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才少年”稚晖君棄華為投百度?大廠自研機器人難造,投資成最後稻草

作者:時代财經

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謝斯臨

“天才少年”稚晖君棄華為投百度?大廠自研機器人難造,投資成最後稻草

圖檔來源:Pixabay

離開華為半年之後,前華為“天才少年”稚晖君發起的AI機器人創業項目“智元機器人”資金已經陸續到位,目前已經完成第二輪融資。

參投方既包括經緯創投、高榕資本等一線VC,還包括上海煥新一期私募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上海司南園科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地方國資,以及網際網路大廠百度。

天眼查資訊顯示,5月28日,智元機器人關聯公司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百度風投、鼎晖資本等機構旗下基金為股東,同時公司注冊資本由約4236.36萬元增至4847.02萬元。

稚晖君原名彭志輝,他的成名始于2020年參與華為“天才少年”項目。公開資料顯示,華為“天才少年”的稅前年薪分三檔,最高檔182萬元至201萬元、第二檔140.5萬元至156.5萬元、第三檔89.6萬至100.8萬元。目前隻有7人拿到過最高檔年薪201萬元,稚晖君就在其中。

正是是以,2022年底稚晖君宣布将從華為離職之時曾引發軒然大波。他的離開顯然不是因為業務能力原因,在職期間,稚晖君得到過任正非的誇獎,後者認為他是華為創新的動力。其離職前的績效全A,且還拿到過總裁獎、明日之星等獎項。

相反,稚晖君的出走是為了追求更大的自我實作。彼時有知乎上的匿名人士透露,稚晖君個人認為,機器人這塊業務華為短期不太可能大規模投入,是以還是決定出去做。

一直以來,稚晖君真正的熱情都放在機器人領域。在入職華為之前,稚晖君還是一名B站up主。機械臂Dummy、自動駕駛自行車等成名作,無不與機器人相關。由他創立的智元機器人也将專注于發展通用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能,緻力于AI和機器人深度融合。

無獨有偶,同樣在2022年選擇離開投身機器人創業的還有阿裡達摩院副總裁、小蠻驢物流機器人之父王剛,以及阿裡達摩院自動駕駛負責人陳俊波。這些技術大牛的出走,讓市場不禁思考,為何坐擁資本和人才雙重優勢的大廠做不好機器人?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向時代财經指出,機器人技術需要巨大資源投入,該技術并不像輿論期待中那樣成熟,距離大規模應用尚遠,大廠近幾年生存壓力大,關注降本增效,已經沒有太多意願繼續支援類似項目。

網際網路大廠難造機器人?

一衆網際網路大廠的自研機器人項目進展似乎都不及預期。

其中表現最明顯的無疑是阿裡。最早在2020年9月的雲栖大會現場,阿裡曾釋出一款智能物流機器人“小蠻驢”,主攻外賣、終端物流、無人零售、園區物流等最後一公裡配送場景,并成立小蠻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旨在推進小蠻驢的研發和量産落地。

一年之後,在小蠻驢配送訂單達到100萬件時,王剛曾立下“軍令狀”,3年後小蠻驢車隊規模将達1萬輛。

然而,自2021年10月宣布“小蠻驢”銷售350台之後,阿裡達摩院再也沒對外公布新的銷量資料。與曾經的雄心壯志相反,緊接而來的卻是多位技術高層的出走。王剛最先離開,他于2022年1月5日離職,奔向清潔機器人領域創業。

今年3月,王剛的接任者陳俊波也宣告離職。據媒體報道,陳俊波與前阿裡機器人CEO谷祖琳,達摩院某團隊負責人、浙大網新恒天VP王健共同創辦有鹿智能,進軍戶外清潔機器人領域。

技術大牛接連出走後,阿裡達摩院的業務線也開始收縮。5月,伴随着阿裡啟動“1+6+N”組織變革,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被并入菜鳥集團。這也意味着阿裡對小蠻驢這樣的智能物流機器人的投入,将從實驗室前沿科技探索,轉向場景業務落地實戰。

其他大廠對機器人的探索走得比阿裡稍遠一些。2018年,騰訊挖來微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張正友博士,組建機器人實驗室Robotics X,主攻移動、靈巧操作和智能體等三大通用機器人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至今未有具體産業落地資訊。

