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造一個蒙牛”,盧敏放是自信還是畫餅?

“再造一個蒙牛”,盧敏放是自信還是畫餅?
“再造一個蒙牛”,盧敏放是自信還是畫餅?

文:财偵探來源:麗爾摩斯

再一次,蒙牛錯失千億目标。

根據蒙牛乳業2022年财報,2022年蒙牛共實作營收925.9億元,同比增長5.1%;經營利潤為54.2億元,同比增長11.6%,股東應占利潤為53.03億元,同比增長5.5%。

對于這樣的成績,蒙牛總裁盧敏放在業績會上表示:我們對整體表現非常滿意,大家從報表中更多看到我們經營的改善,我覺得我們現在更加從容了。

不過,二級市場投資者對蒙牛乳業的2022年業績表現似乎并不認可。3月30日,也就是财報公布次日,蒙牛乳業股價大幅走低,盤中一度大跌5%。截至最近一個交易日收盤,蒙牛乳業最新市值為1271億港元,較去年高點下跌明顯。

雖然2022年蒙牛營收規模再創曆史新高,距離千億營收大關也隻有一步之遙,但這距離盧敏放提出的2020年實作千億目标,已經爽約3年。而按照2020年底盧敏放提出的5年“再造一個蒙牛”的目标,2022年蒙牛的業績也應當突破千億,否則2025年實作1500億的目标将更難。

屢屢錯失千億,背後則是蒙牛增長的乏力,這一點從蒙牛和伊利的資料對比上,可以看得十厘清楚。

2011-2019年,蒙牛、伊利的營收複合增速分别為9.81%、11.62%。2018年伊利與蒙牛營收分别為795.53億元和689.77億元,相差105.76億元左右。而到了2022年,蒙牛營收925.9億元,伊利營收達1231.71億元,蒙牛與伊利的營收差距擴大到305億元。

整體來看,2022年度蒙牛營收及淨利潤雖然創出新高,但公司營收端的增長乏力、毛利率下滑等仍是市場關注的焦點。此外,由于近年來蒙牛的增長更多是依賴外延式收購,一些項目暗藏暴雷風險。

1

沒能實作的千億目标

2016年9月,蒙牛原總裁孫伊萍宣布辭職,時任雅士利總裁的盧敏放成為蒙牛曆史上第四任總裁。

盧敏放上任後的第二年,也就是2017年定下了任内第一個三年目标,這個目标就是2020年實作營收和市值雙雙達到千億以上的“雙千億”,但經過3年的驗證,這一目标顯然沒有實作。

三年目标到期的2020年,蒙牛營收僅為760.35億元,出現了罕見的同比下滑。淨利潤35.25億元(2019年41.05億元),下滑幅度更是高達14.14%。

“再造一個蒙牛”,盧敏放是自信還是畫餅?

在财報中,蒙牛将2020年營收的下滑歸主要歸因于君樂寶出走造成的影響。如不包括2019年處置的石家莊君樂寶乳業及2019年收購的BellamysAustraliaLimited(“貝拉米”)的業務收入,集團的可比業務收入為人民币750.031億元,同比增長10.6%。

作為蒙牛的“搖錢樹”,2018年君樂寶銷售收入已經達到130億元,占到蒙牛營收的近20%,其奶粉業務銷售額更是突破了50億元。2019年君樂寶營收163億元,同比增長25%,奶粉産銷量為7.5萬噸。在與蒙牛并表期間,實作奶粉收入44.58億元,同比增長48.3%,為蒙牛奶粉業務提供了56.6%的營收。

賣掉君樂寶後,蒙牛在奶粉這條戰線地位直線下降,這個影響可不止2020年的财報不好看,而是一直蔓延至2022年,奶粉業務依然是蒙牛乳業的短闆。2022年蒙牛奶粉營收由2021年的49.49億元降至38.6億元,下滑22%。是以很多人當時都大呼看不懂蒙牛管理層的騷操作。

對比2010年蒙牛收購君樂寶所花費的4.69億,40.11億的售價看起來賺得盆滿缽滿。但細算2020年以來君樂寶對蒙牛的潛在财務影響,蒙牛則是明顯的“撿了芝麻,丢了西瓜”。

千億目标落空,盧敏放挽尊表示要對“1000億”這個數字少點關注,“我不會特意去做一個1001億的銷售額來讓大家覺得很滿足,有品質地發展更重要。”

