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到朱祁钰登基,這21天裡發生了什麼

作者:紅黑亂侃

一提到土木堡之變,大家都知道,這是明朝曆史上莫大的恥辱。禦駕親征的皇帝朱祁鎮,當了瓦剌的俘虜,大明王朝危在旦夕。

危急存亡之際,明朝的大臣們,展開了遷都與否的大論戰。最終,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钰登上皇位,重用于謙,打赢了北京保衛戰,保住了明朝的萬裡河山。

朱祁鎮被俘虜,是在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五。

朱祁钰登基,是在正統十四年的九月初六。

期間隔了整整21天。

在這21天裡,北京的朝廷發生了什麼?君臣們為何決定堅守北京城?朱祁钰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本文我們就來說一說,從朱祁鎮被俘虜,到朱祁钰登基,明朝在這21天裡的跌宕起伏。

從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到朱祁钰登基,這21天裡發生了什麼

第一階段:皇帝是否還活着?

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本該是中秋節。而朱祁鎮的大軍,在土木堡陷入了困境。

這已經是他們在土木堡的第3天了。這個地方沒有水源,十多萬大軍饑渴難耐,挖井2丈,依然沒有挖出水來。

土木堡南邊15裡處倒是有一條河,但是那裡被瓦剌的軍隊控制着。就在前一天晚上,瓦剌的也先還向明軍發起了一次攻擊。

突然間,事情出現了轉機。瓦剌的也先居然派人來和談,而且為了表示誠意,也先的軍隊也開始後退。

兵部尚書敏銳地覺察到其中有詐,反對何談。而朱祁鎮最信任的太監王振,則一錘定音:危機已經解除,大軍開始轉移。

大軍才出發了不過兩三裡,瓦剌的軍隊就折了回來,開始攻擊明軍。人困馬乏,又毫無準備的明朝大軍,被一擊即潰,52個重臣戰死沙場。

混亂之中,皇帝朱祁鎮,也當了瓦剌人的俘虜。

從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到朱祁钰登基,這21天裡發生了什麼

明軍戰敗的消息,傳回了京城。後宮裡,太後和皇後哭成一團。前朝的大臣,也亂成一團。

彼時,瓦剌的大軍勢如破竹,兵鋒直指北京城。而京城的精銳大軍,都被朱祁鎮帶走了,僅剩不到10萬老弱殘兵駐守北京,怎麼看都很難保住京師。

在千鈞一發之際,戶部尚書王直問了一個直擊靈魂的問題:陛下是否還活着?

畢竟,若是朱祁鎮死了,事情還好辦些,立刻新立一個皇帝就是了。倘若朱祁鎮還活着,落入了瓦剌的手裡,瓦剌人用他來威脅明朝,事情可就麻煩了。

沒過多久,一個叫做梁貴的錦衣衛千戶帶來了最新的消息:皇帝還活着,被瓦剌人俘虜了,指令他回來取贖金給也先。

大臣們還在猶豫,朱祁鎮的母親孫太後和錢皇後卻坐不住了,一聽可以贖人,立刻在後宮籌集了一批珠寶,送去給也先。

可想而知,這批珠寶如泥牛入海。珠寶沒了,朱祁鎮人沒回來。

從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到朱祁钰登基,這21天裡發生了什麼

第二階段:南遷還是堅守?

即便明朝的大臣和後宮,有少部分沉浸在朱祁鎮或許能被贖回來的幻想當中,他們依然清醒地知道,當務之急,是如何保住大明的江山社稷。

在此期間,朝廷最重要的一個議題就是:要守在北京,正面迎戰強勢的瓦剌,還是遷都回南京,避其鋒芒。

這兩個方案,各有利弊。

若留守北京,瓦剌兵強馬壯,連率領精兵的朱祁鎮都當了俘虜,京城的這些老弱殘兵,拿什麼來抵禦瓦剌呢?一旦京城失陷,明朝皇室及大臣有可能像北宋末年那般,被瓦剌一網打盡,明朝的統治,将搖搖欲墜。

若遷回南京,倒是能夠保住皇室和大臣,但也意味着要放棄北邊的萬裡河山,将來也很難打回來。明朝可能從此像南宋一般,偏安一隅,北方的百姓,恐怕也要遭受滅頂之災。

從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到朱祁钰登基,這21天裡發生了什麼

這場大論戰,發生在八月十七日早朝,也就是朱祁鎮被俘2天之後。

首先發言的,是翰林院的侍講徐珵。他的理由非常充分:朱祁鎮親征之前,他夜觀天象,覺得要輸,沒人信他;如今朱祁鎮被俘,他再次夜觀天象,發現應該南遷,以避兵戈,這回得信他了吧。

老臣胡濙第一個站出來反駁:文皇帝把陵寝定在這裡,就是告誡子孫不可動搖。你們誰敢南遷?

