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對“心即理,緻良知,知行合一”和《王陽明四句教》的的了解。

我對“心即理,緻良知,知行合一”和《王陽明四句教》的的了解。

無善無惡心之體,即是說我們原本對某一物或人本來是沒有意識和感覺的。當我們對物或人有了意識和感覺,其實就是我們的對人或物有了善惡之感,這即是我們心對人或物的賦予,而我們不可能不對人或物賦予意識和感覺。

借用王陽明的話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就是“當你看到或聽到花的時候,你的心就明白起來,就是你對花的顔色明白了,你對花的喜歡或厭惡,明白了。不管是什麼感覺,它都在你的心中了。”而你沒對産生感覺意識的時候是因為你連花的存在都不知道。“心即理”

就好像我沒對你說我有個哥的時候,你和我哥就是“同寂”。而你看到這話後我哥就在你的心中了,因為你對他産生了意識,這時意識未動。是以你對他沒有任何的情感,這就是無善無惡,人心最初始的狀态。如果我再說他很喜歡幫助别人,你就會說這是個善人。或者我說他喜歡打人,你就會說他是個惡人。而你産生這兩個念頭的就是意識在動。那你怎麼知道他是善還是惡?因為你知道幫助就是善,欺負就是惡,這就是你的良知。

而這時你要做的就是勸我哥不要打人,應該多幫助别人。這就是格物。因為你知道了他行為的善和惡。在心的驅動下你就會勸我哥。這就是知行合一。

就好像你看到了某某高官被滅全家,對高官有反面情緒的人就會覺得死得好,這是因為你被私欲蒙蔽。如果你對高官沒什麼感覺就會覺得,死得真可憐,這是因為你沒有被私欲蒙蔽。而這時如果你發現兇手,而兇手沒有賞金,你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或兇手給了你錢,你沒有舉報他。這時你還是被你的私欲蒙蔽。這種時候就應該“為善去惡”去掉自己的私欲,即去惡。而舉報兇手就可為民除害,這就是“知善”。抱着此心你就會“知行合一”。你知道了沒有賞金,而沒有舉報,是行。你知道了兇殺賄賂你,而沒有舉報,這也是行。你看到了兇手舉報了,是以舉報了,還是行。這裡說的就是知行合一。而你為善去惡的過程就是格物。

如果你看到兇手而不知道他是兇手,行同路人,無善無惡,沒有舉報。這是因未知,是以未行。

是以知行合一的前提是緻良知,而良知是在格物的過程中産生的,而要格物就要了解心之體和知善惡。

轉自:http://tieba.baidu.com/f?kz=111662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