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汽車人】G7呼籲2035“零淨排”,能實作嗎?

【汽車人】G7呼籲2035“零淨排”,能實作嗎?
【汽車人】G7呼籲2035“零淨排”,能實作嗎?

圖檔來源:新華社

G7仍然在公共輿論中占據優勢,但産業優勢已經旁落。G7發起的任何經濟或者産業政策議題,沒有中國的參與,都很難做成。

作者丨齊策

編輯丨田草

出品丨汽車人全媒體

5月21日,曆時3天的G7年度峰會在日本廣島結束。無論從過程還是結果看(20日就以“首腦宣言”的方式釋出),都很擰巴,表現在公開願望與實際目标的背離,目标又與手段背離。

和去年的峰會一樣,中國作為“房間裡的大象”,覆寫了3天的讨論過程。以前還有媒體專門數過,“宣言”或者公報有多少次提到中國。今年貌似沒人數,但中國無處不在。避而不談的,并非“大象”本身,而是G7對“大象”的真實态度。

【汽車人】G7呼籲2035“零淨排”,能實作嗎?

G7聲稱中國“經濟脅迫”,要求“去風險化”,要求中國按“國際規則”辦事,同時又說“政策方針不為傷害中國,也不為阻礙中國經濟進步和發展”。

G7聲稱緻力于“創造公平競争的環境”,又說“保護某些先進技術不被用于威脅其國家安全”。

G7聲稱“正推進減少在關鍵供應鍊上對中國依賴的措施”,又表示希望同中國建立“穩定和建設性”的關系。

以上種種,不是G7精神分裂,而是G7無法與中國“無傷”脫鈎(參會的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朔爾茨拒絕“脫鈎”的提法),但又打不出王牌令中國就範。

1

影響力下滑的G7

邊緣化的經濟議題

G7(成員國: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日本和加拿大)作為西方發達工業國首腦峰會,已經辦了近50年。

G7的初衷是能源危機緻使需要一個直接的政策讨論平台,那麼其主題應該圍繞經濟政策。但随着G7的經濟影響力下滑,G7開始淪為政治立場協調平台,現在又退化為喊話的平台。

【汽車人】G7呼籲2035“零淨排”,能實作嗎?

G7不再是全球矚目的政策推動中心,是以G20成立為标志的。G7平台上達成共識了不管用、說了不好使的事,放在G20上就管用(所有G7成員也都是G20成員)。這是客觀現實決定的。

過去10年,中國一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G7成員之和。同期,中美創造了全球經濟增量的78%。現在中國一個國家的工業增加值,就超過G7之和。

這并不能說明兩者匹敵,因為中國工業部門的效率更高(能耗不等于效率本身)、成本更集約、協調性更好(畢竟7個國家利益協調起來比一個國家要費勁得多)。這也和中國的經濟貢獻率的一騎絕塵,是吻合的。

與政治議題相比,今年的經濟議題縮在角落裡。原因同樣是因為G20的執行力更強。

2

發展電動車源于全球共識

在強調需要“顯著加快”可再生能源和下一代技術的部署之後,G7“呼籲”G7國家制定國内政策,目标是到2035年及以後,銷售的輕型車中100%或大多數為淨零排放車輛。

這句話充分透露了G7現在的影響力和孱弱的執行力,已經和經濟論壇差不多了。措辭當中沒有設定任何一個硬目标,也沒有任何一個強力手段。

【汽車人】G7呼籲2035“零淨排”,能實作嗎?

“呼籲”、“或者”、“淨零排放”,都存在大量的解釋和操作空間。之是以“減碳”環保大旗現在有點褪色,是因為當時笃定開發中國家跟不上“綠碳”經濟,可以削弱後者的成本優勢。沒想到中國掌握了電動汽車供應鍊和能源發電的全價值要素。是以,這張牌已經不大管用了。

不管用為什麼還打?簡單說,因為戰略慣性。已經成為全球共識的能源、氣候、汽車産業政策,經過“京都議定書”,到哥本哈根會議,再到“巴黎氣候協定”,終于磨合成少有的、跨越意識形态的全球主要工業國家的共識(除了美國共和黨政府)。

各國都已經将産業政策調整到這條線上來,大家讨價還價,是快慢和多少的問題,不是幹不幹的問題。各國也都在“減碳”上投入了天文數字的資金,沒有形成新的全球共識前,不會接受其他路線。

3

“減少對華依賴”

淪為樣子貨

對于2035“電氣化”或者“零淨排”前景,G7沒有拿出具體措施。美國國内的政策,就是排除中國供應鍊。到了實操階段,每一步都需要依賴中國在上遊的供應。對于這一點,G7是承認的(将減少重要供應鍊的對中國過度依賴)。

《汽車人》在

《南韓動力電池企業的兩難處境》

一文中,曾經提到全球動力電池,不管由誰生産,其金屬供應,絕大部分依賴中國。我們再抄錄一遍這些數字:中國生産的電池陽極電池陽極占到了整個市場佔有率的87%(鎳比例更高一些);前驅體份額為85%;陰極稍小,但也有77%的市場佔有率。

歐洲目前的電池供應,有兩種方式:進口和本地化(大部分在東歐)生産。進口主要靠中國,這不必多說;本地化生産,則由中韓生産商投資和部署産能。而美國本土的新增電池産能,由韓企包圓(松下的擴張計劃規模比LG和SKI相比小太多)。

【汽車人】G7呼籲2035“零淨排”,能實作嗎?