2020年年底,在第一個三年計劃未能實作的情況下,盧敏放又高調宣布下一個五年“再造一個蒙牛”,即以2020年760.35億元的營收為基數,也就是說2025年蒙牛總營收将超過1500億元。

但從2021年、2022年的營收資料來看,蒙牛兩年一共增長了160億,如果要實作“再造一個蒙牛”的目标,需要未來3年每年增長191億。可以說,這樣的目标對蒙牛來說壓力不小。

盧敏放會不會再次被打臉,值得關注。

2

後勁不足,與伊利越走越遠

作為一個發展數十年的産業,中國乳制品行業早已告别高速增長,進入“滞脹”階段。2022年,乳制品行業更是遭遇到經營環境調整、終端賣場客流下滑、成本高企等多重挑戰。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22年,國内乳制品産量為3117萬噸,同比增長2%,較2021年同期增速(9.4%)大幅放緩。蒙牛想在這個基本穩定的大盤中獲得更多收益,開發新增長極必不可少。

從營收構成上看,蒙牛乳業主營業務共分為液态奶、奶粉、冰淇淋、奶酪及其他産品四部分。

其中,液态奶是蒙牛集團的基本盤,但近年來天花闆隐現,業績增長乏力,與伊利相比均有明顯差距。

“再造一個蒙牛”,盧敏放是自信還是畫餅?

2022年全年,蒙牛液态奶業務實作營收782.69億元,同比微增2.3%,收入中占比84.5%。而伊利股份液體乳業務2022實作營業收入849.26億元,同比增長0.02%,整體市場零售額份額繼續穩居行業第一。

從奶粉業務來看,蒙牛2022年的奶粉及奶制品收入為86.716億元,其中,奶粉收入為38.620億元,占總收入的4.2%,同比下滑近22%,也是唯一一個增速下滑的業務。蒙牛奶粉業務收入主要來自雅士利及貝拉米業務,而雅士利2022年的收入為37.382億元,同比減少15.7%,是拖垮該闆塊業績的主要原因。

而報告期内,伊利股份奶粉及奶制品業務實作營業收入262.60億元,同比增長62.01%,是蒙牛的3倍多。其中,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零售額份額同比提高了5%,成人奶粉同比提高了1.1%。在奶粉業務中,伊利占據明顯優勢。

蒙牛新開發的冰淇淋業務亮點不少。2022年5月,蒙牛聯合茅台推出了三款茅台冰淇淋,售價區間為59元-66元,上線7個月賣了2.62億。2022年,蒙牛依靠冰激淋實作營收56.52億元,同比增長33.3%。但冰激淋業務占比不高,收入占比約為6.1%,顯然無法撐起整個公司的新增長點。而且結合鐘薛高被年輕人抵制的經驗來看,目前廣大消費者正在追求“消費降級”,蒙牛的高端冰淇淋能否持續俘獲市場還是一個未知數。

“再造一個蒙牛”,盧敏放是自信還是畫餅?

還有一個新增闆塊奶酪,2022年11月底,蒙牛完成對妙可藍多的要約收購,持有後者35.01%的股份。2022年,奶酪及其他産品為蒙牛貢獻了48.1億元營收,同比增長接近100%,該項業務收入占比也由上年同期的2.8%增至5.2%。不過還是同樣的問題,占比不高。新增長極冰激淋和奶酪業務加起來才11%,難當大任。而伊利窮追不舍,意欲收購百吉福,或将直接威脅到妙可藍多。

作為國内乳業“雙星”,蒙牛和伊利業務和産品相似度頗高,競争非常激烈。在2011年以前,蒙牛蟬聯了四年的中國乳業冠軍,随後蒙牛被中糧收購,蒙牛和伊利這對曾經不分伯仲的乳業雙星開始拉開差距,無論是市值上還是業績上蒙牛明顯不敵伊利,逐漸露出“疲态”。

相較于增長乏力,更令蒙牛焦慮的,或許是成本上漲引發的毛利率下跌。财報顯示,因奶粉和乳飲料業務下滑、原輔材料平均價格上漲,以及增加廠房及生産裝置投産所産生的折舊費用增加,2022年,蒙牛毛利率僅為35.3%,同比下滑1.4pct,創2018年以來最低記錄。

現階段,在蒙牛目力所及的地方幾乎不存在第二曲線:液态奶始終被伊利壓制,還面臨麥趣爾、認養一頭牛等品牌的入侵;奶粉市場前面不光有伊利,還有飛鶴、君樂寶們;冰淇淋去年營收增長33.3%,但隻占總收入的6.1%;奶酪仍然隻是蒙牛的其他業務。