文皇帝,指的就是朱棣。他的谥号為“太宗文皇帝”。而我們熟知的明成祖,是嘉靖年間改的。

明朝向來注重祖宗家法,胡濙拿朱棣出來說事,非常有效。

焦灼之際,于謙站了出來慷慨激昂地說:言南遷者,可斬也!

他以南宋為例,指出一旦放棄京師,明朝将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以後再難收回北京城了。

在于謙的影響下,吏部尚書王直、内閣學士陳循、連中三元的商絡等重臣紛紛站出來支援于謙。他們的堅持打動了主持會議的朱祁钰,朱祁钰最終一錘定音:留下來守住北京城。

從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到朱祁钰登基,這21天裡發生了什麼

第三階段:怎麼懲治王振黨羽?

正統十四年八月十八日,也就是朱祁鎮被俘3天後,朝廷确定留守北京的第二天,孫太後正式下诏,指令此前居守京城的郕王朱祁钰代理國政,全力應對瓦剌。

朱祁钰在于謙的建議之下,從各地抽調兵馬,馳援北京,人心才稍微安定下來。

與此同時,他還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信任并重用于謙,升于謙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北京保衛戰。

二十二日,孫太後又下诏,立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由于朱見深隻有2歲,年紀太小,依然由朱祁钰監國,全權掌控朝堂事務。

朝廷的留守北京的大方針已經定了下來,各地的兵馬正趕往北京,京城裡有成年的郕王朱祁钰監國,還立了太子以防不測。形勢似乎有了點轉機。

然而,依然有不少人對能否打赢這場仗感到悲觀。不少京城裡的富戶準備把财産轉移走,一些大臣也開始把自己的家人送去南京避禍。

而在這壓力重重的關鍵時刻,大臣們對于王振及其黨羽的怨念,就要抑制不住了。

從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到朱祁钰登基,這21天裡發生了什麼

早在土木堡之變前,太監王振就在明英宗的縱容之下,包攬朝政大權。不少官員為了升官發财,依附于他,甚至認他做幹爹。而一些不願意屈服于他的官員,則被他打擊報複。

土木堡之變的發生,也和他脫不了幹系。朱祁鎮正是在他的慫恿和支援之下,不顧群臣反對,堅持親征;也正是因為他的私心和瞎指揮,延誤了戰機,導緻明朝三大營精銳盡喪,朱祁鎮當了俘虜。

雖然王振已經喪命于土木堡,可是他的黨羽仍在朝廷身居要職。大臣們在備戰的同時,對這些人的怨恨,直線上升。

正統十四年八月二十三日,也就是朱見深被立為太子的第二天,監國的朱祁钰親臨午門,主持朝議。

都察院右都禦史陳镒第一個上奏,要求懲治王振的黨羽。他列數王振的罪狀,悲憤地說道:王振禍國殃民,危害社稷,若不滅族以安人心,臣等甯死也不答應!

說着說着,悲從中來,痛哭流涕。

他的情緒感染了大臣們,一時之間,朝堂之上哭聲震天,群情激奮。

從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到朱祁钰登基,這21天裡發生了什麼

還不到22歲、半輩子都是個富貴閑王的朱祁钰,哪見過這陣勢,不由得慌了神。他不知如何是好,或許還擔心有朝一日朱祁鎮歸來,會怪罪他私自處置王振,于是便下令,改日再議。

百官的情緒都已經上頭了,哪還容得下改日?見朱祁钰起身要離開,他們都擁上前,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皇帝被俘,都是王振一手造成,殿下若不處置王振,如何安定人心呢?

