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蚊子愛聞你身上的肥皂味;美洲印第安人祖先來自中國北方沿海;極地微生物能低溫分解塑膠|新聞串燒

作者:世界科學

夏天的蚊子愛肥皂味的你

蚊子愛聞你身上的肥皂味;美洲印第安人祖先來自中國北方沿海;極地微生物能低溫分解塑膠|新聞串燒

有人說,夏天洗澡時擦點肥皂,讓自己沾上皂香,之後就不容易招蚊子了,因為皂香會遮蓋你的體味,蚊子聞不到你,當然也就不咬你了。

然而,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肥皂的香味可能不僅不會幫助你隐藏自己,反倒會讓你成為更具吸引力的目标,因為蚊子看起來更喜歡被多數肥皂洗過的志願者。

這項工作發表于iScience雜志,作者團隊表示,蚊子可能會被肥皂吸引,因為它們在不吸血時,會用植物花蜜來補充糖分攝入。

研究負責人、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實驗生物學家克萊門特·維納格(Clément Vinauger)說道:“我們将那些花香、水果香放到自己身上,意味着現在我們聞起來既像一個人又像一朵花。對于蚊子來說,這非常吸引蚊。”

當然,肥皂的效果因人而異。

根據維納格的說法,一個人在正常情況下對蚊子很有吸引力,用了一種肥皂後,可能變得更具吸引力,再用另一種肥皂後,卻反而有驅蚊效果了。其中原因可能在于,肥皂與每個人獨特的氣味之間發生了互相作用。

蚊子愛聞你身上的肥皂味;美洲印第安人祖先來自中國北方沿海;極地微生物能低溫分解塑膠|新聞串燒

這一現象也有助于解釋,為什麼有的人天生招蚊體質,另一部分人則不會被蚊子叮咬。

維納格和同僚招募了4名志願者,并要求他們在未洗澡和用肥皂洗完澡的情況下穿戴特定織物,每個人洗澡時所用的肥皂品牌都不同。

通過對穿戴後的織物進行招蚊測試,他們發現,包括Dove在内的三款肥皂增加了一些(但不是全部)志願者的招蚊力,而用第四種肥皂則往往能驅蚊。(之是以使用織物而不是讓志願者自己暴露,目的是排除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的影響)

研究團隊推測,這種肥皂相對的驅蚊效果可能與其椰子氣味有關,因為有證據表明椰子油是一種天然的蚊子威懾劑。

美洲印第安人祖先來自中國北方沿海

蚊子愛聞你身上的肥皂味;美洲印第安人祖先來自中國北方沿海;極地微生物能低溫分解塑膠|新聞串燒

關于美洲原住民的祖先來自哪裡,又如何抵達美洲,目前學界還沒有完整、清晰的理論。

較早觀點認為,當兩萬多年前白令陸橋(Bering Land Bridge)還連接配接着現代俄羅斯與北美阿拉斯加的時候,遠古西伯利亞人順着陸橋跨洲,成為第一批、也是唯一的美洲原住民祖先。

從2000年代後期開始,越來越多新證據表明,遠古人類從歐亞大陸不同地區出發,可能乘着船隻,沿亞洲、白令陸橋和北美的太平洋沿岸前行,最終上岸美洲。為闡明美洲原住民起源,科學家尋找并分析線粒體DNA——隻通過母系一脈傳遞。

最近,一項發表于《細胞-報告》(Cell Reports)研究表明,美洲原住民祖先除了來自西伯利亞,還有來自中國北方沿海地區的古人,這些人至少通過兩次次遷徙進入美洲。

兩次大移居顯然發生于白令陸橋被冰雪阻隔、無法通行期間。是以研究人員認為,冰河時代的遷徙者可能是沿太平洋沿岸行進的。新論文指出:

蚊子愛聞你身上的肥皂味;美洲印第安人祖先來自中國北方沿海;極地微生物能低溫分解塑膠|新聞串燒

第一次遷徙可能發生在26000年前至19500年前,即末次盛冰期,上一個冰河時代最寒冷的時期。那時冰蓋覆寫了地球大部分地區,中國北方地區的居民面對着極度艱難的生存環境。