但是,韓企要依賴中國的上遊供應,這一依賴關系,從中期(3-5年)看,也沒辦法回避。

最新資料顯示,5月上旬(1-10日),南韓對華出口下降14.7%至32億美元;對美國出口增長8.9%至25億美元;對歐盟出口增長11.5%至16億美元;對越南出口下降9%至13億美元。對越南的出口也糟糕,這是我們沒想到的,也間接說明越南的組裝加工轉口貿易出了很大問題。

對華出口已經不行了,似乎可以解釋一下中韓關系轉冷。但是,從電動車角度,雙方上下遊的“協作關系”沒變。南韓自己估計,今年光是氫氧化锂一項,預計要從中國進口70億美元以上,這還沒算其它上遊産品。而5月份這10天,南韓整車出口則增長了一倍,達到13.4億美元。

如果按照去年的比例,這些整車裡面,包含了32.4%的新能源車。而整車出口的目的地,美國排在第一,占據29.7%。這意味着中韓美串成的這條産業鍊,不但沒被削弱,反而強化了。

這還不包括美國本土生産的電池。後者金屬來源比較複雜,部分來自墨西哥,部分來自東盟國家,但這些國家鎳钴锂、稀土等金屬冶煉能力,其實是非常拙計的。美國很清楚,這些都是貼牌産品,源頭都在中國,但也隻能故作不知,否則IRA就沒辦法推動了。

【汽車人】G7呼籲2035“零淨排”,能實作嗎?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去年,美國政府給予高棉、馬來西亞、越南生産的光伏裝置24個月關稅豁免。美國當然知道,這些光伏裝置到底來自哪裡,但隻要最後的螺絲是在東南亞擰上的,就算有“非中”産地證明了。

4

G7在新技術上也不占優

至于未來的電池賽道,其實情況也差不多。G7指望新增投資,在新技術上翻身,尤其是建立産業鍊上的主導權,排除中國的影響,其實希望不大。

被寄予厚望的固态電池,因為技術上不成熟,尚未形成規模化産能部署。但是鈉電池意外地脫穎而出。

英國有個電池原材料咨詢公司,叫“基準礦業情報所”。這家公司出了一份報告,說全球目前規劃或者已經建設的20家鈉電池工廠當中,有16家在中國。未來兩年,中國的鈉電池産能将占全球近95%。

日本媒體也提到,目前全球在鈉電池領域的有效專利數,是9860項(截至2022年底),其中中國占了55.6%。而現在,已經能數清楚到2023年底建成的鈉電池産能。日本媒體預計屆時全球将擁有13.5GWh的鈉電池專用産能,中國将占據80%。

兩者資料雖有分歧,但中國占據絕對優勢這個結論是沒問題的。

【汽車人】G7呼籲2035“零淨排”,能實作嗎?

鈉電池将用于中低端車型或者儲能領域,在這個新賽道上,中國的優勢比現實锂電池賽道還要大。

這是因為産業積累有它自己的規律,即擁有大規模锂電池産能、拿到商業回報的公司,才有動力去投資新技術開發。等某一項技術成熟了,才有餘力投建新技術生産線。而目前商業回報,能更好地平衡企業投資新産線的風險。下遊龐大的整車産能和全球最大的最終使用者群體,将為投資背書。

如果一開始就沒形成規模,也沒賺到錢,根本沒可能直接參與新一輪遊戲,技術會停在實驗室階段。

這麼樸素的商業道理,無須專業智庫從旁建議,G7首腦們想必也很清楚。除非他們被黨争或者國内政治議題所牽制,揣着明白裝糊塗。

【汽車人】G7呼籲2035“零淨排”,能實作嗎?

當今世界,G7仍然在公共輿論中占據優勢,但産業優勢已經旁落。後者不是最近才發生的事,可能要追溯到2009年。現狀決定了,G7發起的任何經濟或者産業政策議題,沒有中國的參與,都很難做成。

這樣的話,G7的首腦宣言,似乎解讀為“我們現階段需要中國的幫助,以達到擺脫依賴中國的目的”。這是非常搞笑的。這就是全球幾乎沒有對G7的“2035倡議”予以重視的真正原因。

【版權聲明】

本文系《汽車人》原創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