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IAB讨論網際網路碎片化:互操作性是網際網路的關鍵屬性

作者:中國教育網

日前,一場針對網際網路碎片化的讨論由網際網路體系結構委員會(IAB)發起,主題涉及網際網路碎片化的定義、概念、治理方式與未來發展。網際網路治理論壇(IGF)咨詢顧問維姆·德格澤爾與大西洋理事會成員康斯坦丁諾斯·科邁提斯在會上發言。前者介紹了IGF中針對網際網路碎片化而産生的政策架構,後者則将網際網路看作一種生态系統,并強調地緣政治在碎片化發展程序中的重要性。

01

網際網路:一種另類的生态系統

科邁提斯表示,網際網路與生态系統有一些相似之處,因而回顧生态系統内部分裂的表現将有助于了解網際網路碎片化。

他介紹到,生态系統中往往有一組互動的生物體,這些生物體與實體環境互相作用并不斷演化。而這種變化的興趣、價值和動力,來自于不同部分之間的依存關系及始終在産生的新屬性。是以,在生态系統中,我們看到不斷的競争、選擇和動态變化,這與網際網路的情況十分相似。網際網路中也存在許多不同的參與者,不同部分之間互相依存、競争并保持動态改變的狀态。

在此基礎上,生态系統的碎片化與網際網路的碎片化也非常相像。在生态系統中,當栖息地被破壞時,原有的大區域會分裂,形成更多更小、不相連的區域,而栖息地的減少和破碎會導緻生物生活品質的降低。與此相對,在網際網路中,随着網絡的分裂和碎片化,網絡上的資訊流動會變得更加緩慢、不通暢,使用者也無法輕松擷取他們所需的資訊。

同時,由于限制了野生動物的遷徙能力,分裂還帶來了滅絕的風險。而在網際網路中,當大家難以在不同的“栖息地”之間移動并生存,互操作性消失的風險會大大增加,網際網路的存在也将難以延續。

02

網際網路碎片化的分類與定義

德格澤爾則表示,IGF希望建立一個碎片化的研究架構,進一步讨論處理碎片化現象的方式,而不是始終停留在界定“什麼是碎片化”、“什麼不是碎片化”的層面。

是以,在2022年底,政策架構研究小組在IGF會議上提出了用于定義網際網路碎片化的架構,并将網際網路碎片化問題分為三類:使用者體驗的碎片化、網際網路治理和協作的碎片化,以及網際網路技術層面的碎片化。三個類别之間互相關聯、影響,同時,它們也都受到不同的技術、政治以及商業發展等因素的影響。

IAB讨論網際網路碎片化:互操作性是網際網路的關鍵屬性

首先,是使用者體驗層面的碎片化問題,該問題可能源于使用者負擔不起而無法有效接入網際網路,也可能是由于幹預、封鎖、關閉、審查或内容控制、圍牆花園(walled garden)等原因無法接入全球網際網路。

其次,是網際網路技術層面的碎片化問題,即一種關乎于網際網路運作的、挑戰網際網路互操作性的碎片化問題。例如,國家網際網路的建立導緻公共網際網路發生了本質上的分裂,因為它們試圖限制網際網路在特定地理邊界内的運作。此外,一些大型科技公司也會通過其自建的基礎設施路由網際網路流量。這些問題都可被歸為網際網路技術層面的碎片化問題。

最後是網際網路治理和協調層面的碎片化問題。這一問題的産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多利益攸關方在網際網路技術層面的承諾發生了變化,政府和利益相關方對目前模式的态度正在發生改變;另一方面,當下缺少全球尺度的共識與架構來解決網際網路政策問題,而這個架構應該在全球性多利益攸關方的環境中建立,并以人權和資料的自由流動作為基本原則。這些因素共同導緻了網際網路治理和協調的碎片化問題。

科邁提斯則在發言中指出,雖然表面上人們使用同一個詞語——碎片化——但不同的利益攸關方卻會将其了解為完全不同的意思。對于技術社群而言,分裂指維護基礎設施時遇到的障礙,其阻礙了互操作性。對于企業及私營部門而言,分裂涉及到與資料相關的本地法律,以及這些法律如何影響跨境資料的自由流動。最後,對于社會而言,分裂主要是指不同實體(無論是商業機構還是國家)執行的内容和審查政策。

