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珍稀動物頻現折射中國京畿大省生态蝶變

作者:春河月亮

新華社石家莊5月16日電題:珍稀動物頻現折射中國京畿大省生态蝶變

新華社記者陳忠華、曹國廠、齊雷傑、鞏志宏

一隻身姿矯捷、體格強壯的華北豹前不久出現在河北駝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布設的紅外相機視訊中。從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20日,紅外相機共采集到華北豹視訊資訊10多次。

珍稀動物頻現折射中國京畿大省生态蝶變

這是駝梁保護區紅外相機拍攝到的華北豹視訊截圖。新華社發

華北豹是全球9個金錢豹亞種之一,主要分布于華北地區,是中國特有的金錢豹亞種,也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世界珍稀瀕危物種。

地處河北和山西兩省交界、主峰海拔2281米的駝梁,是河北省會石家莊市最高峰,山上森林、灌木和草本植物茂密。2017年以來,駝梁保護區布設了100多台紅外相機,覆寫了海拔776米至2281米的範圍,重點監測大中型哺乳動物生存現狀和變化情況。

“華北豹這樣的山林巨獸是重要的訓示性物種,它在駝梁現身且出現頻率逐漸提高,表明駝梁生态系統向好、生物多樣性得以保持穩定。”河北駝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副主任李劍平說。

目前,駝梁已成為衆多野生動物的家園。李劍平說,保護區内現有豹、黑鹳、金雕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蒼鷹、斑羚、鸢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34種,以及野豬、狍子、花面狸、赤狐、貉、豬獾、蒙古兔等常見野生動物。

珍稀動物頻現折射中國京畿大省生态蝶變

河北省張家口市康保縣康巴諾爾國家濕地公園的遺鷗(2022年7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駱學峰 攝

“駝梁樹多了草多了,狍子、野豬、兔子等動物多了,食物鍊逐漸完整。”李劍平說。

“大貓”歸來,是河北太行山、燕山森林草地植被恢複、生态環境向好的一個縮影。

河北省是中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海濱和沙漠的省份。近年來,河北加快環境污染治理,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生态環境持續向好,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

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總工程師田建輝說,多年來持續實施燕山太行山綠化、三北防護林建設等重點生态工程,太行山森林覆寫率由1994年的11%提高到現在的32%,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衍栖息地。

“有了森林涵養水源,才能出現綠水長流、野獸繁衍、百鳥翔集的生動圖景。”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森林資源管理處處長王占華說,下一步将提升森林品質、打通山區大型野生動物通道,進一步做好森林資源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白洋澱是華北地區重要的濕地生态系統,140多個澱泊星羅棋布,是中國候鳥遷徙通道上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經過治污、補水、清淤疏浚,白洋澱水質從2017年河北雄安新區設立之初污染嚴重的劣Ⅴ類提升至如今的Ⅲ類,水位穩定在6.5米至7米。

白洋澱水質變好了,水面寬闊了,許多野生鳥類不僅把這裡當作落腳栖息的驿站,甚至當成繁衍生息的家園。據統計,目前雄安野生鳥類達252種,比新區設立前增加46種;澱區魚類恢複至46種,鳑鲏魚、青鳉、銀魚等土著魚類紛紛重制,魚類生物多樣性達到進階别水準。

珍稀動物頻現折射中國京畿大省生态蝶變

在白洋澱拍攝的青頭潛鴨與白眼潛鴨(2022年7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和濕地管理處處長劉洵說,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被發現在白洋澱安家落戶、繁衍生息,2022年首次拍到了青頭潛鴨出入蘆葦蕩的畫面。

生态環境的蝶變,吸引越來越多珍稀動物來到河北“打卡”,多年不見的動植物物種頻頻“亮相”:華北單體水面最大的内陸淡水湖泊衡水湖,曾一次性發現300多隻青頭潛鴨;唐山市曹妃甸濕地,東方白鹳、白鹈鹕、卷羽鹈鹕、疣鼻天鵝等“稀客”光臨;石家莊市平山縣崗南水庫,有“鳥中老虎”之稱的大型猛禽白尾海雕成群出現……

珍稀動物頻現折射中國京畿大省生态蝶變

河北省滄州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從業人員在海興濕地放飛一隻康複的白鶴(2023年4月30日攝)。新華社發(傅新春 攝)

河北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擁有中國規模最大的人工林場,一百多萬畝茫茫林海,已然成為生物多樣性的一個寶庫:這裡有脊椎動物256種、昆蟲548種、植物625種,并儲存大量珍貴的古老植物種屬。

近年來,河北多措并舉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準,確定重要生态系統、生物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得到全面保護。河北省林草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鳳庭表示,全省确定各類自然保護地278處、總面積達14034平方公裡,占河北總面積7.43%。全省超過60%的物種和80%的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護。

2022年至2025年,河北将利用正常調查、專項調查、紅外相機調查、無人機技術調查等多種方法,開展分布于轄區内的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調查和全省濕地野生動物同步調查工作,為河北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重要支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