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裡雲、騰訊雲、移動雲飙“價”:智能普惠成新風向?

阿裡雲、騰訊雲、移動雲飙“價”:智能普惠成新風向?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劉曠

經過過去一年的“低迷”境況之後,2023年雲服務商因為AI大模型的爆發,重新燃起了鬥志。站在當下的時間節點,雲服務商們也在重新思考如何在新形勢下,讓自己占據更大的優勢,于是一場圍繞“技術競争與市場争奪”的新戰争打響了。

繼4月26日,阿裡雲宣布啟動“史上最大規模降價”之後,日前騰訊雲、移動雲也紛紛跟進,宣布加入到這場“價格戰”之中。不難預見,這場由阿裡雲挑起的“價格戰”,已經成功在業内掀起了連鎖反應。

雲服務降價背後的行業共識

作為國内首屈一指的行業龍頭,阿裡雲的一舉一動,向來都會在業内掀起不小的漣漪,此次降價自然也不例外。5月16日,騰訊雲、移動雲先後宣布降價,正式将這一波“價格戰”聲量拉高。

其中,騰訊雲宣布對多款核心雲産品降價,部分産品線最高降幅達40%,降價政策将在6月1日正式生效。具體來看,針對部分區域雲伺服器,騰訊雲價格降幅最高将達40%;雲網絡方面,騰訊雲對負載均衡CLB的LCU費降價18%,對标準型NAT網關降價15%;資料庫方面,騰訊雲資料庫TDSQL-C serverless全新釋出資源包付費模式,刊例價對比同規格包年包月産品降幅高達25%。就在騰訊雲宣布降價的當天晚間,移動雲也宣布對多款雲産品降價,部分産品線最高降幅達60%,降價政策将于5月17日正式生效。

随着各路雲服務廠商,紛紛亮出“降價”這個利器,國内雲服務巨頭們圍繞市場的争奪,進一步走向深入,新的攻防戰也就此徐徐拉開帷幕。

首先,阿裡雲作為龍頭老大,其發起的“主動降價”可以有效傳導壓力,迫使其他廠商進行跟進,使彼此之間的市場争奪日益劇烈。據canalys提供的資料顯示,阿裡雲在2022年仍排在第一位,同比增長7%;緊随其後的是,華為雲以19%的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二,年增長13%,領先于整體市場增長;騰訊雲排名第三,市場佔有率為16%;排名靠後的百度智能雲,同比增長11%,增速排名居于阿裡雲之前。

由于規模的領先性,此前盡管阿裡雲有部分産品價格,高于騰訊雲、華為雲等,但依舊有“客戶”願意為其買單,但增速“墊底”的境況,仍難以被忽視。此番阿裡雲主動“大力度降價”,一則可以拉平它與其他“友商”的價格差距,二是可以擴大其市場優勢。站在騰訊雲、移動雲等廠商角度來說,由于尚未實作盈利、是以壓力更大,但不降價可能面臨市場佔有率丢失的不利局面,是以也隻能選擇跟進。

其次,随着雲計算市場的逐漸普及和應用,雲廠商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使用者進入雲計算領域,而降價剛好可以達成這個目标。經過過去多年的發展,雲服務對各個行業的滲透率日益提升,行業日益進入“深度用雲”時代。在這個大背景下,通過大力度降價,一則可以提升現有雲服務客戶的粘性,增加雲服務廠商的續費率;二則可以降低各行業的上雲門檻,提升各行業客戶的用雲積極性。

從這個角度來說,盡管阿裡雲率先挑起“戰事”,但是其他各路雲服務廠商選擇積極響應,也不僅僅是出于防守,更有順勢而為、謀求新空間的考慮。特别是考慮到去年整個行業的增速下滑,這種情況想要繼續保持高增長,就需要有一定的“刺激”措施,基于這一點而言,行業内對雲服務降價是有共識的。

雲服務廠商加速轉型

其實,無論是to B還是to C,價格永遠都是最重要的競争手段,在行業進入發展中後期,這種手段還可以被用做“戰略武器”,幫助企業盡快建立起全新的内部機制。

一是通過主動降價可以倒逼内部加快業務變革,進而形成規模、效益雙向驅動的新發展路徑。從整個雲服務行業來說,從IaaS向PaaS和SaaS轉向是大勢所趨,不過截止目前為止國内IaaS和PaaS支出仍是主流,PaaS和SaaS支出占比仍然比較小,而海外的亞馬遜雲、谷歌雲和微軟雲等,都已經實作了以PaaS和SaaS為主的雲營收來源,因而總體盈利能力很強。

在這種背景下,以阿裡雲、騰訊雲為代表的雲巨頭們主動“降價”,必然會進一步降低其總體毛利率,倒逼内部向着毛利率更高的PaaS和SaaS轉型,而同質化較嚴重、毛利率較低的IaaS業務,則進一步走向内部自研,以差異化尋求破局。同時,降價還可以加快雲業務上規模,帶動雲廠商的規模提升,進而進一步強化規模效應,帶動雲服務走向規模、效益雙向驅動。

