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晨
"農業加工橫跨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大領域,與農業、農村和農民、工業、城市和公民、城鄉、農業和農村地區有關,是農業和農村地區的支撐力量。近日,全國農産品加工業科技創新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在江蘇省南京市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研究所所長王鳳忠表示,目前,農業加工業在科技領域還有很多短闆, 為了讓科學家和企業家在生産中進行有效的溝通,減少低層次的重複建設,他們希望建立聯盟來解決上述問題。
在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的指導下,聯盟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加工研究所牽頭,國内300多家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共同建立了聯盟。該聯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國農業加工業與科學家之間的共同組織。
農産品加工業面臨許多短闆
資料顯示,農業加工業是最大的制造業,是鄉村整體振興的重要抓手。2020年,我國農産品加工業營業收入突破23.2萬億元,同比增長1.2萬億元。農産品加工業與農業産出的比例接近2.4:1。科技對農産品加工業發展的貢獻率達到63%,高于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59.2%。
随着農産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影響。科技如何在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如何準确把握市場需求進而健康發展,都是農産品加工業面臨的難題。
一是農業加工業發展品質還不高。大多數農産品加工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技術水準落後于發達國家。産品供應仍以公路貨為主,優質綠色農産品占比相對較低,加工流通普遍呈同質化現象,缺乏利基、精準、高端的産品和服務,品牌溢價有限。
其次,農業加工業鍊相對較短。總體來看,以第一産業為主,第二、三産業的産值明顯偏小,産業體系不完善。農産品深加工不足,副産品綜合使用率低,農産品轉化率僅為65%,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
此外,"目前農産品在儲運領域的浪費更為嚴重。王鳳忠介紹,在儲運環節,糧油、畜禽産品均有8%的損失率,果蔬的損失率為20%。"我們利用土地、陽光、水等資源生産大量的農産品,但儲存不完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是未來加工技術界必須解決的問題。"
從農産品的品質來看,消費者不滿足于隻了解農産品的營養品質、加工品質、食品品質、安全品質、商品品質等;這些是科學和技術界關切的問題。
建構"三鍊"融合
農産品加工業是最大的生計,是迎接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石。
然而,目前我國農産品加工業鍊、創新鍊、價值鍊一體化程度相對較低。如何推動農産品加工業高品質發展,實作鄉村産業振興?王鳳忠認為,要延伸産業鍊,整合創新鍊,提升價值鍊,在整個産業鍊中依靠科技建構創新鍊。
聚焦第一産業"三品一标",實作品種培育、品質提升、品牌建設、标準化生産,在第二産業,注重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實作原産地初加工造福人民,深加工延伸産業鍊,全面利用提升價值鍊;
顯然,科學家、企業家和政府需要共同努力來實作這些目标。是以,聯盟由加工研究所、億海嘉裡集團、中國農業發展集團、中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以及國内300多家領先的資源企業和科研機構牽頭,如中國農業大學、江南大學、江蘇農業科學院、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等國内優勢。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局副局長周文斌在會上表示,問題導向是聯盟運作的出發點,機制創新是聯盟的靈魂,服務業是聯盟的最終目标。他希望聯盟能夠開展聯合研發、研發和輸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設施和裝置及改進技術,強化中國農産品加工品牌,打造中國農産品國際競争的新優勢,繼續壯大和發展聯盟, 作為加工業科技創新的領跑者、加工業鍊更新的組織者和振興加工業的實踐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任法政希望聯盟能夠充分發揮"集中力量做大事、集中資源、難事"的優勢,高效合理地配置創新資源,共同開展戰略研究等創新工作, 技術研發、裝置開發、試點、示範推廣、标準制定修訂、市場銷售、品牌建設,努力提高行業整體技術水準,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全服務政府決策、企業發展、增加職工收入三大行業的融合發展,将繼續推動行業高品質發展 農産品加工業。
來源:中國科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