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898年,伊藤博文的中國之行改變了什麼?

作者:渝川讀書

1898年,伊藤博文從日本長崎出發前往中國。他于8月25日首次抵達首爾,向大韓帝國皇帝高宗進貢,後者已成為日本事實上的保護國,但名義上是獨立的,并于次月11日抵達天津。伊藤博文對他的中國之行寄予厚望,中國清朝的政治上司人也是如此。

伊東豐雄曾四次擔任日本首相,擔任樞密院議長、上議院議長、日本統治南韓事務主任,并創立了憲法之友協會。中日戰争是由伊藤博文發起的,後來迫使中國清朝重量級人物李鴻章與日本談判簽署《馬關條約》。此後,日本在1905年赢得了日俄戰争,伊藤博文成為北韓統治的第一任局長,這相當于女王在印度、加拿大等殖民地的官邸總督,但日本當時對南韓的統治是相當殘酷的軍事統治,是以伊藤博文深受北韓人民的憎恨, 1909年被南韓士兵暗殺。

1898年,伊藤博文的中國之行改變了什麼?

《馬關條約》簽署

1898年,當時的清朝官員和中國内知識分子雖然看到了伊藤博文兇猛的一面,但他們還是看到了他作為日本明治憲法推動者的身份。糸保文本人是日本明治維新的重要推動者和上司者,一方面推動日本頒布了憲法,使日本從封建國家進入現代憲政國家的行列。在1898年通路中國之前,包括伊藤保在内的日本進階政治家仍然希望從中國獲得特殊權利,但他們也表現出在中國更強有力的法律變革,進而降低了對歐美列強在東亞存在的期望。伊藤博文本人認為,清朝在中日戰争中慘敗,《馬關條約》是國家的恥辱,是以修改法律不應該有缺乏動力等問題,而且,無論是英國、美國、法國等歐美國家在中國的外交官和媒體, 或者日本自己駐華官員,對于光緒皇帝李洪璋、張志東等人評價都很高——至少不低于慣例,範偉。

1898年,伊藤博文的中國之行改變了什麼?

當時,中國清朝的光緒皇帝主持推出了一種新的改造方法。是以,伊藤博文的中國之行被認為是為光緒皇帝提供了法律的改變。9月20日,光旭迪接見了伊藤博文。

但情況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旨在清洗變法者,光緒皇帝被監禁,幾名變法者被捕,最著名的變法者康義和梁啟超逃亡。在這段時間給妻子的一封信中,伊藤博文感歎道:"天皇急于改革的地方,對日本的一切了解,衣服等也都改成了西洋......(和法學院)試圖排除王太後...很難了解中國。

1898年,伊藤博文的中國之行改變了什麼?

日本國家制度史專家、國際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伊藤保在書中指出,目睹日本國家制度一夜之間被清代變遷的法學院清洗,對清朝政治産生了深深的不信任,這是出乎意料的。在伊藤保來到中國之前和開始,他就意識到改革法進展太快,缺乏權力支援,法律的修改讓伊東豐雄感到失望,因為李鴻章一直負責北海,北方大國在中日戰争中慘敗給日本, 是以,它排除了政治上更有活力的政治家李洪章。是以,1898年9月18日,當伊東在北京鞠躬時,他見到了康,他相當敷衍了事。

糸保在書中花了更多的篇幅講述了糸保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如何通過狡猾和耐心的權力運作,不斷煽動日本政治中的三權分立、重組,進而逐漸使現代日本接受憲法,但又不喜歡英國作為君主制的完整象征。伊藤博文的改革(創新)理念是,國家要改變貧乏的積累,最根本的是發展學校,培養人才,用新人才支撐新制度,用新人才取代老官僚,用新人才帶領軍隊進入更具戰鬥力的現代軍隊。"在他(伊藤保)的思想中,人才是系統的關鍵。

是以,在伊藤博文看來,雖然中國清朝的兵變法,雖然由皇帝推動,但速度太快,而首領(無論是皇帝還是康有威等),對制度的了解太膚淺,認為引入西方國家制度可以立即使清朝中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沒有更多的耐心在教育、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努力,不讓人民成為現代人。

1898年,伊藤博文的中國之行改變了什麼?

康有偉等人改變規律的想法,通過伊藤弓發現存在巨大的缺陷。康有偉對孔子從儒家思想改良以及這個觀念的再宗教化的看法,與宗教思想相近,正是伊藤保所警惕的。在推動現代日本憲法的過程中,伊藤博文盡可能避免日本傳統宗教進入教育和國家制度,并促進國家的世俗化。

盡管如此,伊托博文在法律失敗後仍然試圖挽救法律的改變。當然,這與伊藤博文等日本政客的意識有關,即法律變更的存在可能成為政府迫使其做出更多讓步的棋子。但總的來說,伊藤博文雖然不同意康的變革論點,但認為他們發起的變革失敗了,與其說是因為個人鬥争的失敗,不如說是因為中國未來的前景被阻擋,對中國未來的命運存在擔憂(顯然也是因為擔心中國在清朝末期會陷入進一步的混亂, 為權力提供一種更深入地參與的方式)。

有趣的是,伊藤保的中國之行,最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張的洞。張對"勸說"的看法與伊藤的觀點不謀而合。是以見面後,兩人保持着書面關系。伊藤保還指出,《勸說》強烈駁斥了康"保護國家、保護教育、保護物種"的說法,因為"保利主義、保護物種"很可能為東歐和南歐多地民族主義的爆發而燃燒,進而與"保國"不相容,這對多民族、多語言的統一中國來說不是一件好事。伊藤博文的觀點是正确的,在清末、民國初期,革命、兩派改革确實發出了一個相對狹隘的單一民族概念,如果按照這個概念,今天的中國領土将會大大縮小。

在這本書中,伊藤保指出,伊藤保1898年訪華,導緻政治上、經濟上形成了一種獨立的中國觀,也就是說,通過魯莽的變革規律和對殘酷鎮壓和變革的觀察,伊藤博對中國清朝的重建完全失去了信心, 并認為,當時中國自身的發展已經不足以抵抗歐美列強——這導緻了日本政界、軍事界、商界精英向東亞共存、共同繁榮昌盛等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滲透和侵略步伐。但與此同時,伊藤博文認為,即使在頹廢的清朝統治下,中國的工業至少可以發展與日本一樣多的工業經濟。這也是刺激日本加速侵略中國的奇怪理由,因為如果中國經濟增長到更高的水準,日本被邊緣化,它隻會被列強完全排除在外。

1898年,伊藤博文的中國之行改變了什麼?

已審閱的書籍:

産品名: 伊藤保

作者:(日)易博

譯者:張曉明,魏敏,周娜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釋出時間:2021年4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