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克服“AI恐懼症”突破認知極限論——關于“AI藝術沖擊力與藝術新可能”的思考

作者:企業家日報社

李後強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聯主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對于人工智能(AI)的想象,是在寬窄之間行走。AI對文學藝術的影響,存在無限可能和實體限制。晶片的極限、量子的大小、宇宙的深奧、人體的複雜、情感的微妙、靈感的爆發、悟性的得道、技能的間斷....,存在系列悖論和無解。AI藝術,可以放飛思想,但要精準落地。人類認知在不斷前進。AI反仆為主沒有可能。

克服“AI恐懼症”突破認知極限論——關于“AI藝術沖擊力與藝術新可能”的思考

第一關于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關于藝術(ART)與科學的關系,19世紀法國文學家福樓拜曾說過:“藝術越來越科學化,科學越來越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頂重逢。”著名華裔實體學家、諾貝爾實體學獎獲得者李政道也曾表示:“藝術與科學是一枚硬币的兩面,它們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

什麼是藝術?藝術就是人對于自然美和社會美的心靈感應和創造性表達。什麼是美?美=96%對稱+4%破缺,美感=85%客觀性+15%主觀性。所有自然美都可以用頻率(波長的倒數)表示,包括視覺美、聽覺美、嗅覺美、味覺美和觸覺美,因為物質都是能量、是波弦。比如顔色,赤橙黃綠青藍紫,就是波長不同。音樂,就是不同波長的聲音的組合。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等社會美,目前還不能用頻率表示。藝術是人的創造,是文化中的明珠。

人工智能(AI)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拟、延伸和擴充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可以模拟人的意識和思維過程。人工智能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能有效地幫助人們學習,包括過程引導、結果判斷和内容分析,這也是這項技術很重要的功能。

人工智能自從誕生以來,相關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自然不可避免地逐漸蔓延到藝術領域,很多藝術家嘗試在創作中運用這一技術來創新内容和形式,并由此誕生了人工智能藝術(也叫神經網絡藝術,是一種使用算法進行創作的新形式)。

藝術是人類特有的能力表達方式,是為了擁抱美和創造美。人們借作品體味藝術家的經曆和思考,接收物象之外的表達與情緒。當然,其中的美不單純地來源于形式,可能更多地源自某種行為、邏輯甚至是判斷。人們面對未來會不斷地産生新的思考和判斷,也會讓藝術關注更多不同的領域,從自然到社會,廣泛而鮮活。如果說未來有什麼能夠使人成為人、拉開與人工智能的差距,這一答案就是藝術。換言之,在藝術家的心中,能夠創造并欣賞美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也才是不會被技術取代的人。

數字技術對于藝術設計創作最大的價值,可能是将人工智能作為共同創作夥伴後出現的新的藝術設計思想、形态和模式。

AI藝術是由計算機自動完成創作的藝術的統稱,從20世紀50至60年代開始,人們逐漸看到在計算機上進行藝術創作的潛力,發展到現在,AI藝術已成為了藝術的一種新的重要形态。

最早一批探索計算機作畫的并不是藝術家,而是計算機專家和工程師,示波圖則是早期計算機作畫的主要形式。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計算機生成藝術作為藝術的一種新形态被接受,更多的計算機專家和藝術家進入到這一領域。發展到21世紀,深度神經網絡促進了智能繪畫的快速發展。

AI藝術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商業化,逐漸被機構和個人收藏,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才被美術館納入其展覽和支援計劃。

對人工智能繪畫的認可,在收藏領域尤為突出。在2018年10月的佳士得拍賣會上,一幅畫作吸引了人們的眼球,模糊的輪廓,迷幻的神态,意境滿滿,乍看上去,這幅畫似乎是出自某位名家之手。最終,這幅人工智能畫作《愛德蒙·貝拉米肖像》以43.25萬美元拍賣成功,佳士得稱這“标志着人工智能藝術作品将登上世界拍賣舞台”。

AI藝術目前處于借助計算機工具來表現人的創新、想法和情感的階段。而真正意義上的AI藝術最本質的特征在于,藝術的創意、想法和情感,部分或者全部由AI所産生,即AI具有“靈感”。

克服“AI恐懼症”突破認知極限論——關于“AI藝術沖擊力與藝術新可能”的思考

第二關于AI技術對藝術的沖擊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藝術家更好地感覺事物、了解人性和文化,提供更具創新性和颠覆性的思路和手段。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也可以減少藝術創作所需的時間和成本,推動藝術在創作和傳播方面的變革。

