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一度|傳承一代代人吃苦的精神,國羽生生不息

深一度|傳承一代代人吃苦的精神,國羽生生不息

國羽決賽入場。本文圖檔 CFP

第13次,國羽捧起了蘇迪曼杯的獎杯。

從1989年首次參賽,這34年,國羽留下的是一段引人入勝的傳奇。

回顧往昔,國羽的創業史和打拼史浸透了一輩又一輩人的汗水,但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有一種精神始終未變。

就像親曆了第一屆蘇迪曼杯的梁金雄所說,“這是一項非常需要吃苦的運動……中國隊傳承的,就是一代代人吃苦的精神。”

深一度|傳承一代代人吃苦的精神,國羽生生不息

梁金雄(左)與張軍(右)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在本屆蘇迪曼杯期間,中國羽協舉辦了一個特殊的活動,那就是為新華社記者梁金雄舉辦的一個“退休儀式”。

這是他退休前報道的最後一項大賽,而在本屆蘇迪曼杯的所有文字記者中,他也是親自現場采訪過1989年首屆蘇迪曼杯的唯一一人。

回憶起首屆蘇杯的情況,一些細節仍然能夠清晰地浮現在他的腦海——比如當時雅加達的比賽場館沒有空調,加上燈光的發熱量也特别大,有歐洲運動員光是坐在場内看球,都被熱到昏倒。

但讓他印象更為深刻的,還是1995年蘇迪曼杯,國羽曆史首次捧得這項賽事的冠軍。

“孫俊在男單項目上赢下了關鍵的一戰。而且那時候蘇杯和世錦賽是連着的,體能很難及時恢複。”

蘇迪曼杯作為男女混合的團體賽,一直被視為判斷一個國家羽毛球整體實力的标杆,是以那第一座蘇杯冠軍,對于國羽來說有着無可置疑的重要意義。

深一度|傳承一代代人吃苦的精神,國羽生生不息

石宇奇

從那以後,國羽成為了霸主級别的存在。直到今天,國羽13次奪得蘇迪曼杯冠軍的數字,也堪稱一騎絕塵——奪得蘇杯次數第二多的南韓隊,也不過隻有4次而已。

除此之外,1995年蘇杯決賽擊敗印尼隊奪冠,對于中國羽毛球來說也有着别樣的特殊意義。

事實上,中國羽毛球的發展,和印尼有着相當程度的淵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正是有了王文教、陳福壽、湯仙虎、陳玉娘等羽球水準出衆的印尼華僑的歸國,中國隊才進入了學習世界羽毛球頂尖水準的快車道。

這些毅然回國的歸僑,培養出了包括李永波在内的為數衆多的優秀弟子,而這些弟子又成為了中國羽毛球不斷發展前行的重要角色——國羽的榮譽,也由此得到傳承。

在1995年之前,國羽曾兩次在蘇迪曼杯輸給印尼,其中就包括1993年的蘇杯半決賽。但從1995年的決賽勝利開始,國羽在蘇杯保持了對印尼隊的全勝。

本屆賽事上,國羽也是在八強戰中擊敗印尼。從曾經的學習者,到如今成為蘇迪曼杯曆史紀錄的引領者,國羽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脈絡清晰可見。

深一度|傳承一代代人吃苦的精神,國羽生生不息

陳雨菲

吃苦的精神,一直沒斷過

在國羽的發展過程中,沒有一帆風順。

但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人們能夠看到的,是一輩又一輩人的傳承。

比如1995年蘇迪曼杯,就是李永波在擔任國家隊總教練後,拿下的第一個世界冠軍。如今,李永波的弟子張軍成為了中國羽協主席,成為了國羽的“掌門人”。

又比如,當年為國羽首奪蘇迪曼杯立下汗馬功勞的孫俊,如今則成為了國家隊男單組的教練。在他的指導下,石宇奇、李詩沣等選手正努力扛起國羽男單新的大旗。

“王文教傳給李永波,李永波傳給張軍,這些都是我經曆的,也都是我看到的……這些交接的過程都很順利,因為他們傳播的羽毛球的理念都是相同的。”梁金雄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在他看來,在數十年傳承中一直沒有被遺忘的核心,就是那份吃苦的精神。