是以,他介紹了另一種分類方式,即2016年,威廉·德雷克、溫頓·瑟夫和沃爾夫岡·克萊因韋希特在《網際網路碎片化概要》報告中确定的三種類型的碎片化:一是技術碎片化,指基礎設施方面的不足與障礙,進而阻礙互操作的進行;二是政府碎片化,指政策對網際網路某些用途的限制或阻止;三是商業碎片化,指商業機構對網際網路某些用途的限制或阻止。

03

網際網路碎片化的起源與深化

科邁提斯進一步表示,網際網路碎片化既是世界日益分化與割裂的原因,也是其後果與表現。例如,近一段時間,整個美國政界都在竭力禁用國際版抖音TikTok;而過去5年中,歐盟也建構了一種資料治理體系,并逐漸演變為了更嚴格的資料本地化政策。此外,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日光安全研究實驗室(Daylight Security Research Lab)也認為,碎片化的問題在于它将全球合作置于風險之中,因為網際網路的差異即意味着國際貿易和軍事關系的差異。

是以,科邁提斯認為,網際網路碎片化不僅關乎于資訊能否自由流動,或者是網際網路分布式特性是否受到了挑戰,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世界正向越來越分裂的方向發展。國家行為者(決策者)更加關注國家内部,而且愈發不願通過合作來建立更加全球化的世界。

科邁提斯強調,研究表明,網際網路形态并不是簡單的兩極分立,而會随着世界的變化而變得越來越複雜。不同的國家,不管處于什麼地理位置,對網際網路治理都有不同的觀點。相似的國家會産生分歧,不同國家也可能會有一些相似之處。例如,研究表明挪威、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聯酋和白俄羅斯在網絡幹擾程度、内容本地化限制程度和IPv6滲透率方面都有相似性。

04

如何治理網際網路碎片化

德格澤爾闡述了IGF政策架構小組未來的工作步驟,第一步為進一步拆解架構,将其分為三個部分,并深入探讨如何鑒别和預防網際網路碎片化問題。

首先,雖然有很多現象可以被歸類為碎片化,但它們并不會立即造成風險。是以,了解碎片化的類型、鑒别哪些問題會帶來更多風險并加以避免是重要問題之一。

其次,設定方法、指南和原則,以預防或解決碎片化問題。德格澤爾表示,研究小組希望提出一個更可靠、精細的架構,以幫助深入了解碎片化問題,同時,這個架構将被搭建為一個包容性的平台,讓大家發表、探讨不同的意見和觀點。小組将讨論如何在宏觀原則上避免網際網路碎片化,并用這些原則輔助決策者之間的讨論。最後,為了應對不同類型或特定類型的碎片化問題,小組将為利益攸關方提出具體的指導意見和解決方案。

科邁提斯表示,即使在網際網路碎片化不斷加劇的現狀下,合作依舊是可能的。他向政策制定者不斷強調——合作雙方并不一定要完全同意彼此的意見或觀點,重要的是在一起工作。當下各國更習慣于這樣一種想法,即隻有每個參與方對每件事都達成一緻後才能合作。但如果大家把觀念轉變為,可以在某些事情上保留不同意見,重點是要盡量保持合作,那麼合作的推進會更加順利。并且,他強調,政策制定者必須将“互操作性”作為關鍵屬性來保護,這基本決定了未來開放和全球網際網路的問題還能否得到足夠的重視。

最後,科邁提斯推薦了書籍《國家的視角——那些試圖改善人類狀況的項目是如何失敗的》,表示這本書基本解釋了目前網際網路正在發生的事情。書中介紹了曆史上典型的、科學林業種植失敗的例子。在19世紀初期的普魯士,為了得到更多的木材,政府試圖用單一的樹種替代大片森林,然而這創造了一種單一文化,森林并沒有加速繁衍反而是遭到了破壞,環境所受到的負面影響也難以消除。他表示,這個例子告誡我們,政府會試圖用簡化的方式控制每一個複雜系統,然而這是錯誤的。我們應該讓政策制定者了解、知道這樣的例子,讓他們明白不需要且不能簡化網際網路,而是應該支援網際網路所展現的開放、多元、自由精神以及它所帶來的好處。

注:本文旨在從技術角度分享更多資訊,文章并不代表本平台觀點

翻譯:張明明

編譯:王雅靜

投稿或合作,請聯系:[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