人工智能與人的智慧互相碰撞時,勢必會激發藝術設計新的一輪革命。例如人工智能和藝術設計師對于同一現象的不同解讀、對于同一問題的不同答案、對于同一目标的不同政策、對于同一主題的不同诠釋等,兩種智慧的融合可以演化出無窮無盡、遠超意料的作品。AI藝術的沖擊力方面包括:1、在數字藝術創作領域,AI颠覆視覺藝術。2、AI與平面設計的結合在降低設計美學的門檻的同時,帶來更普惠、高效的創作形式,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可與支援。3、AI繪畫程式必然會打擊部分功能性繪畫的中低端生産市場。

AI藝術的優勢:1、提高藝術行業的生産力;2、存在巨大的商業價值;3、改變插畫師和設計師的工作方式;4、批量化生産美麗圖像。

AI藝術的不足:1、AI目前還沒有辦法根據定制化需求去更改回報;2、AI制圖目前僅注重想像力,缺乏邏輯性;3、一張AI制圖最終效果的好看與否,帶有一定的運氣成分。

總之,AI在藝術創作方面存在着創作動機的情感限度、藝術表達的想象力限度以及作品效果的價值限度,沒有意識和思想是其根本局限。AI與藝術結合的新成果在表現形式和品質水準上存在很多不足,很多相關的藝術作品隻是在AI和藝術方面建立了比較淺顯和表面的關聯,反映了AI和藝術的融合效果不太理想。AI分析的可能不是藝術作品的啟發式,而是它的結構類型。組合不等于創新。AI并沒有産生任何靈感,它隻是将外來的想法進行了簡單的組合,而它對想法的産生沒有做出任何貢獻。因為無法解決啟發式和結構的連接配接問題以及AI的藝術個性問題,獨立地産生啟發式的AI也還是無法創作出真正的藝術作品。

第三關于AI藝術的新可能

藝術始終是“為人”的活動,脫離了人的需要、人的感受、人的心志、人的活動,藝術就沒有了意義,或者說就不存在藝術。有史以來,人類的技術一直在發展,也不斷推動着人類藝術設計的發展,但從未颠覆藝術設計“為人”的基點,數字技術也一樣。人工智能的出現及其在藝術設計中開始發揮主體作用,某種程度上可能動搖了藝術“由人”的慣例,但仍要作用于人(感覺、欣賞、評價等)才能成為藝術,從這一角度來說,人永遠是藝術不可缺少的要素。

計算機生成的創意圖案能在一定程度上實作大衆追求的獨特性和唯一性,滿足顧客追求個性化的追求,實作工業産品的個性化。

AI藝術的新可能方面包括:

1、AI用于中國畫工筆、寫意,以及抽象畫的生成,包括遵循藝術家利用寫生、參考圖檔進行創作的方式,利用計算機技術來了解參考圖像的色彩數理關系,進行創作。

2、運用AI訓練形式美法則,如畫面視覺要素的均衡、疏密、節奏、韻律、黃金比率、三分法等,形成抽象畫的生成模型,将最純粹的點、線、色彩、肌理等元素作為抽象畫的表現要素進行創作等。

3、運用AI的機器學習模型,這一模型并不是簡單地将一堆圖檔生硬拼接,而是在基于關鍵詞的基礎上,對圖像進行一次次疊代渲染,直至機器判定渲染結果與給定的關鍵詞比對度最高,渲染結果才會最終确定。

第四關于克服“AI心理恐懼症”

對于AI技術,不能盲目崇拜,更不能憂慮和恐懼。AI本質是人類的工具,是技術手段,不是創作主體,不是詩人和藝術家,但能激發作家和藝術家的創作潛能與熱情,成為靈感的起搏器和動力的發射源。目前AI對于個人而言,是知識與能力的外推,但對于整個人類來講,目前AI所呈現的知識與能力依然是内部插值,隻是更加密集。

