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質學家玩《王國之淚》,找到了地球上最可能是海拉魯的城市!

作者:科學+

《塞爾達傳說:王國之淚》正式發售,各位大(玩)魔(家)王(們)是不是按捺不住内心久違的興奮,已經磨刀霍霍回海拉魯大展拳腳了呢?

地質學家玩《王國之淚》,找到了地球上最可能是海拉魯的城市!

《王國之淚》完美接棒《曠野之息》,又可以暢遊海拉魯啦 | 任天堂官方海報

海拉魯是一片人傑地靈的土地。在《曠野之息》的時代,這片土地上就誕生過旅遊家、炊事家、收藏家、攝影師、賽車手、工程師、馬拉松運動員等等具有各種知名成就的人士,唯獨拯救公主的勇士常年緊缺。

畢竟嘛,有歌雲道:你在野炊、他在飙車,我在搞地質。我們都不慌去救可憐的塞爾達(然後就是标準結局:這遊戲賣你們這點錢真是虧了是吧)。

地質學家玩《王國之淚》,找到了地球上最可能是海拉魯的城市!

就算塞爾達換了短發造型,林克還是不救她,對吧?| 遊戲截圖

等等,其它我都懂,但搞地質是什麼鬼!

嗯,沒錯,這不各位旅者又踏上新旅途了麼,不做好自然調查怎麼能行。我們這次要掰扯掰扯海拉魯地區地質地貌的特征及其成因——并且,我們是認真的。

地質學家玩《王國之淚》,找到了地球上最可能是海拉魯的城市!

你看,這位林克像不像拿了一把地質錘 | 遊戲截圖

這個時候難道不應該來一句“在虛構的故事當中尋求真實感的人腦袋一定有問題……”

……然後就有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任天堂站出來說:“沒錯正是在下。”

畢竟,早在《曠野之息》發售的時候,那巨真實的實體引擎可是這遊戲大誇特誇的賣點呢。

上天入地,現實嗎?

談地理地質,我們還是要回到地圖本身。《王國之淚》多了空島和地下兩張地圖,正常的世界地圖倒是沒怎麼大變。

先說說這新增的空島,就那麼懸在空中,不升不落,移動不能。這是什麼奇幻玩意兒,還能有合理性嗎?

當然沒有。

地質學家玩《王國之淚》,找到了地球上最可能是海拉魯的城市!

《王國之淚》的海拉魯上空多出了不少空島 | 遊戲截圖

不過,現實世界還真的存在漂浮大陸。隻是,它“漂浮”得很高,在天上38萬公裡之遙……

請各位先收起40米長的大刀,容我列一列,如果要在現實中構築一個浮遊大陸,需要什麼樣的實體條件:

  • 首先,若想讓這個島漂浮在一定高度,它起碼要達到該高度所需的第一宇宙速度;
  • 其次,這個速度得一直保持勻速,不能因為大氣摩擦或各種因素有所衰減而掉落下來;(為什麼不考慮空氣動力學的方式漂浮呢?答,就大陸那疙瘩樣的外觀,還能指望什麼空氣動力學= =……)
  • 再次,這些島相對于地面最好還能保持靜止不動,友善我們繪制空島地圖給林克遊曆時參考。

如此一來,在現實世界的地球上,空島的合理位置也就呼之欲出了——隻有赤道上空3.6萬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才能滿足上述所有條件。

這是現實世界中許多地球同步衛星所在的軌道,也是《流浪地球2》中在(待)建(毀)的方舟号國際空間站所處的位置。

不過很可惜,人類現有的技術還無法在那裡大規模建造空島。

地質學家玩《王國之淚》,找到了地球上最可能是海拉魯的城市!

《流浪地球2》中在建的方舟号國際空間站,大概是未來人類有可能實作的“空島” | 《流浪地球2》電影劇照

現實世界裡真實存在的漂浮大陸,名叫月亮,距離地球比同步軌道還要高出10倍有餘。在地球上看,月亮無法像《王國之淚》裡的空島那樣懸停不動了,而是以大約1個月為周期繞着我們旋轉,這才有了圓缺變化。

話說回來,月亮還真是不乏字面意義的“地球血脈”。畢竟,人家是大約45億年前地球被另一顆原行星撞擊後迸出來的碎塊聚合而成的。

林克要想踏上現實世界的空島,可能得先考個宇航員,倒還真不是個啥事兒——你覺得有什麼能難得住我們這位林先生的嗎?

