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英:借助戲劇,以筆為戎

作者:Beiqing.com

在過去的詩人中,最受尊敬的是杜子梅。他的詩歌反映了他的時代。從他的收藏中,我們可以把握混亂時代的人們的混亂,以及悲傷和憤怒的心情。- 阿英的《從自我秩序中流放》

阿穎出生于1900年,比魯迅小二十歲左右,比沈從文大兩歲,比老舍小一歲,比巴金大四歲......這裡列出的人物很多,他們都是從筆中謀生的,漂浮在二十世紀,因為不同的信仰、選擇,形成了個人與時代的不同關系;最後,在這段充滿緊張的關系中,他們也遭受了自己截然不同的命運。

阿英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動蕩中度過,随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一度逃離,而他堅持寫作。當時代潮流迎來不可避免的退卻時,他作為一個個體的遺棄,是一些品質差的小說、劇本,一些開創性的、略帶粗俗的評論、研究,幾卷細膩的真實日記,并在1977年6月17日受盡折磨後死去。

阿英:借助戲劇,以筆為戎

本文摘自《6月11日新京報》《書評周刊》B09版《為遺忘而難忘》。

張進, |寫作

轉到重頭戲

一英,原名錢愛元,出生于蕪湖一個小工匠家庭。他五歲在家識字,八歲進入私立學校,先後跟随兩位先生讀書,學習《三十萬篇》、《論語》、《詩集》、《左通》、《漢語》,為今後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十歲時,應瑩進入惠州國小學習新學校,學習曆史、數學、音樂、繪畫等課程。新舊學習的結合,也是那個時代許多年輕知識分子的共同點。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革命熱潮蔓延到全國各地,清朝自此,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這應該是他第一次"呼籲革命",也是他未來許多年所做工作的縮影。

革命後,各種運動和思想開始興起,面對這些"時代精神",阿穎似乎總能迅速捕捉到,積極參與其中;無論創作何種,阿英的作品所展現的強烈時代精神總是非常清晰。

換句話說,他把自己置於時代潮流的中心,以他寫作的方式,害怕和精力充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說,當曆史已經到了大變革的門檻時,不可阻擋的潮流必然會有理想、有抱負的熱血年輕人參與其中,在一片亂七八糟的泥沙中,浩瀚無垠。

大革命後,所有的公立學校都陷入了停頓,阿英搬到了教會創辦的聖雅各布中學,然後到了省第一商業中學,然後到了教會學校,中學,主要學習英語。

正是在這一時期,阿英閱讀了狄更斯等英國和美國作家的作品,将興趣轉向文學,甚至在1915年開始在出版社出版翻譯,當時他隻有十五歲。

1917年,由于莎士比亞戲劇的影響,阿英的興趣轉向戲劇,這也成為他随後創作大量戲劇的開始。

阿英:借助戲劇,以筆為戎

阿英。

加入救恩的托倫斯

高中畢業後,應父親的要求,應安慶郵局的郵差面談,但僅一年後就辭職,抱着從工業中拯救國家的想法,在親戚朋友的支援下,去上海中國工業學院學習土木工程。僅僅一年後,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阿穎一如既往地積極參與運動,被學生選為代表,出席全市學生代表大會,參加上海大學生服務會,并與《學生會日報》編輯闫奮進報一起,撰寫了大量文章。衆所周知,此時中國的各種思潮正在蓬勃發展,大大小小的報刊、圖書期刊紛紛推出,尋求獨立、民主、平等新世界的渴望已成為許多人的共識,作為年輕的知識分子愛英自然也不例外。

1920年,應朋友的邀請,應應穎去合肥市第二中學任教,發起了新的文化運動,試圖在學校開展啟蒙教育;在此期間,阿穎在解放圖畫中發表了多篇詩歌和評論文章。1925年5月30日,又一次全國性事件——上海租界發生"五年"悲劇,消息很快傳到蕪湖,6月5日,阿穎作為蕪湖中學職工學生會代表參加了市農業協會各界代表的會議;在會議上,他"憤怒而熱情地談到了英日帝國主義在上海慘遭殺害我們同胞的事件......要求懲罰兇手,賠償損失,公開感謝犯罪。1926年,阿英提出成立文學藝術刊物《浩瀚》,在第四期中出版了閱讀日記《緻民間》,其中他"回顧了俄國'民興'運動發生和發展的曆史","并向民間大聲疾呼,即'向全體人民推廣他們的新思想, 普及的方式,就是先走人民的路",這個想法不知怎的決定了他以後的人生軌迹。

