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關村論壇開幕式釋出十項重大科技成果 涉區塊鍊、量子計算等

作者:新京報

據央視新聞消息,今晚,2023中關村論壇在京開幕,開幕式上釋出了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十項重大科技成果。

重大科技成果一: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情況評估報告

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正在加快建設。受科技部委托,中國工程院對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情況進行充分評估,形成了評估報告。評估認為,北京原始創新和科技源頭供給能力實作了提升,在建立新型舉國體制方面作出了示範性探索,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重大科技成果二: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重要進展與成效

2021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支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開展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先行先試改革的若幹措施》,在中關村核心區率先探索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目前,累計出台58項配套政策,先行先試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與明顯成效。

企業研發投入動力大幅提升,1萬餘戶企業享受基礎研究稅收試點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至100%等政策,加計扣除金額達300多億元。

産學研深度融合不斷加強,科技成果“先使用後付費”試點吸引高校、科研院所近千項專利服務中小微企業創新。支援組建一批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

人才培養與引進力度進一步加大,新型研發機構與高校聯合培養研究所學生實作常态化。

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措施将向示範區全域推廣。

重大科技成果三:新一代256核區塊鍊專用加速晶片

北京微芯區塊鍊與邊緣計算研究院強化原始創新,成功研發自主可控的新一代256核高性能區塊鍊加速晶片。該款晶片集強算力與高安全于一體,排程256核多線程并發運作,每秒可以處理100萬筆區塊鍊智能合約交易,并提供高效隐私計算能力,實作“資料可用不可見”,可支撐建構軟硬一體的高性能、高可信、高安全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

重大科技成果四:半導體黑磷的超快瞬時能帶調控

光與物質的互相作用是探究石墨烯、拓撲、超導等低維量子材料微觀實體機制的重要探測手段,其中,超短超強脈沖雷射還可以作為電子結構及物态的有效調控手段。清華大學科研團隊利用飛秒脈沖雷射,在萬億分之一秒的超快時間尺度上拍攝電子結構随時間演化的“電影”,實作了非平衡态電子結構的測量和瞬時調控。利用該技術,科研團隊首次在半導體材料黑磷中觀測到瞬時能帶調控,即黑磷的電子結構從平衡态的抛物線形狀演化為“墨西哥帽”形狀,成功利用飛秒雷射改寫了黑磷的“基因”。這一重大科學發現,不僅拓展了非平衡态實體知識的前沿,還為未來超快時間尺度上的材料物性調控奠定了堅實基礎,标志着中國在凝聚态實體和材料科學的非平衡态實體國際前沿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重大科技成果五:人體細胞化學重程式設計體系

多潛能幹細胞具有無限自我更新和分化成生物體所有功能細胞類型的能力,這些神奇的特質使其在細胞治療、藥物篩選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是再生醫學領域最為關鍵的“種子細胞”。北京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取得了使用化學小分子調控細胞命運的重大突破性成果。通過建立人體細胞化學重程式設計方法,實作了不同體細胞類型轉變,将人的皮膚細胞轉變為多潛能幹細胞,并成功制備了胰島細胞。與傳統技術相比,化學重程式設計體系更加安全和簡單、易于标準化、易于調控,解決了幹細胞和再生醫學發展的底層技術問題。

重大科技成果六:新一代量子計算雲平台

量子計算雲平台是量子計算機和雲計算技術的結合,是量子計算綜合性能的展示。一個大規模穩定運作的量子計算雲平台,在北京量子資訊科學研究院誕生,命名為“量子未來-QUAFU”。該平台上線了136、18、10個量子比特的超導量子晶片,是國内規模最大、單晶片比特數最高的雲平台,并實作了完全自主研發與國産化。該平台相容國際通用的開放量子彙編語言标準,為使用者提供了便于送出計算任務、開展重要科學研究的量子計算平台。該平台的操控和讀取精度超過98%,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重大科技成果七:新冠病毒體液免疫逃逸機制與突變進化特征

昌平實驗室科研團隊自主開發了高通量深度突變掃描技術,破解了新冠奧密克戎毒株各個氨基酸突變對中和抗體的逃逸機制,率先揭示了新冠病毒趨同進化現象及其原理,在國際上首次建構了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域(RBD)進化預測模型,并準确預測了相關毒株的未來進化趨勢,為抗體藥物和廣譜疫苗研發提供了關鍵性理論與技術支撐。

重大科技成果八:陸相頁岩油技術革命及戰略突破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創新陸相頁岩油源内富集地質理論,建立了陸相頁岩油賦存實驗表征、“甜點區/段”評價、旋轉導向優快鑽井、水準井體積壓裂開發、地下頁岩加熱轉化超前儲備等五大關鍵技術體系,形成11項國家和行業标準、168件發明專利等一批自主知識産權,建設了松遼盆地古龍、鄂爾多斯盆地隴東、準噶爾盆地吉木薩爾等3個國家級示範區與基地,獲得了一批重大勘探發現,為國家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重大科技成果九: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2035發展戰略叢書

“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2035發展戰略叢書”正式釋出。叢書由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組織,邀請3000多位相關領域院士專家共同研究,曆時三年形成38冊系列書籍,研述了人工智能、合成科學、先進材料等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的發展情況,将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參考。

重大科技成果十:國際科技組織落地北京

目前,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世界機器人合作組織、國際智能制造聯盟、國際介科學組織、亞洲仿真聯盟等國際科技組織陸續落地北京。北京将在朝陽區建設國際科技組織總部集聚區,吸引更多國際組織落地,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進一步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賦能助力。

編輯 劉佳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