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濟學:市場經濟資源配置的定義、原則、方式

作者:品牌觀察家
經濟學:市場經濟資源配置的定義、原則、方式

資源配置及其方式

人類社會始終存在着一個基本沖突,即資源的有限性與人類需要的無限性之間的沖突,是以就需要通過合适的方式來配置資源,以使有限的資源最大程度地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

01 資源配置的内涵

所謂資源配置是指稀缺的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上的分布和安排,以滿足人們無限而多樣化的需要。按照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解釋,人的需要可以分成五個層次:

一是生理的需要,也稱生存的需要,如飲食、居住等,這是最低層次的需要。

二是安全的需要。如免受傷害、免于疾病、免于失業等。

三是情感的需要,如歸屬感的需要、愛的需要等。

四是尊重的需要,如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等。

五是自我實作的需要,包括個人潛力的實作、對理想的追求等需要。

一般說來,一個人在一定時期内對某一種産品的需要是有限的,但是原有的需要滿足了,就會産生新的需要。是以,人們的需要或欲望實際上是無限的。與此同時,用來滿足人們需要的資源卻是有限的。

經濟學:市場經濟資源配置的定義、原則、方式

滿足人們需要的物品大體分成兩類:自由取用物品和經濟物品。自由取用物品相對于人的需要來說,其數量在一定條件下是無限的,如空氣等。而經濟物品則數量有限,即具有稀缺性。所謂資源,指的就是具有效用同時又稀缺的經濟物品,包括各種自然資源、消費品、生産資料、土地、資金、技術、管理、資訊甚至時間等,隻要它們能夠滿足人的需要,同時又數量有限,都屬于資源的範疇。

由于人們的需要是無窮的,而用于滿足人們需要的資源是稀缺的,是以,人們就有必要對資源作出合理的安排,以使有限的資源最大程度地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這些安排包括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生産什麼、生産多少、如何生産,生産出來的産品如何配置設定,在收入有限的條件下消費什麼、消費多少、如何消費等。

02 資源配置的原則

資源配置越能夠滿足人的需要,其配置效率就越高。反之,其配置效率就越低。如果資源的配置最大程度地滿足了人的需要,這時,資源配置就處于最優狀态。

評價資源配置是否處于最優狀态,主要有兩個标準:效率标準和公平标準。效率和公平是人們經濟活動追求的目标,也是資源配置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經濟學:市場經濟資源配置的定義、原則、方式

一是效率原則。效率是指資源的有效配置。當資源配置達到了這樣一種狀态,即對資源配置狀态的任何改變,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福利減少、境況變壞的情況下,而使一個人的福利增加,境況變得更好,這時,資源配置就處于最優狀态,達到最高效率。經濟學上把資源配置的這種狀态稱為“帕累托最優”狀态。實際上,帕累托最優的标準是以反證法的邏輯方式給出的,即如果要判斷一種資源配置狀态是否最優,可以設想把這種狀态予以改變,然後把改變後的狀态與原先的狀态進行對比。如果改變後的狀态比原先的狀态要好,那麼就說明原先的狀态不是最優的。如果改變後狀态不如原先的狀态,就說明原先的狀态優于其他狀态。“帕累托最優”狀态是資源配置的理想狀态。在實際經濟活動中,“帕累托最優”狀态不可能完全實作。絕大多數經濟活動通常是一部分人的福利水準的提高是以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亞下降為代價實作的。在現實經濟中,可以對受損失者進行補償。如果受損失者得到補償之後,受益者的境況仍然比過去好,那麼,社會福利就是增加的。是以,隻要資源配置的改變在總體上使受益者所得多于損失者所失,就可以看作是有效率的。

二是公平原則。評價資源配置狀态的優劣,僅有效率标準是不夠的。這是因為人人生而亞等、每個人都擁有生存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是現代社會的一個普遍原則。而在“帕累托最優”狀态下,也可能會出現極少數人擁有大多數資源,而絕大多數人隻擁有較少資源的情況,這顯然不符合平等原則。是以,評價資源配置的狀況必須引入另一個标準,即公平标準。公平是指人們福利的均等化,尤其是收入配置設定的均等化。衡量收入配置設定的均等化程度的一個重要名額是基尼系數。基尼系數在0( 絕對平等) 到1( 絕對不平等) 之間變動,不會大于1,也不會小于0。國際上一般認為,基尼系數在0.2以下,表明收入配置設定趨于絕對平均,基尼系數在0.2-0.33之間為相對平均,基尼系數在0.3-0.4之間屬于比較适度,0.4以上則被認為是收入配置設定趨于絕對不平等狀态。

三是效率和公平兼顧原則。效率和公平是人們經濟活動的兩大準則。但是,這兩者之間存在交替關系,即要使經濟有效率,就必須使報酬有差别,使收入有差距,但這會影響到公平:而要使收入均等化,又會影響到效率。例如,過高的個人所得稅可以縮小貧富差距,但也會使效率降低,因為它會促使人們少工作和多休閑,或少消費和多儲蓄。過多的失業補助金和救濟金可以改善低收入者的處境,促進社會平等,但也會妨礙效率,因為它會使失業者不急于尋找工作,使低收入者不急于提高效率和努力工作。是以,在實際資源配置中,社會不會遵循單一的效率原則或公亞原則,而是效率與公亞兼顧:或者效率優先兼顧公亞,或者公亞優先兼顧效率,或者兩者并重。

03 資源配置的方式

資源配置的方式有多種。不同資源配置方式适用的範圍不同,配置資源的效率也不同。在現代社會,資源配置方式有政府配置、市場配置、企業配置和社會習慣配置等。其中,政府與市場又是最主要的資源配置方式,它們都曾作為基本的資源配置方式被社會采用過。

經濟學:市場經濟資源配置的定義、原則、方式

1、以政府作為配置資源基本方式的典型代表是計劃經濟。在計劃經濟中,政府是資源配置的主體。在宏觀經濟領域,政府按照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确定國民經濟發展計劃,通過計劃體系層層下達名額,并用強制性的行政手段來確定名額的實作,進而實作政府既定的資源配置目标。在微觀經濟領域,政府決定企業生産什麼、生産多少,如何生産,甚至決定人們吃什麼、穿什麼和吃穿多少等問題。

2、以市場作為配置資源基本方式的經濟就是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中,資源主要通過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争機制實作配置,消費者、生産者和要素所有者擁有充分的自由選擇權,自主決定生産什麼、生産多少,如何生産等問題,他們從各自的經濟利益出發,根據價格信号,分散地進行經濟決策。對于絕大部分資源來說,市場機制在配置效率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是以當今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選擇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不過,各國經濟一般不是純粹的市場經濟,而是以市場調節為基礎,同時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的混合經濟,但政府作用的大小在不同國家有所不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