋滅陳,結束了中國長達三百年的割據,完成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三次統一,為盛唐奠定基礎。自西魏權臣宇文護建立八大柱國、十二将軍形成了關隴貴族集團,此後北周、隋、唐的皇帝都出自于此,是以可以說唐是隋的繼承者。

隋文帝設立科舉制

改變中國曆史的十件大事

中國古代最早實行世卿世祿制度,在漢朝打破了此制度實行察舉制,但察舉制有着明顯的弊端,官員選舉一人為人才,此後此人得勢必會回報選自己的官員,由此形成了龐大的政治利益集團,魏文帝又才采取九品中正制度,隻有世家大族子弟才能做官,如東晉大世家王家的王羲之兒子王獻之身為騎曹參軍管理馬匹,連自己管多少馬都不知道,可見世家門閥成為當官的唯一标準。

改變中國曆史的十件大事

東晉王家

楊堅深知門閥的威脅,為了打擊門閥實行了科舉制,結束了門閥士族在政治上的壟斷,使得人才可以上下層流動,由此減緩了底層和上層的沖突,為此後大一統王朝奠定基礎,唐、明、清接近三百年,宋更是到了320年科舉制對王朝統治的穩固至關重要,元朝沒有立國百年的很大原因在于科舉制無法有效實施,科舉在元朝廢立十幾次,在于成吉思汗時期的世卿世祿制度,蒙古貴族世代掌握最高權力,可以稱為蒙古的習慣法,功臣的子弟在元朝被稱為根腳大臣,掌握實權甚至可以廢立皇帝,皇帝為了鞏固統治實行科舉對世卿世祿形成打擊,但蒙古守舊勢力過于強大,每次科舉都無疾而終,皇帝也短命,無法形成長期穩定的統治,造成了元朝國祚不超過百年。

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

改變中國曆史的十件大事

石敬瑭為了當皇帝将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大遼,使得遼的疆域從長城沿線深入華北平原内地,中原王朝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民族的騎兵鐵蹄之下,遼如果沒有占領燕雲十六州,确切的說遼隻是草原王朝,自遼占領燕雲十六州後,遼開始了漢化的程序,遼在金北京地區建立了南京也開始了北京建都史,但自後晉割讓燕雲十六州後此的王朝,後漢、後周、北宋無不以收複燕雲十六州為己任,但後漢、後周主要的領土都在黃河流域,

改變中國曆史的十件大事

富庶的江南和天府之國四川在南唐和後蜀手裡,無力北伐,一單北伐就要防止兩線作戰,在周世宗柴榮時期,難得遇見了遼朝的昏君睡王遼穆宗,世宗先取南唐二十州後北上攻遼,可惜在北伐途中去世喪失了絕佳的機會,

改變中國曆史的十件大事

北宋進行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政策,這個政策也不可厚非,在于一個穩字,統一南方建立一個穩定的大後方,但這個過程花了16年,遼此後迎來了明君遼景宗和女強人蕭燕燕(她就是著名的蕭太後 遼聖宗的親生母親),太宗兩次伐遼都失敗了,宣誓着宋無力收複燕雲十六州,宋真宗時期遼南下滅宋,被宋擊敗,雙方簽訂了澶淵之盟,互相承認對付,遼為北國,宋為南國,實際上是正式确立了南北分立,實則是中國第二個南北朝時期,宋朝失去燕雲十六州時時刻刻面臨遼的威脅,遼在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區有扶持西夏政權,宋的關隴地區時刻受着西夏威脅,宋徹底被壓制在黃河流域以南地區。

改變中國曆史的十件大事

宋如果保有燕雲地區,則可擋住遊牧帝國進攻,再進一步收複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區,西域則是河西走廊勢力的延伸,西域也可收複,曆史似乎在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時已經确定了,直接或間接影響了自唐末以來四百年間的分裂。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

改變中國曆史的十件大事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國,自此開始了蒙古帝國百年征服史,當時的中國可以說是四分五裂,以南宋為中心的話,北有金朝,西北有西夏,西域有西遼,西南有吐蕃諸部和大理,蒙元的崛起先後滅西遼、西夏、金、吐蕃諸部到1279年滅崖山之戰消滅南宋,結束了中國自唐末以來四百年的割據史,完成了中國的第四次統一,為此後明清的大一統王朝奠定基礎。

改變中國曆史的十件大事

涼州會盟

改變中國曆史的十件大事

随着蒙古帝國崛蒙古騎兵起席卷世界,中國也迎來了第四次統一的契機,青藏地區自松贊幹布統一青藏高原建立了吐蕃政權,吐蕃和唐朝實際上是兩個國家,吐蕃并未納入中國版圖,随着蒙古人的征服,蒙古騎兵進入雪域高原,吐蕃諸部經過探讨派薩迦派的薩迦班智達去和蒙古軍談判,在1247年西藏薩迦派的薩迦班智達和蒙古王爺西路軍統帥在涼州進行會談,并頒布薩迦班智達緻蕃人書,自此青藏地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雪域高原的文化逐漸和中原文明融合。

清軍入關

改變中國曆史的十件大事

1644年是中國特殊的一年,中國同時存在四個政權,大明的崇祯政權、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李自成在1644年元月在西安稱帝)、清的順治政權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1644年可以說是四方勢力角逐的一年,大順軍于四月攻入北京城大明王朝滅亡,但明朝勢力并未消亡在東南和中南地區依然具有龐大的勢力,大清在皇太極死後經過激烈的競争,六歲的福臨被選為王朝的接班人,吳三桂成為大順和大清争取的人,大順的招降政策失敗,準備讨伐吳三桂,遼東總兵吳三桂最終投降清朝,在吳三桂和清朝聯軍攻擊下李自成戰敗,逃往西北,清軍入關進入北京城開始作為全國性政權統治中國,南明福王弘光政權在南方,坐看西北大順軍和清軍作戰,

改變中國曆史的十件大事

白白浪費北伐收複北方的機會,最終使得清朝統一北方,随後南下滅掉弘光政權,随着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戰死,大順和大西軍逐漸和南明聯合抗清,但無奈南明的内讧導緻了其滅亡,順治十八年清基本消滅了南明勢力。但并未統一全國,此後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皇帝的努力下,再度把新疆、漠北,青藏地區納入中國版圖。

改變中國曆史的十件大事

不可否認的是清朝的疆域奠定了今日中國的版圖。但清朝的閉關鎖國讓中國逐漸落後于世界。

鴉片戰争

改變中國曆史的十件大事

鴉片戰争是英國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為借口,對中國的侵略,清朝戰敗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開始了中國的百年屈辱史,中國被迫打開國門,但也是中國人民百年奮鬥的開端,沖擊着中國社會,讓無數中國的仁人志士尋求救國之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君主立憲新政、辛亥革命後的美國議會制,最終中國走上了俄國道路,走上了符合中國國情之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