地質學家玩《王國之淚》,找到了地球上最可能是海拉魯的城市!

《王國之淚》的海拉魯還有着廣闊的地下世界 | 任天堂

至于地下世界,那就更扯了。

在現實世界裡,地下有沒有空洞?有。不過多是因為石灰岩層受到溶蝕而産生的溶洞。現實世界的溶洞哪兒敢長這麼大?地殼稍微活動一下,怕不是就要垮了。

稍微多句嘴:微觀級别的小空洞,上地殼沉積蓋層裡倒是很多。隻不過,那些顯微級的小空洞顯然呆不進去人,更不會一直空着。包括石油在内的地下流體會注入到這些細小的孔隙内。人類對探索這類“地下空洞”的熱情倒是很高,畢竟那裡頭裝得可是工業之源、液體黃金呐。

是以繞了一圈,真玩地質,咱還是得回到海拉魯的地面世界。

火焰之環

地質學家玩《王國之淚》,找到了地球上最可能是海拉魯的城市!

《王國之淚》的海拉魯全圖(地面部分) | 任天堂

把地面世界的特征總結一下,無非就是:東南為海、西北為陸,一圈都是山、中間大平原。顯然,從《曠野之息》時代起,這麼個地圖設計就不是純粹參考大自然,而是有它自己邏輯層面的考量。

《曠野之息》中的林克蘇醒在初始台地。既然以開放地圖作為賣點,自然不可能把起始點布置在犄角旮旯。遊戲設計者需要考量怎麼讓玩家走出初始台地之後,在四面八方均能開展有效的探索,而不至于一條路走到黑,讓開放世界顯得太線性。

就這麼個人工雕琢如此刻意的地圖,你跟我說,要談地質合理性?!

對。

奧爾汀地區的那座火山——死亡之山——便是了解海拉魯地質格局的一個重要錨點。

地質學家玩《王國之淚》,找到了地球上最可能是海拉魯的城市!

《王國之淚》裡的死亡之山,沒有了流淌的岩漿,卻冒着詭異的火光 | 遊戲截圖

在那些沒有魔法和神獸的巨無聊的世界裡(比如現實世界),火山活動往往集中在構造作用活躍的闆塊邊界。

當然,嚴格來說,闆塊内部也會發生岩漿和火山作用,畢竟現實世界有地幔柱(mantle plume)這麼個BUG一般的存在,能無視地球表面闆塊分布情況指哪兒打哪兒,甚至地幔柱一旦刺破地表形成火山噴發,往往會導緻生物大滅絕(這可比蓋侬在海拉魯鬧騰壯闊多了)。

但地幔柱導緻的噴發往往以熔岩的平靜流淌為主,不是我們在海拉魯看到的完美符合人們刻闆印象的那種爆炸性極強、還長得巨大、巨高聳的圓錐狀火山。

這種完美而刻闆的火山,在現實世界裡叫做層狀火山(stratovolcano),而且它的分布往往要受到地質背景的限制。

地質學家玩《王國之淚》,找到了地球上最可能是海拉魯的城市!

現實世界中坐落在俯沖帶上的層狀火山(印度尼西亞,爪哇群島) | sara marlowe

怎麼個限制法呢?大家看,死亡之山緊鄰着海拉魯東側的海岸線,向東則是一望無際的大洋(嗯空氣牆),而西側、北側延伸至地圖邊界(嗯又是空氣牆)的廣大地區,則是廣袤的大陸縱深。

如果我們把海拉魯的這個地理格局翻譯成術語的話,那就是:在大洋闆塊和大陸闆塊交界的地方,發育着噴發劇烈的層狀火山。

這麼一表述,我相信地質學麻瓜們幾乎都要脫口而出了:這不是陸緣弧造山帶嘛!

