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最後的劊子手鄧海山:一生砍下300多顆腦袋,晚年終遭報應!

作者:腳條人

劊子手是一種專門執行死刑的職業,通常被視為社會中的邊緣人物。他們的工作是将被判處死刑的罪犯帶到執行現場,并執行死刑。劊子手的工作通常被視為令人不快和殘忍,因為他們必須親手結束一個人的生命。

黎明前的寒氣逐漸散去,走在刑場上的劊子手鄧海山,身穿官家提供的黑袍黑帽,手持号令行刑的長刀,舉步踏出,眼神堅定而肅穆。圍觀的人群熙熙攘攘,大家來參觀這一大型殺戮現場。

人群裡偷窺着這具滿身殺氣的“行刑器”,對于别人而言他是惡魔,但是對于他自己而言隻是為了維護朝廷的公義。随着長刀的揮動,罪犯頸椎斷裂,命歸黃泉。

清朝最後的劊子手鄧海山:一生砍下300多顆腦袋,晚年終遭報應!

即使如此,鄧海山也不曾感到過歉疚或者畏懼,反而覺得這是一份崇高的責任。縱觀人們奚落、侮辱,甚至罵他能“操縱陰陽”,鄧海山還是面不改色,依然執行那駭人聽聞的使命。最終死他刀下的人足足有300多人。

然而歲月悠長,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劊子手這門職業終究走入了曆史的長河之中。那麼身為最後一位劊子手他的最終的命運又是如何呢?

最後一位劊子手

鄧海山出生于晚清時期,當時時代動蕩,清政府的腐敗更是加深了百姓的痛苦。從小就生活在貧困的家庭中的鄧海山一直過着食不果腹的日子,這讓他深刻地意識到金錢的重要性。

清朝最後的劊子手鄧海山:一生砍下300多顆腦袋,晚年終遭報應!

鄧海山對自己的家庭感到無助和悲痛,生活中的困境導緻家人生病時無法得到及時治療,最終不幸去世。這深深地觸動了他的内心,讓他更加堅定了追求财富的決心。

鄧海山早在很小的時候就跟着父母一起讨生活。他們一家人奮力拼搏,但仍無法保證每日三餐,這種貧苦的生活狀态讓年幼的鄧海山感到不安和無助。

為了改善家庭的狀況,鄧海山開始認真思考如何賺取更多的錢支援一家人。他早早地懂得了生活中看似微小卻至關重要的道理:需要學會一項技能或手藝才能獲得穩定的收入。

清朝最後的劊子手鄧海山:一生砍下300多顆腦袋,晚年終遭報應!

在鄧海山成年後,他開始尋找一份能夠賺取高額報酬的工作。機緣巧合下他發現劊子手是一份非常有前途的職業,盡管這是一項非常辛苦和被歧視的工作,但要想在這樣水深火熱的世道中生存好像已沒有别的出路。

拜師學藝

鄧海山成年後一直都是生活異常困難的,清朝末期世态炎涼,更何況沒有本事的鄧海山幾乎沒有任何穩定的收入來源。某一天,實在走投無路的他開始行乞,他穿着破爛的衣服、空着肚子,在城市中四處乞讨。

鄧海山在行乞的途中,看到了佟紹箕大口吃肉的場景。佟紹箕作為當地著名的劊子手,不但臭名昭著,而且還有着獨特的工作待遇和高額報酬。盡管劊子手是個名聲不好的工作,但在那種世道下又何談顔面。

清朝最後的劊子手鄧海山:一生砍下300多顆腦袋,晚年終遭報應!

對于鄧海山來說,看到佟紹箕吃得這麼香,令他立刻想起了自己胃裡面咕咕作響的聲音。他決定勇敢地過去,請求佟紹箕幫助自己,于是鄧海山沖上前去,跪倒在佟紹箕的面前,哀求對方收他為徒。

佟紹箕看着面前這個年少無知的少年,心裡充滿了複雜情緒,對于這個孩子來說,能夠在亂世中生存下來已經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佟紹箕深知此時此刻的鄧海山是多麼需要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來源。

但佟紹箕也非常明白,這個職業不同于其他職業,它有着獨特的道德和倫理标準,在平靜的日子裡會受到大家的鄙夷,佟紹箕難以想象一個年輕而善良的少年如何承受每天做出如此殘忍的決定。

清朝最後的劊子手鄧海山:一生砍下300多顆腦袋,晚年終遭報應!

