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唯一被覆滅的世界性宗教,本名鮮為人知,但别名卻家喻戶曉

作者:閣語花舍

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三大宗教信徒人數高達約54億人口,占據世界總人口的70%。

其實除了這三大世界性宗教以外,還有一個建立時間比伊斯蘭教和佛教都早的教派。

在伊斯蘭教和佛教弘揚光大之前,它早就成為了世界性的宗教。然而随着曆史的推動,它沒能繼續發揚光大,反而徹底消失。

它就是誕生自公元3世紀左右的摩尼教,也正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明教。

唯一被覆滅的世界性宗教,本名鮮為人知,但别名卻家喻戶曉

摩尼教的誕生與發展

摩尼教創教者摩尼,誕生在今伊拉克境内。當時基督教已經推廣開來,摩尼一家也是基督教的信徒。摩尼四歲的時候,就被父親帶到教派中生活,深受波斯體系諾斯底二進制論的影響。

所謂“二進制論”,指的是世界由善惡二進制所組成,即光明與黑暗相對立。到了摩尼十二歲時,他聲稱自己見到了光明的代表——天使。

最開始他的父親并沒有在意,直到他二十四歲時,再次受到天使的啟示。

摩尼自此産生了新的信仰寄托,準備與基督教厄勒克塞派分道揚镳。當時對于異教徒的處置手段極為嚴厲,好在父親相信摩尼受到天使啟示的說法,盡力保護摩尼離開了當地。

離開家鄉的摩尼帶着兩名追随者來到錫封,并着手推廣着自己的教義。由于摩尼教誕生于基督教,許多核心并沒有太大的差别,故而推廣過程中并未遭到許多阻力,甚至摩尼的父親後來也加入了摩尼教。

唯一被覆滅的世界性宗教,本名鮮為人知,但别名卻家喻戶曉

深受“二進制論”影響下的摩尼教,将“二進制論”優化為“二宗三際論”,除了“光明”與“黑暗”、“善”與“惡”的對立關系外,添加了“過去、現在、未來”三個世界發展的過程。

就這樣,摩尼教安穩發展了數年。到了公元274年時,貝拉斐國王瓦赫蘭一世認為摩尼教過于“離經叛道”,他更希望統一自己國民的信仰,故而将摩尼召到宮中,将其逮捕下獄并用刑,緻其身亡。

然而這件事并未摧毀摩尼教,雖然在西方沒有立足地,但它擁有旺盛的生命力,既然能吸納基督教的教義,也能吸收其他宗教的信條。進而使它在傳教過程中,不斷更新疊代本教的教義,符合當地信徒們的需求。

摩尼教從兩河流域可是向東延展,途徑羅馬、波斯和印度等地,最終于公元694年進入強盛的東方帝國——大唐。

唯一被覆滅的世界性宗教,本名鮮為人知,但别名卻家喻戶曉

摩尼教與中國

摩尼教着實令人聽起來陌生,那麼它的中文名稱“明教”,就讓人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許多朋友對明教的認識,來源于金庸老先生的《倚天屠龍記》,男主張無忌就是明教的教主。其中最精彩的一幕,當屬六大派圍攻光明頂,誓要鏟除魔教。那麼為什麼中原教派會稱明教是魔教呢?

在摩尼教傳入中國之前,它途經各個國家,吸收了不同地域的信仰特征。它吸收過祆教(拜火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多個教派後,又吸收了不少佛教的教義。

能将諸多教義融會貫通,确實有着它獨有的特性。然而過于龐雜的内部教義,導緻其很容易受到純粹教派的抵制和反對。

武周時期,摩尼教正式進入中國,并在中原地區廣泛地散播教義。衆所周知,中國的國教是道教,也是李唐王室推崇的教派。武則天執政時期,力推佛教,佛道兩家和諧并存。

唯一被覆滅的世界性宗教,本名鮮為人知,但别名卻家喻戶曉

摩尼教的湧入,極大地沖擊了佛教原有的信徒思想,使得百姓彼此間漸漸有了刻意對抗的趨勢。畢竟華夏文明一直是人權大于神權,或者說皇權大于神權。

老百姓從來是本着一種“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實用主義,故而紮根在中國的宗教,幾乎不存在主動傳教的現象。可在摩尼教信徒的推廣下,老百姓或多或少會被影響。

自古以來在中國的曆史上,利用宗教信仰蠱惑底層人民發動起義的事情數不勝數,黃巾起義、五鬥米教以及唐初陳碩起義,都具有煽動性質。

于是公元732年,唐玄宗下诏驅逐摩尼教,表面上維護本土宗教,其實是防止老百姓會被惡意引導,用以維護李唐的統治。

安史之亂爆發後,回鹘成為維護李唐的核心力量之一。此時的摩尼教雖然遠離了華夏的政治文明中心,卻已經在回鹘國内紮根。經過數年磨合,受到回鹘統治者的大力扶持,并被奉為回鹘的國教。

唯一被覆滅的世界性宗教,本名鮮為人知,但别名卻家喻戶曉

很可惜當公元840年回鹘滅國之後,摩尼教再無政治倚仗,失去了保護傘。于是,摩尼教回到最初的狀态,繼續向下相容,從廟堂之上走回江湖之中,重新向老百姓散播教義。

這個時候唐帝國風光不在,朝野上下沖突重重。經過了安史之亂的颠覆,老百姓喪失了初唐時期的自豪感和鬥志,紛紛尋求精神上的寄托。在這個背景下,佛教香火異常鼎盛。

這個局面無疑沖擊着統治者的利益,為了不重蹈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覆轍,為了不出現宗教占據大量土地資源和勞動力、導緻沒有人願意為國家更重、徭役的情況,唐武宗展開了史無前例的“滅佛行動”。

就連正統佛教都受到了政府的打壓,就更别說“成分”過于複雜的摩尼教了。好在摩尼教始終秉持着深入民間的指導思想,任然隐蔽地活躍在最基層的人群中。

宋代時期,商品經濟發達,中國掌握了巨大的财富。此時朝野上下一片欣欣向榮,對于宗教的管控也寬松了起來,摩尼教終于正式得以傳播和推廣。

唯一被覆滅的世界性宗教,本名鮮為人知,但别名卻家喻戶曉

吸取了之前的教訓,此時的摩尼教更加貼近群眾,愈發本土化。幾乎弱化了西方教派的教義,徹底漢化,更名為明尊教。同時,這次它沒有特意引導群眾,反而被群眾所利用。

北宋末年的方臘起義,也就是宋江等英雄好漢對抗的賊首,就是借着摩尼教的教義,籠絡了大批群眾,與統治階級展開對抗。

元末動蕩時期,摩尼教與白蓮教、彌勒教等民間教派發展迅速,再次展現出其強大的融合性和凝聚力,為紅巾軍起義奠定了基礎,故而元末起義軍的口号是“彌勒降生,明王出世”。

故而到了明朝建立,朱元璋當即禁止個證異端信仰,大力鎮壓摩尼教。到了清朝,對于這個與明朝有着千絲萬縷關系的教派,清代統治者更是嚴酷對待,漸漸的,摩尼教徹底銷聲匿迹。

#曆史開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