所謂陸緣弧造山帶(continental arc orogeny),顧名思義——就是“大陸、邊緣、弧形的,築造為高山的地帶”。

在麻瓜們生活的現實世界裡,太平洋東岸就是典型的陸緣弧造山帶,它縱貫南美的安第斯山系、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在北半球繞過阿留申群島,畫了一個大大的圓弧,延至太平洋西岸,來到勘察加半島,再以島弧俯沖帶的形式,從日本列島,到大陸台灣省,菲律賓、印尼、巴巴新幾內亞、東加……最後到紐西蘭地區,形成了一個幾乎繞了太平洋一圈,遍布着火山和地震的地帶。

地質學家玩《王國之淚》,找到了地球上最可能是海拉魯的城市!

奇幻度拉滿的“火焰之環”,卻實實在在是一個地質學概念 | Gringer

這個地帶,甚至還真有一個聽起來不太麻瓜的名字,叫“Ring of Fire”(火焰之環),用來形容它的環形,以及火山頻發的特征。

這個地帶之是以能夠孕育爆破性極強的火山,是因為大洋闆塊和大陸闆塊“面對面漂移”互相擠壓時,由于大洋闆塊密度更大,擠不過更輕的大陸闆塊,隻能一頭插到大陸闆塊下方的地幔裡,然後因地幔中高溫加熱而脫去水分,這些逸散的水分融化了周圍地幔,使之變為岩漿,最終湧向地表築起座座火山。賦含水分的特質導緻這些岩漿噴發時天然具有極強爆破性。

地質學家玩《王國之淚》,找到了地球上最可能是海拉魯的城市!

洋陸交界俯沖帶與伴生的陸緣火山弧 | Wikimedia Commons

于此同時,強大的擠壓力令大陸闆塊邊緣的地殼劇烈揉皺變形,形成平行于洋-陸交界線的高聳山脈。

這個原理可以完美解釋為啥從死亡之山向下延伸,整個海拉魯地區東南沿海都是一片基本平行于海岸線分布的高聳山脈了。

這山脈北至奧爾汀、經卓拉高地、向南延伸至拉聶爾山、海特爾地區,在拉聶爾,因為峰頂的海拔已經達到了雪線以上,導緻終年積雪,成為了聶爾龍偏愛的栖息地。

地質學家玩《王國之淚》,找到了地球上最可能是海拉魯的城市!

沒錯,《王國之淚》裡還是會有龍 | 遊戲截圖

重回海拉魯

OK,找準了這麼個最精确的地質背景,我們就像完成了拼圖中最關鍵的部位一樣,可以以此為出發點,一點點延伸探索剩餘區域的地貌成因了。

地質學家玩《王國之淚》,找到了地球上最可能是海拉魯的城市!

海拉魯大陸的地理氣候分析圖 | 作者根據《王國之淚》官方地圖草繪

在大陸處于西北、海洋處于東南的整體地貌格局下,不同季節海洋和陸地的熱力學性質差異,必然導緻海拉魯地區以季風氣候為主導(有點像咱們國家東南沿海)。

在夏季,大陸比熱容低,接受同等的太陽輻射後更容易升溫,形成低壓區;而海洋比熱容較大,溫度上升不那麼顯著,于是便與大陸之間形成氣壓差。

在這種氣壓差的作用下,海拉魯地區夏季以東南季風為主導,季風将豐沛的水汽輸送至大陸内部,形成降雨,且雨量從東南向西北方向逐漸減少。

地質學家玩《王國之淚》,找到了地球上最可能是海拉魯的城市!

海拉魯費羅尼地區的“雨林”地帶 | 遊戲截圖

仿佛完美契合着上述氣候特征,在海拉魯南部,也就是費羅尼地區,生長着一片巨大的雨林,且該地區降雨也的确相當頻繁(這一點,天天守着費羅龍老家刮人家鱗片的各位大魔王怕不是深有感觸)。

另一方面,卓拉地區則作為一個“相對的低地”,夾在高聳的火山和具有常年冰川的拉聶爾山之間,自然成為水汽穿越陸源弧、向内陸運移的主要通道。這也可以解釋為啥卓拉地區的降水同樣豐富(我知道你林克大魔王上山時那雨是暴走的大象神獸鼻子裡噴出來的,可人家人魚們建立栖息地肯定也要找相對濕潤的地區嘛)。

地質學家玩《王國之淚》,找到了地球上最可能是海拉魯的城市!