第二次遷徙發生于19000年前至11500年前,那時冰蓋開始融化。過往研究證明,這種氣候變化可能推動了該時期人口快速增長,以及人口向其他地區的擴散。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遷徙過程中,有一部分人從北方沿海進入并定居在了日本。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在美洲、中國和日本發現的史前箭頭和長矛存在相似之處。

論文作者團隊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他們對美洲印第安人母系譜系(即線粒體DNA譜系)D4h3a的祖先譜系D4h進行了長達10年的搜尋,梳理了來自歐亞大陸的10萬個現代和1.5萬個古代DNA樣本,并成功找到了來自古代譜系的216個現代個體和39個古代個體。

通過分析随時間累積的突變、檢視樣本的地理位置和使用碳年代測定法,他們得以重建D4h的起源與擴張曆史,最終揭示了上述事實。

極地微生物能低溫分解塑膠

蚊子愛聞你身上的肥皂味;美洲印第安人祖先來自中國北方沿海;極地微生物能低溫分解塑膠|新聞串燒

在阿爾卑斯山和北極,科學家找到了能于低溫條件下消化塑膠的微生物。它們有望成為助力塑膠循環的寶貴工具。

實際上,我們已經發現了很多擁有吃塑膠能力的微生物,但它們通常隻能在30攝氏度以上的環境下工作。這意味着使用它們必需加熱,工業實踐成本極高,同時也不符合碳中和要求。

此次新發現的塑食微生物可在15°C環境下開展工作,根據其發掘者、瑞士聯邦森林、雪與景觀研究所(WSL)團隊的說法,這些從高山和北極土壤的“塑膠球”中獲得的新型微生物類群,“能在15°C下分解可生物降解的塑膠”,有助于降低塑膠酶促回收過程的成本和環境負擔。此項突破性工作近日發表于《微生物學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雜志。

WSL的微生物學家喬爾·魯蒂(Joel Rüthi)和同僚從格陵蘭島、斯瓦爾巴群島和瑞士采集了19種細菌菌株和15種真菌菌株,并讓它們在自由放置或刻意掩埋的塑膠制品(在地下儲存了一年)上,以單一菌株培養物的形式生長。

微生物所處環境為15°C、黑暗的實驗室環境。魯蒂等人測試了各菌株分解不同類型塑膠的能力。

測試的塑膠包括,不可生物降解的聚乙烯PE、可生物降解的聚酯型聚氨酯PUR、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和聚乳酸PLA的可生物降解混合物。

19種細菌菌株分别來自放線菌門和變形菌門的13個屬,15種真菌來子囊菌門和毛黴菌門的10個屬。

測試結果顯示,在培養126天後,所有菌株都無法消化PE,但有11種真菌和8種細菌能在15°C下分解PUR,有14種真菌和3種細菌能消化PBAT和PLA的混合物,2種真菌能吃下除PE外的所有測試塑膠。

魯蒂的同僚彼特·弗雷(Beat Frey)表示:“微生物已被證明能産生多種聚合物降解酶。這些酶參與植物細胞壁分解。尤其是植物病原真菌——科學家經常發現此類真菌能生物降解聚酯,因為它們會産生角質酶。由于塑膠聚合物與植物聚合物角質相似,故它們會成為角質酶的分解目标。”

蚊子愛聞你身上的肥皂味;美洲印第安人祖先來自中國北方沿海;極地微生物能低溫分解塑膠|新聞串燒

下一個重大挑戰将是确定微生物菌株産生的塑膠降解酶,并優化擷取大量酶的過程。此外,可能需要對酶作進一步修飾以優化酶的穩定性等特性。

資料來源:

Soap can make humans more attractive to mosquitoes, study finds

Some of the first humans in the Americas came from China, study finds

Microbes discovered that can digest plastics at low temperatures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