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印度史 ,佛教的興衰是如何發展進行的?

作者:安然史說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笈多王朝之佛教

龍樹活躍于南印度。他接受引正王(娑多婆诃)王族的皈依,住于訖裡瑟拏河中遊附近的吉祥山。

印度史 ,佛教的興衰是如何發展進行的?

但是引正王王族在公元3世紀失勢,之後德幹地區進入諸王割據的時代;如前述,占據印度半島東部瞿陀婆犁河下遊的甘蔗(Ikṣvāku,懿師摩)王族支援佛教,而4世紀于中印度興起的笈多王朝統一了印度。

印度在孔雀王朝崩潰以後,在約5個世紀的時間裡并未成立強大的統一國家,但自進入公元4世紀起,笈多王朝以孔雀帝國的故地摩竭陀為中心興起,然後統一了印度的大部分。

笈多王朝的創始者是旃陀羅笈多一世(Candragupta I,月護,公元320—335年左右在位),他首先統一恒河平原,然後進軍南印度。

印度史 ,佛教的興衰是如何發展進行的?

繼他之後的是薩母陀羅笈多(Samudragupta,海護,公元335—375年左右在位),接着是旃陀羅笈多二世(CandraguptaⅡ,公元375—414年左右在位)、鸠摩羅笈多一世(KumāraguptaⅠ,童護,公元414—455年左右在位),有為的君主相繼出現,推進統一事業;特别是旃陀羅笈多二世之時,是此王國的最盛時期。

東晉法顯旅行于印度,正是此王的時代(公元399年由長安出發,416年回國);他的印度之旅之是以能自由安全地進行,是因為國家和平,國内治安維持良好的緣故。

無著(Asaṅga,公元395—470年左右)及其親弟弟,且是弟子的世親(Vasubandhu,公元400—480年左右)出生于北印度犍陀羅的富婁沙富羅(Purusapura)市,雖然無著在化地部出家,世親在說一切有部出家,但是後來轉向大乘佛教,兩人都遷移到中印度,活躍于後來是笈多王朝首都的阿踰陀(Ayodhyā,阿踰阇)。

印度史 ,佛教的興衰是如何發展進行的?

笈多王朝确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強調國王的神聖性,增強了将身份上的差別固定化的傾向,然後采用婆羅門教為國教,作為賦予此社會秩序以基礎的理論,而複興了婆羅門教學。

此時印度教也采取婆羅門教的哲學、神話及習俗等,與婆羅門教融合,由此得到社會上層階級的支援,以至于急速地擴大勢力,并好像要證明其融合一般在各地建造了雄偉的印度教寺院。

印度教與婆羅門教的哲學、神話結合似乎是重要的,是以印度教不隻是群眾的俗信,而得建立其教理基礎,也開始得到上層階級的支援。

婆羅門教成為笈多王朝國教的同時,印度教也開始得到宗教界的統理權。與此同時,雖然佛教、耆那教在學問上的研究也很興盛,但社會勢力卻衰弱化了。

印度史 ,佛教的興衰是如何發展進行的?

後來,吠檀多學派的商羯羅(Śaṅkara,公元700—750年左右)及彌曼差學派的鸠摩利羅(Kumārila,公元650—700年左右)出現,排擊佛教,不過他們既是婆羅門教的宗教哲學者,同時也是虔誠的印度教徒,是以他們的攻擊佛教也與印度教的宣揚相聯結;自此以後,印度教成為印度宗教的主流。

笈多王朝确立帝王的權威,整頓法典,統一貨币的機關等,确立了政治上的秩序,同時笈多王朝的諸王也愛好文藝,寵護文人,是以在宮廷的保護下,文學與藝術發達,梵文學也很發達;有名的迦梨陀沙(Kālidāsa)即活躍在笈多王朝的極盛

根據玄奘(公元629—645年在印)的《大唐西域記》卷九(T 51.923b),那爛陀寺是由帝日王(Śakrāditya,铄迦羅阿逸多)所建立的,然後其子覺護王(Buddhagupta,佛陀毱多,公元476—496年左右在位)建立南伽藍.

印度史 ,佛教的興衰是如何發展進行的?

如來護王(Tathāgatagupta)建立東伽藍,幼日王(Bālāditya,婆羅阿逸多,即Narasiṃhagupta,人師子王、那羅新哈笈多,公元467—473年左右在位)建立東北伽藍,伽藍就完成了。

玄奘所舉之諸王之順序似乎未必正确,但總之都是笈多王朝的王。因為帝釋(Śakra)是因陀羅的别名,自取大因陀羅日(Mahendrāditya)之名的第四代鸠摩羅笈多一世(公元414—455年左右在位)被視為是帝日王。

印度史 ,佛教的興衰是如何發展進行的?

不過覺護王之名出現在鹿野苑出土的碑銘中(靜谷正雄《笈多碑銘目錄》一二二),于公元476年左右在位,是以認為他不是鸠摩羅笈多一世之子,而是其孫子,第七代的幼日王則是他的哥哥。

依此策劃建立的那爛陀寺成為印度第一大伽藍,之後持續八百多年,成為佛教研究的一大中心地。以護法、德慧、戒賢為始,來自印度全國的俊秀雲集,聚集之僧徒傳有數千。而以玄奘、義淨為始,中國僧及由南海等來的留學僧也不少。

印度史 ,佛教的興衰是如何發展進行的?

