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繼芳:智慧農業已成趨勢,對農資行業影響深遠

作者:中國農資傳媒
劉繼芳:智慧農業已成趨勢,對農資行業影響深遠
劉繼芳:智慧農業已成趨勢,對農資行業影響深遠

農業生産經曆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三個發展階段,将加速向智慧農業過渡。以農業物聯網、大資料資源為基礎,“農業大腦”正在形成,可預見在不遠的将來無人農場、智能溫室将成為農業生産的重要方式,種植業的生産方式将發生革命性的變化,農化行業需要更精、更智能、更具獨特性的服務解決方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物聯網技術與服務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訊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劉繼芳研究員在5月22日舉辦的“第十六屆中國農藥工業發展國際論壇”上作出如上表述。他表示,“智慧農業”已經成為世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趨勢,這将對農藥、肥料、種子等農業投入品産生深遠影響。

劉繼芳:智慧農業已成趨勢,對農資行業影響深遠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物聯網技術與服務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訊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劉繼芳

智慧農業創造數字經濟

根據國際咨詢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 )分析,2019年全球智慧農業市值167億美元,2027年将達到292億美元,2021—2027年全球智慧農業市值年複合增長率将達到9.7%。2020年大陸農産品網絡零售額達到6107億元,農業數字經濟總量達到6920億元,預計2025年大陸農業數字經濟規模将達到1.26萬億元。智慧農業作為農業資訊化的高度智能化,近幾年已成為農業産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劉繼芳研究員認為,智慧農業是現代技術和農業産業的深度融合,形成以資訊流為驅動的農業感覺、處理、應用與控制的閉環系統,是現代農業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和管理決策服務體系智慧化,是現代農業的進階階段和發展方向。

智慧農業研究技術多樣化

國外智慧農業研究技術以資訊感覺、分析及調控技術,影響分析與利用技術,作為識别與生長監測技術為主;國内以智慧種植、養殖管理及決策技術,影響分析與利用技術,作物識别與生長監測技術為主。但物聯網、大資料、人工智能、機器視覺、農業遙感等方法是智慧農業研究的主流技術數段。從全球範圍來看,美國、以色列、日本等國家的智慧農業發展水準、智慧農業的軟硬體技術水準處于較為領先的地位。

大陸智慧農業行業不斷發展

2021年大陸智慧農業市場規模達685億元左右,其中資料平台服務、無人機植保、精細化養殖、農機自動駕駛分别占比40%、35%、15%、10%。相關政策與法律逐漸豐富;相關技術不斷突破,數字化技術越來越多地融合到農業生産和經營管理中;基礎設施持續完善;企業參與度逐漸提高,傳統種植和養殖企業積極轉型智慧農業,如大北農、中糧、北大荒、新希望、溫氏股份等。

農業綠色發展持續推進,

農藥、化肥需求量逐年下降

農化是保障農業生産和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石。中國耕地總面積1.28億公頃,年噴施農藥防治面積達5.67億公頃,為全國耕地面積的4.16倍,年均所需農藥30萬噸左右。截至2021年,大陸農用氮、磷、鉀化肥産量5544萬噸,比1998年增長了84.2%,但較2016年高峰減少33.9%,2021年大陸農用化肥使用量為5,191萬噸(折純),同比2020年下降1.13%;化學農藥原藥産量249.8萬噸,比1998年增長了349.1%,但較2015年高峰減少25.4%,使用量也逐年下降,2021年農藥使用量24.8萬噸、比2015年減少16.8%。近年來,根據現代社會“高産、優質、綠色、安全”的要求,大陸持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化肥産量逐漸下降,規模以上農藥企業數量逐漸減少。

“十四五”期間持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國家在《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中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構以綠色為導向的農業技術體系。截至2020年底,大陸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已順利實作預期目标,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将加強舉措,力争到2025年化肥使用率再提高3個百分點,推動農業生産方式全面綠色轉型。同時,适度規模經營基礎進一步夯實,助推集約化規模經營;新一代資訊技術進一步提升,為智慧種植提供智力支援。

關于智慧種植背景下的農化行業發展,劉繼芳研究員在總結中指出:現代化農業中将會大量推廣應用綠色生産技術;創新施肥方式推進了投入産品類的創新更新,綠色農化産品将更具研發價值;生物農藥将成為未來重要發展方向,農化服務将着力面向新需求。

編制 | 煉 晨

監制 | 陸 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