2020年11月,Robotics X釋出了可完成走梅花樁複雜挑戰的四足機器人Jamoca及自平衡輪式移動機器人的兩項新進展。今年年初,其又推出了可以實作調酒功能的自研機器人靈巧手“TRX-Hand”和機械臂“TRX-Arm”。張正友也被騰訊推舉為曆史上首位17級研究員。

問題是,伴随着ChatGPT新風口的湧現,騰訊的下注方向也開始調整。據36kr報道,今年4月,騰訊針對類ChatGPT對話式産品已成立“混元助手(HunyuanAide)”項目組,由張正友負責帶隊。如此一來,這位科學家的工作重心或發生改變。

目前在機器人領域取得最明顯進展的大廠是具有硬體背景的小米。2022年8月,小米釋出了人形機器人鐵大CyberOne,這是繼去年小米釋出四足機器人鐵蛋Cyberdog後的又一力作,釋出時間甚至早于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擎天柱。隻不過其單個成本也高達60萬元到70萬元,且無法實作量産。

2023年,小米機器人事業部同樣發生調整,其負責人由小米可穿戴部門總經理張雷變為原小米手機部制造工程部總經理許多。與此同時,小米成立機器人技術公司,這被認為是加注創新業務的表現。

自研進展不順,投資成最後稻草

技術大牛的紛紛出走,無疑與大廠對機器人的投入不穩定相關。

與如今服務機器人行業第一梯隊的高仙、擎朗、普渡等公司,着重在某一個細分領域打磨産品,最終實作商用的發展路徑相比,網際網路大廠對機器人的态度更多隻是前瞻性的技術探索。

這從項目歸屬部門就能明顯看出。阿裡的小蠻驢此前隸屬于緻力于探索科技未知的達摩院,而騰訊的機器人實驗室Robotics X也放在公司人工智能實驗室AI Lab旗下。

據界面新聞報道,即便歸屬于小米手機事業部,但鐵蛋和鐵大并不背負實質性的創收或盈利目标,兩者及其背後的機器人事業部在某種意義上是小米一再強調的“發燒友”和“科技創新”的象征。這兩款産品的營銷宣傳意義,大過其産品本身的可用性。

這樣的探索放在網際網路行業欣欣向榮的年代,是公司的門面,代表了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可一旦市場環境變差,這類花錢但不創收的部門則成為降本增效的首要目标。

張孝榮向時代财經指出,大廠關注項目成效,然而機器人研發投入高,技術又不像輿論期待中那樣成熟,距離大規模應用尚遠。在網際網路行業生存壓力變大,關注降本增效的當下,大廠創業激情減少而守成之心增強,已經沒有太多意願繼續支援類似項目。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大廠缺乏硬體制造基因也被認為是原因之一。在張孝榮看來,網際網路企業更注重開發軟體、應用等核心技術,在機器人硬體、電動馬達及相關部件方面并沒有強勁技術技能。網際網路企業大多是面向消費者或服務等領域,而非量産滿足工業領域,跨界進入制造業風險太大。

在大廠從事AI風投的李倩(化名)則向時代财經指出,大廠背後固有的體制,如預算需要經過大廠管理層的多次審查、項目負責人決策權不夠、部門間溝通協調流程過長等也都有可能導緻大牛們在相關領域中無法盡情發揮。

不過,随着大模型的火熱,AI+機器人開始備受市場的關注。在ITF World 2023半導體大會上,英偉達CEO黃仁勳就曾表示,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浪潮将是具身智能,即能了解、推理、并與實體世界互動的智能系統。

一衆網際網路大廠自然不願錯過這一波浪潮。在李倩看來,對于自研機器人項目進展受阻的大廠來說,财務投資不失為一條更好的路徑。而這也是稚晖君脫離華為之後就獲得百度投資的原因。

事實上,騰訊、百度、位元組等大廠在機器人領域早已有諸多投資案例。如騰訊就曾投資過服務機器人企業雲迹、高仙等,位元組則曾投資過物流機器人迦智科技、炬星等。在此之前,百度也投資了工業檢測機器人企業阿丘科技、垃圾分揀機器人AMP Robotics等。

就在5月31日上午,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公開宣布,百度将設立10億元文心投資基金,旨在推動大模型生态繁榮,同時啟動“文心杯”創業大賽,最高獎項為價值1000萬元早期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