在參加各種公開活動的影響下,應應被孫傳芳認定為共産黨員,并被勒令逮捕,于是應穎逃到上海,與蔣光慈、高瑜涵等人有過多次接觸,并于1926年10月成為共産黨員。在緊接的"白色恐怖"時期,阿穎開始了漫長的飛行生涯,從家鄉蕪湖一路停下,在武漢目睹了"恐怖無處不在,人人危"的殘酷場面,自己為了避免被捕多次搬家,終于在1927年10月再次來到上海,直到1941年底才離開。

這次上海之行後,阿穎正式踏入文學界,與蔣廣慈、孟超等人共同建立了革命文學社團太陽社,出版并出版了《太陽月刊》。在阿英看來,無論是小說、詩歌,還是文學批評,都無法擺脫政治影響。他在創作中倡導革命意識和階級性,認為"創作的内容必須适應政治宣傳的口号和鼓動的口号",自然,他的大部分作品"與當時的政治鬥争緊密結合",缺乏藝術美學和感染力。在這一點上,阿應個人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他隻選擇了滿足自己創作目的的創作方式,正如《應英傳》的作者吳家榮所說:"應英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而是作為一場戰鬥而寫作。"說到這裡,很容易回想起沈從文在書面上對"思考"和"信"的差別。寫作因為"思考"或因為"信"決定了不同的寫作方式,結果差異很大。

最後的公開表演和結束

1929年夏天,阿英因參加反帝國主義集會、遊行和傳單而被英租界逮捕,40天後獲釋。1930年2月26日,魯迅、夏燕、馮雪峰、阿應等人齊聚龊菲咖啡館籌備中國左翼作家工會,3月2日,魯迅、夏燕、阿應組成了大會主席團,魯迅、夏燕、馮乃超、田涵、鄭桦、洪靈飛、阿應七名常委。那次生活之後,阿穎除了創辦、編輯刊物、創作《新通俗文學作品》外,還要避免被捕,有時生死一線之間,幾乎每半年就搬回家一次。此外,他還積極參與電影活動,組建電影團體并撰寫了許多劇本。七七事變後不久,日本占領上海,将租界縮小到孤島。在沒有言論自由的情況下,阿穎島時期主要從事曆史劇的創作,以曲折而微妙的方式表達抗擊侵略的精神。懷着愛國熱情,在随後的短短幾年裡,阿穎以明末不同民族入侵的曆史為主題,寫了《藍血花》《海英雄》《楊雨川》。這三部戲與另一部曆史劇《洪宣教》與實際情況密切相關,當時在上海掀起了一場看劇熱潮,《玉騰島》(劉亞子),其中《藍血花》多次被日軍禁播。

1941年底,太平洋戰争爆發,日軍開始在上海逮捕文藝界人士,應應被迫從上海撤軍,進入蘇中基地,陳儀召到新四軍部後,一路走來,"一路走來,"一切陸海河流,風雨交織,艱辛, 所有的痛苦。到達軍部後,應穎還在從事文藝宣傳,等人打造文化村,開展全軍文化工作,團結各界人士參與建立湖海詩社,進而創辦大型綜合性雜志《新知識》, 作為主編,在此期間幾乎"每天伏擊寫作......我真的不會寫,我會繼續讀一些書。阿穎本人是一個癡迷于書本的人,無論是在蕪湖、上海還是敵方地區,他都注重找書,原因之一就是喜歡讀書(寫下很多書),另一個原因是為文學研究做準備,從長遠來看,幾十年來已經積累了近10萬本書。在他生命的晚年,這些書和大量畫作被沒收,其中大部分令他苦惱,幸運的是,其中大部分都被歸還了。

戰争局勢不時變化。1944年夏天,抗日戰争進入反攻階段,勝利近在眼前,應安和各機關、部隊赴延甯,成為"雁嶼區群衆戲劇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也是蘇北抗日基地戲劇運動的導引者"。同年冬天,在三師副師長張愛平的建議下,阿應回應郭沫若"勝利後反腐敗"的觀點,創作了曆史劇《李成王》。該劇于1944年5月6日首次上演,此後上演了好幾次。

這是他在此期間期望寫的為數不多的劇本中唯一的一部。

資源:

《鏡湖水:錢杏傳記》,錢琦、錢曉輝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阿應傳記》,吳家榮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

由|編輯沈美亞

校對|薛靜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