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感染次數越多,後遺症風險越高”,“二陽”了怎麼辦?

近日

“全國都在咽喉炎嗎”

和“二陽”相關話題

屢屢沖上微網誌熱搜

“感染次數越多,後遺症風險越高”,“二陽”了怎麼辦?

有報道稱部分城市

三甲醫院的發熱門診就診人數上升

“二陽”病例是否增多?

再感染風險有多大?

如何做好科學防護?

......

關于以上熱點問題

一起來看看專家的解讀

近期新冠感染人數為何增多?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李侗曾表示,流感季逐漸過去了,相對來說近兩周新冠患者接診人數确實要比之前多了。其中,大部分患者都是“一陽”,“二陽”占比約為一成多一點。

“一陽”患者大多為老年人,“二陽”患者大多是20歲至50歲之間的中青年人,這可能與他們社會活動較頻繁有關。李侗曾提醒,新冠二次感染一般都比第一次更輕,但是仍有傳染性。“需要提醒二次感染的患者做好隔離防護工作,在家休息,避免傳染給其他人,酌情使用一些非處方藥物緩解症狀即可。”

李侗曾表示,對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群來說,體内抗體仍處在較高水準,目前看二次感染的風險還是比較低的。不過,距離上次感染已超半年時間左右的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發生二次感染的風險仍會增加,因為這部分人群抵抗力下降得會更快,尤其是面對XBB.1.16這種免疫逃逸能力強的毒株。

據了解,雖然人員流動增加了病毒的傳播風險,但更多是針對“未陽”人群,這類人群尤其要注意防護。

“二陽”症狀會輕一些嗎?

需要醫療幹預嗎?

李侗曾表示,“對大部分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來說,即使‘二次感染’,症狀也會輕一些,不會像第一次那樣在短時間内出現大量人群感染。并且之後的疫情高峰也不會像此前那麼明顯,可能會呈現一個較緩的波峰。”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傑表示,“根據臨床觀察,二次感染的人群總體比第一次感染表現的症狀要輕,主要表現為發熱、喉嚨痛。”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表示,如抗原檢測出陽性,說明正是傳染性比較強的時候,建議暫時不要去學校等社會場所,但是否需要去醫院,則取決于是否為高危風險人群,以及是否存在重症化傾向,一般人群且症狀較輕的話,可以不用去醫院。

脆弱人群如65歲以上尤其是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高血壓、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肝腎疾病、糖尿病等基礎病患者,這類人群一旦出現發熱,尤其是家庭成員或周邊人群已經明确新冠感染,要及時做核酸或抗原檢測,早發現、早治療,盡早使用抗病毒藥物。

“感染次數越多,後遺症風險越高”,“二陽”了怎麼辦?

▲圖源:卡樂圖檔。攝影:甯穎

中科院院士高福:

感染次數越多,後遺症風險越高

近日,由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主辦的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023年學術年會在北京召開。中科院院士高福等專家學者就長新冠、疫苗和藥物研發等話題展開交流。

一直以來,關于“長新冠”是否存在都有較多争議。高福認為,長新冠是一個基本事實,不要回避,不要因為長新冠可能對人類有影響就不敢講,這不是科學的态度。“感染次數越多,後遺症風險越高,這是有臨床資料的,是以病人該診斷要診斷,該用藥要用藥。”

針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的防治體系建設,高福表示:“未來我們無論是做公共衛生研究,還是臨床研究,要講究以事實為依據,也就是循證醫學。”同時他強調,應對未來可能到來的新發突發感染病,大家要團結起來,用技術、醫學保護好全人類。

現階段,我們該怎麼做好健康防護呢?

李侗曾表示,新冠病毒感染人數有所上升,主要以上一輪沒“陽過”的人為主。首先要提醒這部分人群,重點做好防護。

“二陽”人群主要是年輕人,他們參加社會活動較多,且目前由于天氣逐漸轉暖,很多人都開始不戴口罩了。提醒他們在空氣流通不好的場所、周圍有發熱咳嗽症狀的人等場景下,還是要通過戴口罩、勤洗手來保護自己。

對于重點人群、脆弱人群,如老年人、有基礎病的人群,要加強防護。尤其是80歲以上老人或有嚴重基礎病的人群,更要特别注意,避免去人多聚集場所,在封閉環境戴好口罩。

聯考季、畢業季将至,在校師生也要關注自身健康,加強防護,以免影響學業、考試。如出現呼吸道症狀,應及時居家休息,不要帶病上班上學,盡快恢複健康的同時,也避免造成人群傳播。

來源:小康頭條微信公衆号綜合每日經濟新聞、北京日報、央視新聞、澎湃新聞

責編:田苑淯穎

稽核:武金洋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中國小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