資料海量、算法先進、算力提升、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生成轉換,是ChatGPT的主要特征。這就是生成式預訓練變換器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它能對人類文字語言和自然語言進行了解和處理,不是簡單的聊天機器人。與以往的分析式人工智能相比,ChatGPT實作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學習歸納資料分布的基礎上同時學習資料産生的模式,用自編碼器創造資料中不存在的新樣本。AI藝術本質是“資料庫創作”,是對人類作品的學習、模仿群組合。目前已經創作的詩歌、書法、油畫、音樂等藝術作品,拼湊感、随機性很強,沒有個人風格和技法,顯得很幼稚,是工業産品不是藝術品。普通人很難區分AI作品與手工作品,但真正的專家一看就知道兩者差異。對于長篇小說、大型散文創作,隻是多種素材、要素的簡單堆積,難見優秀作品。感情與激情、美感與想象、悟性與靈感,是AI難易逾越的障礙。沒有自己的社會體驗和心理旅程,很難寫出有個性的大作品。但随着算法、算力的改進、提高、完善,可能出現新的AI形式,甚至接近人的智慧,有情感和情緒,有全部感覺能力,AI藝術将會有新突破,甚至替代部分手工作品。AI藝術也涉及著作權問題、生成物的歸屬問題,這個超越了傳統文藝創作,目前還不能明确界定和判定,未來應該研究算法設計者和資料收集者,他們可能是真正的創作源頭,采用“權益共享”方案。總之,機器人完全可以超越個人,但不是整體格局。AI藝術受人的支配、控制,存在極限狀态。認識是無限的,但物性是有極限的。

一是晶片(半導體)極限(溝道長度)。晶片的理論極限,就是一個矽原子的直徑0.2納米,同時存在熱力學限制(溫度)和量子力學限制(隧道)。研究表明,內建密度、時鐘頻率、電源電壓、布線層數等每個參數都會限制晶片整體的性能。從理論上講,單個器件的極限尺寸就是1納米。不過當幾十億、幾百億個半導體內建到一塊,還有像發熱、連線等更多限制因素需要考慮,是以晶片是有極限的。随着認識深化,可能有新突破。

二是量子極限(普朗克常數)。量子有大小,普朗克長度大緻等于1.6x10-35米,即1.6x10-33厘米,是一個質子大小的1022分之一。再小尺度下,很難有新突破。随着認識推進,可能有新方向新途徑。

三是人的複雜性是機器不能完全徹底仿制的。人的身體特别是大腦神經網絡系統的複雜性,與宇宙類似,還有許多未知性(細胞、基因、血管、經絡、穴位、神經元連結等),AI無法完全學習、模拟和仿制。人體複雜性遠遠大于任何機器!AI任重道遠!

四是存在系列社會與自然悖論。比如機器人到底是人還是機器?它的生命是什麼?它的DNA是什麼?它的繁殖能力在哪裡?它的靈感和情感哪裡來?還有社會哲學問題,比如科技與文藝差異、算法與晶片差異、欲望與現實差異、靈感與工具差異、激情與理性差異等。這些規律與定律,AI還沒法深入涉及,必須下真功夫!。

比如,科學技術具有集體聚合、連續接力等特點,不同人的智慧可以疊加組合。文學藝術具有個體離散、力量間斷等特點,不同人的智慧不可疊加組合,是以卓越作家和藝術家的智慧很難傳遞給子孫後代和學生,天賦、悟性、技能和本能,不能像基因一樣傳遞下去,每個人都從必須頭開始,盡管很浪費,但沒有辦法。父母是書法家,兒女不一定都會書法。父母是舞蹈家,兒女可能根本不喜歡。文學藝術的智慧無法遺傳,隻能不斷重複循環,是以個體與整體水準很難實作新突破,甚至還有倒退傾向。例如,寫律詩,沒有人敢說超越李白、杜甫等;寫書法沒有人敢說超越王羲之、顔真卿等;寫小說沒有人敢說超越曹雪芹、羅貫中等;國外的就不說了,原因在于文學藝術的個體技能沒有疊加性、接力性。後人都無法超越前人,AI就更難做到了。對于個人來說,AI可以減少人的體力和時間,展現的是“最小作用量原理”,這是“上帝設計宇宙的原則”,能量與時間相乘趨于零,耗能最低、費時最少。但研制AI的成本也不低。

AI是算法、算力、資料、規則的融合,是人類創作的工具而不是主體。類似于現在交通工具和戰鬥武器,它們可以遠遠超過個人的智力和體力,但自身沒有情感、激情、悟性、靈感和創新,我們不用恐懼和憂慮!人類始終是主人。

文學藝術,最終是人的事,不是物的事。

(本文系李後強2023年5月28日在川派評論建設主題月談會“AI藝術沖擊力與藝術的新可能”交流會上的發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