二是雲巨頭主動降價背後,也是其角色從“內建”到“被內建”的一種主動讓利,其戰略價值更加凸顯。随着雲服務廠商的角色,從“內建”走向“被內建”,産業合作夥伴的角色,在雲服務廠商生态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雲服務廠商主動降價,其本質上乃是雲計算廠商主動放棄部分項目的定價權,向生态合作夥伴讓利,以友善“被內建”,進而開拓其産業影響力。

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是阿裡雲還是騰訊雲、移動雲的降價,都是為了友善“被內建”,加速産業滲透,積極推動向“被內建”角色轉向的戰略舉措。

新變量影響權重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衆多雲服務廠商“降價”的背後,AI大模型帶來的行業變化,也是其中重要的技術考量因素。

首先,AI大模型發展帶動的算力擴張,或将帶動新一輪的雲服務市場增長。據投資機構A16Z的研究資料發現,生成式AI中的近乎一切,都會在某個時刻通過雲托管的GPU(或TPU)。無論是對于訓練模型的模型提供商和科研實驗室、執行推理和微調任務的托管公司,或是兩者兼顧的應用程式公司,每秒浮點運算(FLOPS)都是生成式AI的命脈。

據A16Z估計,未來生成式 AI應用程式公司,平均将約20%-40%的年收入,用于推理和定制化的微調。這部分通常直接支付給雲服務提供商,以擷取執行個體或支付給第三方模型提供商,後者将大約一半的收入,投入于雲基礎設施。據此推算,生成式AI将有10%-20%的營收将直接流向雲服務商。

站在當下來看,這種可預期的業績增長,對于近兩年增長失速的衆多雲服務廠商而言,無疑是一個值得長期押注的增長機會。畢竟,相比AI大模型的“不确定”,雲服務廠商作為算力提供商的“賣鏟人”角色,核心價值相對更加确定(畢竟無論AI訓練大模型結果如何,算力始終是剛需)。

其次,AI技術與雲融合速度加快,模型即服務(MaaS)将成為其中的重要先決條件。随着産業進入“深度用雲”時代,基于雲計算的AI能力,逐漸得到了企業與行業的驗證,AI與雲的結合能夠降低企業上雲的門檻,同時憑借AI的深度學習能力發揮資料價值,為企業搭建更好的“用雲”路徑。

簡而言之,随着AI大模型技術的成熟,未來整個AI應用的創新門檻更低(成本更低、疊代更快),初創企業可以基于大模型創新,而不是底層的晶片層和架構層創新來衍生新技術。同時,偏重于應用的大模型,逐漸受到更多企業的重視,成為企業選擇雲服務時重要的考量标準。這也是包括BATH在内的衆多廠商,紛紛“火急火燎”地釋出AI大模型的核心原因。

畢竟,對于很多雲服務廠商而言,當下産品是不是足夠成熟,已經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雲服務廠商,得向下遊廠商展現自己具備技術變革的能力,以及推出全新解決方案的能力。這個重要的“背景闆”,也是阿裡雲、騰訊雲、移動雲等,紛紛宣布“降價”的另一重技術考量。

智能普惠成雲服務新焦點

而随着主要雲服務廠商紛紛擁抱AI大模型,以智能雲為主要特點,以及深度普惠為核心特征的全新雲時代,正在徐徐展開。

一方面,雲服務與AI大模型的結合,正在進一步催化智能雲的商業價值。此前,雲服務商隻需要根據客戶針對定量的算力和存儲的租用情況收費即可,但到了AI時代,在算力和存儲之外,客戶還需要AI通用能力。是以,雲服務商需要與此前截然不同的商業規劃。比如,百度推出的企業級“文心千帆”大模型平台,就按調用輸入、輸出的總字數付費,收費标準為0.012元/1000 tokens。

無獨有偶,阿裡雲智能集團CTO周靖人也表示,未來阿裡雲會推出多種參數版本的千問大模型,客戶可根據需求選擇不同模型規模的訓練服務,按token收費,“專屬大模型雲上推理可選擇按token計量計費的後付費模式,或賬号權限+資源包的預付費模式”。可見,随着AI大模型的商業價值日益被看到,包括阿裡雲等在内的雲服務廠商,對于智能技術應用和新商業模式調整的規劃,已經越發清晰,這種風格未來也可能會為騰訊雲等所借鑒。

另一方面,伴随着AI大模型與雲服務的結合,AI通用技術普惠會給雲技術普惠打開空間。某種程度上來說,業界之是以對AI大模型的破圈如此看重,在于其對C端普通消費者的影響力更大,它代表着AI向普惠應用邁進了一大步,這也是業界所謂“iPhone時刻”的真正要義。

從雲服務的角度來看,其主要面向産業做數字化改造,其最終服務的客戶還是要面向C端消費者,AI大模型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觸達C端使用者的工具,它為雲服務觸達C端使用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讓雲服務普惠變得更加具象。

随着阿裡雲、騰訊雲、移動雲的相繼降價,這一輪事關雲服務的“普惠”之戰,也将正式拉開帷幕。其他尚未公布産品政策的雲廠商,是否會跟進尚未可知,但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其他雲廠商對此絕不會無動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