卓拉領地仍然是卓拉族人魚的家園 | 遊戲截圖

由于造山帶阻擋了相當一部分海洋輸送來的水汽,導緻内陸降雨量有顯著降低,過渡為氣候宜人、湖沼密布,适于耕作的平原地區——中央海拉魯。

在蓋侬搞破壞之前,這片平原就是海拉魯事實上的人口密集區,人們在土地上放牧、耕作、貿易,建立社會與城邦。

地質學家玩《王國之淚》,找到了地球上最可能是海拉魯的城市!

受季風氣候控制的區域,豐沛的降雨量帶來的是濃綠的曠野。是不是有一股想找找視野裡有多少個隐藏神廟的沖動

說到這兒真想感慨一下,愣是遊戲整體風格比較廢土不太适合熱鬧,不然在這片原野上奔跑時配一首原汁原味的《塞爾達傳說主題曲》,那不得血脈偾張?

地質學家玩《王國之淚》,找到了地球上最可能是海拉魯的城市!

如果不是因為蓋侬,海拉魯平原應該是風調雨順之地 | 遊戲截圖

西北部海布拉地區則是一片茫茫雪原。向南經過一片氣候略顯幹燥的大陸氣候區(也就是去鳥神獸途中經過的那片有着奇形怪狀樹木的地區)向南,雪域高原再次出現,作為分隔格魯德幹旱沙漠氣候和海拉魯主體地區的天然地理屏障。這片綿延廣闊、海拔能高聳到雪線以上的山脈,顯然除了造山帶之外同樣沒有别的解釋。

這麼一看,我倒是覺得中央海拉魯平原更像是夾在造山帶中的一片小小的山間平原了——也就是說,整個地圖大部分地區,都不過是陸源弧造山帶内部的一個小小局部,隻有格魯德地區才算真正跨到“弧後區域”(即陸源弧造山帶更靠近大陸腹地的一側)。

地質學家玩《王國之淚》,找到了地球上最可能是海拉魯的城市!

你覺得這是格魯德地區,還是位于太平洋東岸陸緣弧背後的北美大峽谷?| Wikimedia Commons

在陸源弧背側的弧後地區,由于季風從海洋帶來的豐沛水汽已經被高聳的造山帶屏蔽了相當多部分,如果不考慮真實世界那樣有複雜的大氣環流和額外水汽來源,弧後區域将迅速進入半幹旱-幹旱甚至沙漠化的氣候背景。

地質學家玩《王國之淚》,找到了地球上最可能是海拉魯的城市!

格魯德地區仍然黃沙漫漫 | 遊戲截圖

在這樣的地區,水汽也隻有在極端湍流天氣才會出現,當它帶來久違的烏雲,格魯德沙漠轟鳴着暴風與雷電時,也真算是契合着格魯德一族的元素主題了。

現實世界的“海拉魯”

至此,我們基本把海拉魯地區的地理情況大緻分析一遍了。既然已經說到這裡了,要不幹脆來點更好玩的事情——我們反過來,在現實世界尋找一下虛構如何(=w=)?

讓我們帶着海拉魯地區這片分(kai)析(nao)出(dong)的地質地貌背景,在地球上找找看有沒有啥能勉強湊合得上的地區。于是,扒開遙感圖,找了一圈,然後我發現……類似的地區貌似還真有!

以及,這個地方的中間好像還真建有一座城!

那就是——聖地亞哥,智利首都。

地質學家玩《王國之淚》,找到了地球上最可能是海拉魯的城市!

聖地亞哥?海拉魯?嗯,行吧…… 注意這地圖南北颠倒了個兒 | 谷歌地球截圖

如果海拉魯要真呆在這麼個地區,我們的林克同學怕不是甯肯到隔壁找梅球王踢球也不見得要去打蓋侬哦。

畢竟林大魔王多才多藝,喜歡體驗各種精彩生活——呃,救塞爾達公主除外。

一個AI

地質學家玩《王國之淚》,找到了地球上最可能是海拉魯的城市!

#塞爾達傳說:王國之淚##地理##科普一下#

來源|果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