佟紹箕遲疑了一會兒,然後詢問了鄧海山他為什麼要成為一名劊子手。鄧海山堅定地回答:“隻要我能吃飽飯,什麼都行。” 最終,在軟磨硬泡之下,佟紹箕還是答應了鄧海山的請求。

鄧海山成為了佟紹箕手下的一個助手,這意味着他将會在執行官方任務時成為受托人。盡管他最初有些難以協調執行任務的情感和道德壓力,但是伴随着工作的不斷進行,他漸漸地适應并了解了自己的職責。

佟紹箕非常嚴格,在訓練過程中要求鄧海山絲毫不差地實作每一個動作,事前事後都需要對刀具進行打磨。無論是揮刀的速度、力量還是準确性,鄧海山都必須面對着巨大的壓力與決心。

清朝最後的劊子手鄧海山:一生砍下300多顆腦袋,晚年終遭報應!

佟紹箕發現鄧海山十分聰明而且有力,是以,他開始向鄧海山傳授自己從事這個職業的技能和經驗。他教給鄧海山如何正确揮動刀劍并如何在需要時保留同情心與仁慈。

随着時間的推移,鄧海山越來越熟練,并且有了更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開始積極地參與整個過程,善于提出建議并思考如何在最小程度上解決罪犯。

通過鄧海山在工作中表現出的精湛技藝、職業道德以及頑強生存的勇氣,鄧海山終于在這個殘酷而苛刻的社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佟紹箕看着自己的愛徒在茁壯成長,心中感到無比欣慰的同時也是無奈。

清朝最後的劊子手鄧海山:一生砍下300多顆腦袋,晚年終遭報應!

為财瘋狂,狂砍300餘人

鄧海山在當初在師傅佟紹箕的指引下,成為了一名合格的劊子手。他如願以償地享受到了有肉吃和不再為溫飽問題發愁的生活,心裡暗自欣喜着。

然而,他的内心深處卻似乎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他感到殺人對于他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通,仿佛沒有抵觸、沒有疑慮。

時光飛逝,鄧海山老師傅佟紹箕正在臨終前的病床上艱難地呼吸着若有所思。他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于是他輕輕地撥醒了身旁的弟子鄧海山,開始為他上最後一堂人生課。

清朝最後的劊子手鄧海山:一生砍下300多顆腦袋,晚年終遭報應!

佟紹箕語重心長地告訴鄧海山:“俗話說家有家法,行有行規,你幹這行已經多年了,我相信你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能。但是,你還需要明确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殺人不可過百!”

“聽好了,我要說的可是最重要的事情。”佟紹箕堅定地說,“在你幹這個行業的時候,千萬不可殺人數量過多,99個就是極限,之後務必要徹底地金盆洗手。”

當時的鄧海山并沒有被這話所點醒,他已經對于對于職業無情的事實已經變得越來越麻木。此時,佟紹箕話鋒突轉說道:“劊子手這一行真的不是容易的事,如果最後不停手那麼你晚年的一定不得安甯。”

清朝最後的劊子手鄧海山:一生砍下300多顆腦袋,晚年終遭報應!

不久佟紹箕便與世長辭,鄧海山慢慢變得麻木,漸漸地被金錢誘惑所蒙蔽雙眼。他開始不斷地砍頭,無法自拔,即便在砍下了第99顆人頭之後,他仍舊沒有停手,完全抛棄了師傅臨終的教誨。

鄧海山心想:“既然已經不小心砍超過99人,為何不能砍更多人呢?”于是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鄧海山過上萎靡的生活。鄧海山每日在家中酌酒,此時的他已經從事10餘年,砍下近300人頭。

殺戮太多,晚年不太平

鄧海山過着非常孤獨的生活,師父去世後幾十年來就一直都是孤身一人。鄧海山漸漸意識到,在這樣的封建社會裡這種工作隻會使得他與周圍的人們難以建立起關系,以至于他後來一直孤身一人。

清朝最後的劊子手鄧海山:一生砍下300多顆腦袋,晚年終遭報應!