深一度|傳承一代代人吃苦的精神,國羽生生不息

張軍(右)

“這是一項非常需要吃苦的運動。對戰雙方最後能不能頂得住,全靠平時的積累,平時不刻苦訓練,到了那個時候就打不動,動作就會走形。”

“中國羽毛球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先進的東西,先進的訓練方法。而且我們能吃苦,中國隊傳承的,就是一代代人吃苦的精神。這個東西不會被丢掉,我相信即使在未來張軍交接給下一代,也會同樣傳承這一份精神。”

不怕吃苦的精神,的确已經刻進了中國羽毛球隊的基因當中。

國家隊每周六天半的訓練量,在其他很多國家選手眼中堪稱高強度,但正是有了這樣的日常,國羽這支隊伍才得以長期保持在世界前列。

同時,選手們也都在主動對自己提出高要求。

比如本屆蘇杯半決賽,即便陳雨菲因為身體原因狀态不佳,她依然堅持表示“這不是輸球的理由”,而把原因歸結到自己的失誤過多上,“回去之後,還要總結比賽中沒做好的地方。”

深一度|傳承一代代人吃苦的精神,國羽生生不息

谌龍擁抱妻子

來自前輩“專家組”的幫助

刻苦與勤奮,是中國羽毛球隊多年以來從未丢掉的優良傳統,但除了傳承這份精神之外,“老人”與“新人”之間,還有更多細緻而充滿溫度的扶持。

比如,國家隊邀請“專家組”到隊裡進行輔導這個做法,就是這種扶持的展現。

“專家組”就是曾經在國際舞台上取得過佳績的退役運動員,來到隊中給現役隊員提供指導。比如當下,谌龍、蔡赟等已經退出國家隊的奧運冠軍,就擔任了這樣一份工作。

谌龍透露,他們給新生代選手的幫助,會更多集中在分享比賽經驗和提供心理輔導的層面。而這些經驗所帶來的幫助,也是實打實的。

“比如說賽前的和場上的經驗、場上的節奏、包括微妙的一些技術。”在和澎湃新聞記者談到自己從前輩身上得到的具體收獲時,男單選手李詩沣表示。

女雙選手賈一凡也說,在聽到很多來自前輩的提點時,會有一種“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感覺。

“其實高水準對決到最後,不一定就是技術上的問題,更多是心理上的問題,比如關鍵分怎麼處理,追分的時候要怎麼辦……優秀的前輩們會給我們提供這方面的建議。”已經退役的女子名将湯金華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前輩來隊裡跟我們對練的時候,也會在無形中教會我們很多東西。”這種前輩幫助後輩的習慣和氛圍,早已存在多年,成為了中國羽毛球隊的傳統之一。

深一度|傳承一代代人吃苦的精神,國羽生生不息

國羽全隊

在交流中,當說到為什麼中國羽毛球隊能夠在數十年的時間裡,一直保持在世界一流水準,并一次次在蘇迪曼杯這樣的團體賽事中捧起獎杯時,女子羽毛球名宿王曉理提到了三個字——凝聚力。

“像我們這麼優秀的團隊,都是大家一代一代打下來,慢慢積累的,但是我希望這能給年輕隊員一種底氣,而不是成為很重的包袱。有了大賽的機會,就是要去盡情展示自己才更有價值。”

正如王曉理所言,每一代國羽選手,都有過被前輩幫助的時刻,是以當自己可以去幫助下一代的時候,也會義無反顧。這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責任。

“隻有我們整個團隊強了,才會在這個世界上擁有一席之地。”

在一輩又一輩人的努力與奉獻之下,這支榮譽之師,注定生生不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