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通過沖突教育培養理性精神

作者:光明網

通過沖突教育培養理性精神

——國外反校園暴力的教育實踐

作者:溫 輝 彭正梅(分别系華東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和教授)

近年來,随着校園暴力沖突事件頻發,國際教育界越來越關注學校中的沖突解決問題。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釋出《數字背後:結束校園暴力和欺淩》報告,基于大規模的調查資料為全球校園暴力的防治提供了證據支援。2021年,教科文組織釋出的全球報告《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強調教育的包容性和跨文化性,指出培養學生學會處理沖突和偏見、學會合作和具有同理心的重要性。這與1996年教科文組織釋出的《教育——财富蘊含其中》報告所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和學會生存)具有一緻性和連貫性。當今世界,我們如何學會共處,仍然是一項全人類的重大挑戰,也是作為一項公共事業和共同利益的教育必須肩負的責任。

傳統的文化習俗和學校教育往往傾向于抵觸或回避沖突,這阻礙了兒童和青少年的理性和道德發展。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指出,現代化的核心是理性化。而現代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人的理性思考能力和理性的問題解決能力。沖突教育是培養人的這種理性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沖突教育能夠有效防治校園人際沖突和暴力,還有助于推動社會進步,甚至為人類共同利益的實作與和平發展作出長遠的貢獻。

沖突與沖突教育

沖突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沖突理論的發展。德國社會學家達倫多夫(RalfDahrendorf)提出的辯證沖突理論打破了功能主義社會學所堅持的烏托邦式的社會均衡模式。達倫多夫認為,對立和沖突在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社會沖突是社會變遷和進步的根本動力;應該對沖突進行調節而不是壓制,以減少或消除暴力,使社會沖突以非暴力的低烈度形式出現或得到化解。在達倫多夫看來,隻有不遮蔽和壓制沖突,而是通過調節沖突以減少暴力手段的發生,社會才能走向真正的穩定與和諧。這意味着沖突本身也具有某種建設性作用。

在德國,達倫多夫的社會沖突論為當時德國從強調社會合作與和諧的時期轉向社會批判時期提供了某種精神基礎。但真正促進德國社會批判轉向的,則是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抗議運動及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浪潮。正是在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影響下,德國産生了倡導把“沖突”引入教育的批判教育學。沖突教育開始被引入教育體系之中,逐漸發展為德國公民教育的基本模式之一。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社會動蕩和校園暴力頻發的背景下,美國也提出通過沖突教育來提高學生處理沖突的能力,以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沖突教育在北美被稱為沖突解決教育(conflictresolutioneducation)。到80年代,美國試圖引入懲罰政策來幹預校園暴力事件,但成效不大。人們意識到,外部的權威無法從根源上解決沖突和暴力問題,必須通過沖突解決教育來從内部根本上改變學生的态度和價值觀,促進其批判思考能力、移情能力和社會責任意識的發展。于是,圍繞沖突解決的教育項目在北美中國小得到廣泛推廣。到2004年,美國開展沖突解決教育的學校已超過1.5萬所,沖突解決教育項目達8500多種。

德國的沖突教育和北美的沖突解決教育盡管稱謂稍有不同,但都緻力于發展學生建設性地解決沖突的關鍵技能,強調參與和解決問題。不過,許多沖突實際上并不可能完全被解決,它們是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正視沖突,學會面對和處理沖突的能力,而不是單純追求解決的結果。在這個意義上,德國“沖突教育”的概念或許更為恰當。

如何進行沖突教育

20世紀60年代,對沖突教育作出突出貢獻的德國批判教育學家赫爾曼·基塞克(HermannGiesecke)将達倫多夫的沖突社會學及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在教育中進行轉化,提出了沖突教育的教學法:對具體沖突進行具體分析,根據不同的沖突情況,引導和幫助學生改善和提升自己的認識。基塞克提出了沖突教學的七個要點:(1)引入:解釋某個沖突;(2)以主要問題的形式将這些範疇應用于沖突;(3)系統呈現需要學習的知識;(4)根據新獲得的知識重新評論沖突;(5)将主要問題轉化為基本觀點;(6)根據知識和觀點形成認識和判斷;(7)根據情況确定行動的真實可能性。

對于基塞克提出的沖突教學範疇,德國當代教學論學者西比勒·萊因哈特(SibylleReinhardt)認為,基塞克的教學法可以在具體案例中加以選擇和增減;其沖突分析要點也過于複雜,難以成為一種學習結構。是以,他提出了另一種沖突分析方法:(1)面對沖突;(2)分析;(3)表明立場;(4)争論過程;(5)概括。這五個沖突分析的步驟相對簡潔,并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結構化。這一模式與北美模式更為接近。

北美的沖突解決教育模式旨在使學生認識到沖突是生活的自然存在,培養學生解決沖突的能力。根據1996年美國司法部和教育部釋出的《沖突解決教育》報告,解決沖突的基本能力一般包括定位能力、感覺能力、情感能力、溝通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沖突解決主要由沖突解決的原則和問題解決的過程(談判、調解或共識決策)構成;問題解決過程包含六個步驟:做好準備、收集觀點、明确利益、創設選擇、評估選擇、達成共識;沖突解決教育的方法主要有過程課程、調解項目、和平課堂、和平學校等。

按照沖突解決教育的基本要素,存在不同的沖突解決教育模式。例如,CARE模式:溝通(Communicate)——積極傾聽(ActivelyListen)——評估選擇(ReviewOptions)——以雙赢的解決方案結束(EndwithaWin-WinSolution);五指沖突解決模式:五個手指分别代表冷靜、明确問題、頭腦風暴解決方案、行動、繼續跟進;哈佛大學談判項目“談判要訣”的沖突解決教育模式:避免情緒幹擾——積極傾聽——明确基本利益——談判——調解。

沖突教育有助于培養理性精神

康德曾指出,理性是人的獨特禀賦,人的幸福和整全也取決于這一獨特禀賦,而且,發展和完善人的理性,也是大自然的隐秘計劃。但康德強調,和諧狀态并不有利于人的理性發展,相反,一種非社會性的對抗是人的理性發展的重要途徑。這裡明确隐含着沖突對人的理性發展的積極作用。

沖突教育不僅有利于培養個體的理性能力,同時也有助于社會進步和世界發展。也就是說,沖突教育不僅能夠引導個體理性地探讨和化解沖突,建設和平非暴力的校園,同時還可以培養個體的理性精神,進一步持續推動社會進步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也正是從這個角度,2019年,教科文組織在其釋出的《制止學校暴力:教師指南》中提出了防治校園暴力的十項行動,強調教師應幫助學生建設性地解決沖突。

沖突教育的兩個前提是:第一,沖突是自然的、普遍的和不可避免的;第二,沖突解決過程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并導緻不同的結果,如建設性的或破壞性的結果。而沖突教育就緻力于把這種普遍的沖突引向積極的結果。

可以看出,無論是德國的沖突教育模式還是北美的沖突解決教育模式,都顯示了沖突教育對于發展學生理性思考和論證能力的重要意義。當學生面對相反的陳述、觀點、要求或評價等沖突性的事物時,能夠從自身的利益、他人的利益和社會共同的利益等多角度思考和分析,尋求解決辦法時,沖突教育的意義就産生了。在這一過程中,不僅發展了學生的理性能力,還提升了學生站在他人或社會角度看問題的移情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個人的成長,也有利于形成更加和諧的校園乃至社會大環境。

《光明日報》( 2023年06月01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