對于婚姻,鄧海山也是一無所知。雖然他渴望擁有一個家庭,一個可以依靠生活的人,但他深知自己因為職業的關系而容易遭到嫌棄和指責。他曾經試圖尋找愛情,但是那些媒婆也因他的職業避而遠之。

鄧海山随着時代的變遷,失去了他唯一的生計來源。清政府的倒台宣告了大清王朝的破滅,社會在熱兵器的進步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冷兵器不再流行,劊子手也失去了用武之地。

民國政府雖然也有犯人,但槍決已經成為主流,取代了斬首。鄧海山無法适應這樣的轉變,再也沒有人需要他那把鋒利的刀。鄧海山曾嘗試去尋找新的職業,但聽聞他之前的工作後都選擇絕之門外。

清朝最後的劊子手鄧海山:一生砍下300多顆腦袋,晚年終遭報應!

日漸貧窮的鄧海山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鄧海山感到自己已經無助而彷徨,之前的富态開始消失殆盡,他的心中充滿焦慮和不安,整個人都陷入了絕望之中,鄧海山又回到少年時的落魄,在大街上乞讨。

即使是在晚年,鄧海山依然感受到了社會的壓力。雖然他已經盡力彌補了自己曾經犯下的罪孽,但是人們仍然無法完全忘記他的過去。他變得孤獨、窮困潦倒,甚至失去了住所和食物。

不知過了多久,大街上鄧海山也沒有蹤迹。直到一天,一位陌生人走入了偏僻山區的一座破舊茅草屋。這裡一片荒涼,寂靜無聲,隻有偶爾傳來的風吹草動聲,屋子内彌漫着一種詭異的氣息,讓人不寒而栗。

清朝最後的劊子手鄧海山:一生砍下300多顆腦袋,晚年終遭報應!

陌生人打開門,看到了一個男人的屍體,仿佛已經死去多年。屍體蜷縮在角落裡,雙手抱頭,像是害怕什麼東西,旁邊有些一把大刀看起來已經鏽迹斑斑。空氣中彌漫着一股腐臭味道,讓人難以忍受。

陌生人細心觀察了周圍的環境,走近一看,那是一個蒼老而憔悴的面容,雖然是已經去世的狀态,但從那依然驚恐的眼睛中可以看出這個人曾經曆過很多難以想象的事情。

最終後人斷定這個人就是鄧海山,他走完了漫長而坎坷的一生,最終帶着恐懼孤獨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人們說他在大街上流浪時常常會感到害怕,嘴裡不停喊着:“放過我吧,放過我!”街坊領居也覺得他罪孽太重有冤魂找他索命。

清朝最後的劊子手鄧海山:一生砍下300多顆腦袋,晚年終遭報應!

結語

回顧鄧海山的晚年,可以說是非常凄涼。他失去了所有的朋友和親人,沒有留下任何财産,甚至是親朋好友都沒有。在他去世之後,沒有人來為他安排後事,最終他被埋葬在了大山深處,連一塊墓碑都沒有。

如果鄧海山當初聽從師傅的教誨選擇砍99人後,選擇金盆洗手那麼他的結局會不會更好一點呢?當初的想在亂世中謀生後面漸漸變成了錢财的奴隸,他是可悲的,可憐自己生于亂世,同時又是可恨的,恨自己太貪婪。

這樣慘淡的結局,似乎與鄧海山早年英勇果敢的形象有些不符。但也許這正是曆史的殘酷與無情,它沒有容忍鄧海山作為清朝的劊子手,慘遭命運的玩弄和抛棄。鄧海山是一個舊社會的産物,他的沒落也是一個時代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