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色檔案·述說雲南」我的大伯張天虛:台兒莊戰地記者,與聶耳惺惺相惜

作者:雲南網

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回顧這些年,雲南各族同胞始終關注着這個黨,傾聽着它。通過不同時期的珍貴檔案,以口述曆史的方式,再現了黨的100年雲陵之地,可以抽泣奮鬥,見證共産黨人不變的第一顆心,真誠的鮮血。"紅色檔案——雲南共産黨員口述史"微視訊系列自5月12日起推出,激勵子孫後代追尋革命前輩的光輝腳步。

中共雲南省委曆史學習教育上司小組辦公室

指導

中共雲南省委黨史學習教育上司小組

雲南省檔案局

中國共産黨雲南省委老幹部局

中共雲南省委黨史研究室

雲南網

聯合制作

《紅色檔案,雲南共産黨員口述史》

第47集今日釋出

「紅色檔案·述說雲南」我的大伯張天虛:台兒莊戰地記者,與聶耳惺惺相惜
「紅色檔案·述說雲南」我的大伯張天虛:台兒莊戰地記者,與聶耳惺惺相惜

在張天虎專輯的扉頁上,題詞是平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的《勇敢進取》。這有力的四個字總結了張天一生,也記住了他短暫的一生綻放的榮耀。張天福的侄女張家興說,作為後人,我們決不能忘記前輩們的模範作用,我們必須永遠記住他為黨為國家和人民奉獻的寶貴生命精神。

「紅色檔案·述說雲南」我的大伯張天虛:台兒莊戰地記者,與聶耳惺惺相惜

視訊截圖

張天虛拟原名張鶴,字有松,又稱建平,曾用過天齊、鶴、紅子、天山等名字,1911年12月8日出生于雲南隍公縣長街。因為父親對詩歌的熱愛,張天軒從小就熱愛讀書,尤其是文學。

14歲進入雲南省立第一中學。在學習期間,張天玄受到革命思想的啟發,逐漸接受了民主進步的思想。曾參加中共雲南省地下黨組織的"青年努力",加入共青團,參加五年運動援助會,參加各種進步活動。五年運動期間,張天軒對耳朵了如指掌。幾次接觸,他熱愛音樂,并用自己革命的熱情對耳朵非常贊賞,兩人後悔成為親密的朋友。

「紅色檔案·述說雲南」我的大伯張天虛:台兒莊戰地記者,與聶耳惺惺相惜

1929年春,張天軒進入東鹿大學(今雲南大學)預科學習。在閱讀的同時,他練習寫作,利用假期體驗鄉村生活,并在報刊上發表了許多詩歌和散文。同年7月,昆明"七一一"火藥爆炸悲劇發生,無辜群眾傷亡慘重。中國共産黨雲南省地下黨立即通過了"救濟會",号召青年學生組織服務小組深入災區,為災民服務。

張天琦立即響應号召,與耳等積極開展救災、籌款等活動,開展為遇難者包紮傷口、送藥送食、組織遇難兒童閱讀等公益活動。在代表青年服務處組織的大會上,他敦促當局查明事件的真相并懲罰罪犯。此後,反動當局開始追捕進步人士和革命青年。

「紅色檔案·述說雲南」我的大伯張天虛:台兒莊戰地記者,與聶耳惺惺相惜

昆明的局勢急劇惡化,次年,張天一被迫離開雲南前往上海,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從事革命文藝寫作。

1931年,20歲的張天一赴北平學習,主持了北平"左聯"工作,與同胞盧萬梅提出了"生活道路文學"的口号(生活道路是"親"和聲,即無産階級的意思)。在此期間,他積極參與寫作,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也是如此。除了在報紙上發表散文外,他還花了兩年時間,輕松起草了三稿,完成了47萬多字的小說《鐵輪》。

《鐵輪》已成為左翼文學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不久之後,張天厚在上海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紅色檔案·述說雲南」我的大伯張天虛:台兒莊戰地記者,與聶耳惺惺相惜

1935年,張天武越境進入日本,将鐵輪送往當時在日本的郭莫若進行檢閱。收到手稿後,郭莫羅對訂單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此期間,張天武參與了郭沫若創辦的大型文藝刊物《東流》的編輯和寫作,并成為"左聯"東京分部的積極分子。

西安事變後,黨組織指派張天一到延安工作。西北野戰兵團在延安成立,丁玲任主任,張天空任通信科科長。他創作了宣傳全國抗日戰争的獨幕劇《王主》,受到中央上司的贊賞和贊揚,毛主席給了他一支筆。這支筆給了張天一很大的激勵,在随後的革命歲月裡,總是伴随着他的出生走向死亡。

「紅色檔案·述說雲南」我的大伯張天虛:台兒莊戰地記者,與聶耳惺惺相惜

1938年初,張天玄赴赴燕軍第184師參加黨支部的成立工作,并随部隊親身經曆了台二莊戰役、徐州将要打仗等戰役。在艱難的戰争環境下,張天一作為戰地記者,繼續傳達革命思想,負責編纂《抗日戰士》油印刊,宣傳共産黨的思想,記錄實地情況。

次年,張天銀因共産黨員身份暴露,被迫回昆參加"昆明文藝界抗日戰争援助大會"。在此期間,他擔任《雲南日報》主編,積極為增刊《南風》和《南方》《抗日戰争知識》撰稿。多年的努力使他的健康狀況惡化,但他盡管肺部疾病日益嚴重,仍然緻力于抗日救國活動。在生病期間,他堅持寫日記,通過信件了解國家的安全。1941年8月10日,張天宇在昆明去世,年僅30歲。

「紅色檔案·述說雲南」我的大伯張天虛:台兒莊戰地記者,與聶耳惺惺相惜

張天一的一生短暫而輝煌,他号召人們站起來,用鮮血戰鬥。郭沫若為自己的墓志銘這樣贊美他:"西南二,耳朵是空的......弦樂譜百代,總展現出壯麗的身影。張天虎畢生創作的300多萬字,為黨和現代中國文學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雲南網記者 馬元喜 趙家璇實習記者 朱文靜

「紅色檔案·述說雲南」我的大伯張天虛:台兒莊戰地記者,與聶耳惺惺相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