王振的死黨之一,錦衣衛馬順,見事态有點失控,便大聲地呵斥大臣們,想把他們趕走。

這下子,大臣們的情緒,徹底爆發了。戶科給事中王竑突然沖了出來,一把抓住馬順的頭發,張口就咬住他的臉,大聲說道:馬順以前倚仗着王振,助纣為虐,如今還敢耀武揚威,是不折不扣的奸臣!

群臣一擁而上,對着馬順一陣拳打腳踢,馬順當場喪命。

馬順死後,群臣又要求朱祁钰查抄王振的家。這下子,目瞪口呆的朱祁钰,不得不同意了。

此時,就連朝堂上負責守衛的士卒,都不由得潸然淚下。

從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到朱祁钰登基,這21天裡發生了什麼

朱祁钰下令将王振家滅族之後,立刻起身,回到了閣内。可是大臣們仍圍在外邊,不肯散去。朱祁钰便指令太監金英出來問他們還有何要求。

殺紅了眼的群臣便說,王振的兩個重要黨羽,太監毛貴和王長随,正好随侍在朱祁钰身邊,請朱祁钰将他們一并處置。

金英本就和這兩人不合,一聽這話,立刻把這兩人從門隙裡踹了出去,任由這兩人被憤怒的群臣打死了。

這場朝堂鬥毆殺人事件,在明朝的曆史上,也是罕見和令人震驚的,史稱“午門血案”。

大臣們通過午門血案,不僅讓朱祁钰下令處置王振黨羽,而且也宣洩了他們心底深埋已久的仇恨。保衛大明的工作,算是被拔掉了一根非常重要的刺,讓人心進一步安定下來,群臣可以專心備戰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午門血案的全過程,于謙自始至終沒有參與鬥毆。但是他在關鍵時刻,站了出來,拉着朱祁钰的胳膊請求說:馬順等人罪當死,不殺不足以平憤,群臣隻是心系社稷,無其他想法,請殿下不要怪罪。

朱祁钰答應了。

畢竟,在朝堂上鬥毆殺人,不管有何緣由,都是有罪的。朱祁钰答應不再追究這個罪行,讓大臣們沒有了顧慮,不再顧慮着随時因為這件事被清算。

從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到朱祁钰登基,這21天裡發生了什麼

第四階段:誰來當皇帝?

王振的同黨已經處置了,勤王的軍隊也陸續奔向北京臣,人心也逐漸安定下來。

瓦剌的軍隊也不遠了。

決戰的時刻即将來臨。

但是大臣們很快就發現,他們還面臨着一個巨大的麻煩:皇帝朱祁鎮,還在瓦剌人手裡。而瓦剌人,把朱祁鎮當做肉盾,一直對明朝進行勒索,還挾持他扣關叫門。

而朱祁鎮這個皇帝,也特别沒骨氣,瓦剌叫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絲毫不把江山社稷的責任擔在肩上。

這給明朝的備戰帶來了很大麻煩。

以于謙為首的大臣們覺察到,必須立一個新皇帝,朝廷才能有真正的主心骨,朱祁鎮的指令才會無效。

可是,立誰當皇帝呢?

眼下有3個選擇:

其一,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這是看起來最正統,也最符合禮法的選擇。

其二,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钰。他就在京城,正在監國,可以無縫對接。

其三,先帝朱瞻基唯一在世的同母弟弟襄王。他曾在朱高熾去世之後及朱瞻基禦駕親征之時兩次監國,經曆過大風大浪,為人可以信賴。

從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到朱祁钰登基,這21天裡發生了什麼

對于孫太後而言,最好的選擇,自然是立自己的親孫子朱見深為皇帝。但是朱見深的年紀實在太小了,隻有不到2歲,哪怕當上了皇帝,也需要成年的王爺來主持大局,不如一步到位,立一個成年的。

成年的王爺,那就是朱祁钰或者襄王了。不過,朱祁钰是孫太後情敵的兒子,孫太後打心眼裡不願看到他當上皇帝。

于是,她把召襄王進京的金符拿了出來,打算讓襄王繼位。

可是,大臣們卻有不一樣的想法。

他們希望能夠直接立朱祁钰為皇帝。

雖然要立新皇帝,要以太後的名義下诏,但是明朝的太後畢竟沒有實權。面對大臣們請求立朱祁钰為皇帝的聯名上奏,孫太後也不能固執己見。

最終,孫太後下诏,立朱祁钰為新任皇帝,率領臣民抵抗瓦剌。而朱祁鎮,則被遙尊為太上皇。

正統十四年的九月初六,朱祁钰正式登基,改元景泰。是以,後世也稱他為景泰皇帝,或是明景帝。

此時,距離朱祁鎮被俘,已經過去了整整21天。

從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到朱祁钰登基,這21天裡發生了什麼

為什麼朱祁钰能當上皇帝?

