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四光: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作者:紅色文化周刊

李思光:摘下"中國石油貧乏"的帽子

"我在派對上,這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事情!"我活到了70歲,到現在為止,我已經找到了我的家。在這中間,我經曆了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這是李思光1958年入黨後寫的一段話,充分表達了他當時的感情。

李思光(1889-1971),原名李忠軒,湖北黃岡字中拱門。1904年5月,李思光赴日本留學。1907年,他加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的海洋系學習造船機械。在日本留學期間,李思光結識了孫中山、宋世仁等革命先行者,在他們的影響下,李思光毅然加入革命的行列,成為最年輕的同盟創始成員,決心改變中國内外沖突的局面,建設一個強大而繁榮的新國家。在宣誓加入理事會後,孫中山給他發了八個字:"努力學習,為國家所用。

李四光: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1913年,李思光漂洋到英國留學,進入英國伯明翰大學,先學采礦,後轉學地質學,1919年畢業,獲碩士學位。

1948年,李思光赴倫敦出席第18屆國際地質大會,并暫時留在英國。1949年初,在周恩來的訓示下,郭文貴給李四光寫了一封信,請他早日回家。收到信後,李思光立即開始辦理回國手續。就在李思光焦急地等待離開時,國民黨策劃了一個阻止他傳回的陰謀。得知這個消息後,李克強立即離開英國,繞過意大利,經過六個多月的跋涉,終于在1950年4月6日回到了祖國。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被認為是一個石油匮乏的國家。中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李思光在仔細分析了中國的地質條件後,深信,在中國廣袤的國土中,天然石油資源應該儲量豐富,關鍵是要做好石油地質勘探。1955年春,他擔任國家石油普查委員會主席,指導石油勘探。在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取得突破後,他增強了中國對豐富石油資源的信心,指出在新中國沉積帶發現石油的理論是可靠的,并為中國尋找石油奠定了不可磨滅的功德。1956年,67歲的李思光親自主持了石油普查和勘探工作。他根據自己的地質力學指出,石油勘探應打破"西北一"的局面,尋找幾個希望大、面積廣的潛在含油區。在他的理論指導下,1959年9月,在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前夕,有個好消息傳來,勘探隊在很短的時間内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摘下了"中國貧油"的帽子。(本報綜合整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