根據《南海寄歸内法傳》卷四,義淨在印度時(公元671—695年在印),那爛陀寺有僧徒三千,寺有八院,房有三百(T 54.227a)。到了13世紀,此寺為伊斯蘭教徒所壞,但近代開始挖掘其遺迹,已大約了解其全貌。

那爛陀寺是在廣及南北500米、東西250米的廣大地區中,有數座大塔遺址與十座以上的僧院遺址,外有精舍遺址等并列,無愧于大伽藍之名。出土的遺物中,古笈多期的雕刻雖然不多,但是有很優秀的作品,許多是後代波羅王朝時期的,與密教有關的很多。

還有笈多王朝第五代的塞犍陀笈多(Skandagupta,即Vikramāditya,超日王,公元455—467年左右在位)與第七代幼日王(Narasiṃhagupta,即Bālāditya,公元467—473年左右在位)護持了瑜伽行派的世親,是以認為世親的年代是公元400—480年左右。

印度史 ,佛教的興衰是如何發展進行的?

在笈多王朝的時代,以佛陀成道之地佛陀伽耶(現在的Bodhgayā)及初轉法輪處的鹿野苑、般涅槃處的拘屍那羅為始,至南印度的阿旃陀、伊樓羅等窟院,也很盛行佛教。在佛陀伽耶,以菩提樹下的金剛寶座(Vajrāsana)為中心有“菩提道場”(Bodhimaṇḍa),有名的大塔也在此時代建立;還有在菩提道場之外有大覺寺。

根據玄奘所言,這是錫蘭王所建,有錫蘭僧住于其中。靜谷《笈多碑銘目錄》四九說,錫蘭的大名王(Mahānāma)二世于公元588—589年在菩提道場建立了堂舍(maṇḍapa)。

印度史 ,佛教的興衰是如何發展進行的?

接着在鹿野苑發現了熏迦時代、貴霜時代的遺物,但是最多的是笈多時代的佛像、碑銘。佛像之中最多的是釋迦像,也發現了轉法輪像的傑作,此外觀音像比較多。雖然殘損嚴重,但是現在仍可見到6世紀所建的呾昧喀塔。

在靜谷《笈多碑銘目錄》一二八中,說到蘇羅差摩那大優婆夷(paramopāsikā)捐獻燈明給世尊的“根本香堂”(mūlagandhakuṭī)。關于莊嚴的鹿野苑伽藍,玄奘也有記載;鹿野苑的伽藍在玄奘當時屬于正量部,根據出土的碑銘,刻有“法身舍利偈”的碑文非常多(靜谷《笈多碑銘目錄》一三九)。

印度史 ,佛教的興衰是如何發展進行的?

不隻是鹿野苑,在其他地方也可以見到,尊重法身舍利偈是從這個時代到波羅王朝時期的特色;這似乎與“本初佛”有關。還有寺塔的布施者中有很多人自稱為“釋種比丘”(śākya-bhikṣu),此外有“大優婆塞”(paramopāsaka)、“大優婆夷”稱号的人也很多。

從佛陀的入滅地拘屍那羅(現在的Kasiā)也發現了數件碑銘,這裡曾有大涅槃寺(mahāparinirvāṇa-mahāvihāra),安置了佛陀的涅槃像(靜谷《笈多碑銘目錄》七七~八〇)。玄奘也見過此精舍與涅槃像,及旁邊阿育王所建的佛塔。

摩醯邏矩羅王的破佛與伐臘毗的佛教

印度史 ,佛教的興衰是如何發展進行的?

笈多王朝在公元5世紀末衰微,6世紀初以後國家分裂,出現許多地方政權,但是笈多王族仍以摩竭陀國地方的小國家持續了将近兩個世紀。

趁着笈多王朝衰微,白匈奴族(Hūṇa)從5世紀中葉起入侵西北印度,并吞犍陀羅、迦濕彌羅,還入侵到印度中原。白匈奴族是嚈哒人(Ephthalite),自5世紀末到6世紀初的兜羅摩那王(Toramāṇa)、摩醯邏矩羅王父子時代

摩醯邏矩羅王(Mihir agula,公元502—542年左右在位)以信奉濕婆神,大力破壞佛教而有名,特别是迦濕彌羅與犍陀羅的佛教之破壞非常嚴重;

5世紀以前的迦濕彌羅、犍陀羅是印度佛教教理上革新的泉源之一,由此而産生新的佛教,以圖佛教的再生;由此地而傳法到中國的僧人很多,從無著、世親開始出現許多知名高僧。

在4世紀後半,鸠摩羅什也從龜茲到此留學,但是由于摩醯邏矩羅王的破佛,北印度的佛教受到緻命性的打擊,失去了佛教革新的泉源,此事對日後的佛教是非常不幸的。

印度史 ,佛教的興衰是如何發展進行的?

有說此摩醯邏矩羅王的破佛,反映于《蓮華面經》;宋雲也遊訪此地(公元518—523年),見到了摩醯邏矩羅王,其實情收錄于《洛陽伽藍記》卷五(T 51.1020c)。之後剛好過了百年,來訪此地的玄奘也說道:“僧伽藍千餘所,摧殘荒廢,蕪漫蕭條。諸窣堵波頗多頹圮。”(T 51.879c)顯示之後犍陀羅的佛教并未恢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