我們都知道,當時新皇帝的人選一共有3人,一個是朱祁鎮長子朱見深,一個是朱祁钰,一個是朱祁钰的五叔襄王。

為什麼最終是由朱祁钰登上皇位呢?

我想,主要有3個原因。

  • 其一,明朝需要一個主心骨。

要想知道朱祁钰為什麼能當上皇帝,我們需要先知道,為什麼明朝此時需要一個新皇帝,而不是直接等朱祁鎮回來之後繼續當皇帝。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朱祁鎮如果名義上還是皇帝,那麼,群臣就要聽從他的指令,朝廷将很難備戰。

倘若朱祁鎮一聲令下,讓明朝放棄抵抗,直接向瓦剌投降,大臣們怎麼辦呢?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廢除朱祁鎮的皇帝身份,在朝廷立一個新的皇帝,從此朱祁鎮的指令都無效,明朝上下唯新皇帝馬首是瞻,隻聽新皇帝的指令行事。

事實證明,朱祁钰登基之後,以皇帝的身份下令前線不要聽從朱祁鎮的任何指令,給明朝最終打赢這場仗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從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到朱祁钰登基,這21天裡發生了什麼
  • 其二,朱祁钰身份和年齡都合适。

按照明朝的繼承法,最适合繼承皇位的,本該是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

可是朱見深隻有2歲。若是在和平時期,還有輔政大臣能夠幫助他處理朝政,在這個危急存亡的關頭,明朝需要一個能夠掌控大局的皇帝,而不需要一個吉祥物,他們必須立一個成年的皇帝。

而在宗室裡,排除掉朱祁鎮的兒子之後,繼承順位最靠前的成年人,就是朱祁钰了。他是先帝朱瞻基的兒子,是朱祁鎮的親弟弟,由他繼位,合情合理。

相比之下,襄王雖然更加成熟穩重、曆經風狼,可是他的繼承權畢竟排在朱祁钰之後了。不在朱祁鎮的後代裡選擇新皇帝已經是權宜之計了,如果連朱瞻基的後代都抛棄,多少有點說不過去。

從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到朱祁钰登基,這21天裡發生了什麼
  • 其三,朱祁钰正好在京城。

當時,瓦剌已經俘虜了朱祁鎮,并且一直在威脅明朝,随時可能大軍壓境,兵臨城下。

而朱祁钰,是當時京城裡唯一一個能做主的藩王。其他年紀大的藩王,都在外地就藩。

以襄王為例,他就藩的地方是湖北襄陽府,距離北京約1000公裡。以明朝的交通條件,從北京到襄陽府往返,少說也要一個月。若要立他為皇帝,等把他接到北京,恐怕北京保衛戰都已經打完了。

其他的藩王,就藩的距離也都不近,實在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而人就在北京的朱祁钰,無疑成了最能解決眼前問題的選擇。

我想,如果襄王和朱祁钰的處境反過來,襄王人在北京,而朱祁钰遠在襄王府,那麼,以事态的緊急程度,即便是朱祁钰名分上更正,大臣們多半也會直接立襄王為皇帝的。

從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到朱祁钰登基,這21天裡發生了什麼

寫在最後

朱祁钰登基之後,重用于謙,最終赢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保住了明朝的萬裡河山。

朱祁鎮在失去利用價值之後,僅僅過了一年,就被瓦剌送了回來。之後,他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宮,不許和外人接觸。

可是,誰也想不到,朱祁钰隻當了8年皇帝,就病入膏肓,并在重病之際,被朱祁鎮以奪門的方式奪走了皇位。

朱祁鎮,這個造成明朝三大營精銳盡失、十餘萬将士戰死沙場、明朝差點步南宋後塵的皇帝,居然還能重新登上皇位,實在是讓人既不解,又憤怒。

你覺得是不是呢?

從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到朱祁钰登基,這21天裡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