各業務彙總到一起,拼湊出了兩個漸行漸遠的企業财報。營收1231.71億對比925.933億,淨利潤93.18億對比53.0億。無論體量和增速,蒙牛都敗給了伊利。

對蒙牛來說,手中的基本盤面臨天花闆,第二增長曲線又遲遲沒有成效,再造一個蒙牛,或許又要變成一次“畫餅”。相比之下,伊利的目标則要實際的多,2023年計劃實作營業總收入1355億元,利潤總額125億元,踮踮腳就能夠到。

3

海外高溢價并購暗藏風險

在過去10年中,“并購”一直是蒙牛營收擴張的最大依仗,但此戰略并未給蒙牛帶來預想的結果。

2013年,蒙牛乳業斥資百億收購雅士利,盧敏放随之一起加盟。

彼時,這項交易超49億元的商譽價值,溢價率高達100%。2016年5月,雅士利斥資12.3億港元從達能手中購入多美滋中國業務,後者亦是盧敏放的老東家。

作為整合蒙牛旗下奶粉品牌的上市公司,雅士利擁有包括雅士利以及瑞哺恩等多個配方奶粉品牌。然而,自2013年被蒙牛乳業收購後,雅士利的業績并不理想。業内人士認為,高溢價與商譽價值損失往往相伴而來,極易帶來虧損。

“再造一個蒙牛”,盧敏放是自信還是畫餅?

2013年-2020年期間,雅士利的營收一度由38.9億元降至22.03億元,後回升至36.49億元,但仍未達到當初的水準。2021年,營收增至44.35億元,淨利潤卻虧損8136.3萬元。2022年,雅士利營收繼續下降,僅有37.382億元,同比減少15.7%。

2018年3月,蒙牛完成對現代牧業旗下肥東工廠和蚌埠工廠50%的所有權收購;同年6月30日,蒙牛已經持有現代牧業60.76%的股份。2020年7月28日,蒙牛3.56億元認購中國聖牧11.97億股,每股行使價0.33港元。認購完成後,蒙牛所持股份由3.83%增至17.80%,成為中國聖牧單一最大股東。

2019年,蒙牛又以52%的超高溢價69.3億元收購澳洲品牌貝拉米,以及29.31億元收購澳洲品牌乳品及飲料公司Lion-Dairy&DrinksPtyLt,同時賣了君樂寶。

事實證明,這一買一賣并不劃算。2021年,貝拉米營收隻有5億元,較2020年的10億元大幅縮水;而君樂寶2021年營收已經突破200億元。而且從公開資料看,近幾年來,貝拉米在中國黴運纏身,産品屢次因品質問題被下架或召回。并且,貝拉米至今沒有獲得中國的嬰幼兒奶粉的配方注冊。這也為蒙牛在奶粉市場的發展埋下了隐患。

“再造一個蒙牛”,盧敏放是自信還是畫餅?

冰激淩業務方面,2021年,為加速拓展東南亞市場,蒙牛還收購了東南亞冰淇淋品牌艾雪。

在奶酪業務,蒙牛同樣采取了外延式收購的方式。自2020年以來,蒙牛通過協定轉讓、二級市場增持及定增等方式持續增持妙可藍多股份,成為後者的控股股東。截至2022年末,蒙牛共持有妙可藍多1.81億股,持股比例為35.01%。

資料顯示,自2017年以來,蒙牛合計并購金額超百億,持續的并購讓蒙牛資産負債率一路飙升。截至2022年年末,蒙牛負債總額達到677.6億元,資産負債率為57.52%,其中有息負債占比約為50%,有息負債率明顯高于其他乳制品企業平均水準。

值得注意的是,十年間,除了君樂寶這位被賣掉的“搖錢樹”外,其他被蒙牛收入座下的大将,并沒有持之以恒為金主貢獻軍功,反而問題纏身。如2018年,雅士利國際虧損1.32億元,2022年持續虧損2.31億元;現代牧業虧損4.96億元,中國聖牧則虧損22億元,直接拖累了蒙牛整體的淨利潤水準。

蒙牛的并購政策,雖然成功拉動了營收規模增長,但卻無法遏制淨利潤率的低水準運作,如果始終無法突圍,蒙牛談何“高品質發展”?

- END -

星标關注“麗爾摩斯”微信公衆号為您帶來有偵探視角的深度财經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