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

作者:君爺說曆史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統治者為滿族愛新覺羅氏。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總計296年。從皇太極改國号為清起,國祚27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

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

清朝疆域圖

開基立業

傳說滿洲起源于長白山之東北的布庫裡山下。明初時期,女真分為三大部分。後按地域分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清朝統治者為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時為明朝建州左衛指揮使,1433年,部族發生沖突,猛哥帖木兒被害。1440年,建州部向南遷移。1442年南移後,建州女真與明朝交往密切,使其社會生産力提高,經濟發展繁榮。

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

努爾哈赤

1583年,明軍攻打古勒寨阿台駐地,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皆遭明軍誤殺。努爾哈赤以祖、父等十三副遺甲起兵,相繼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野人女真,統一女真各部。還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争和生産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建元天命,國号金,史稱後金。1618年,努爾哈赤伐明。1619年,後金在薩爾浒之戰中取勝,後連下開原、鐵嶺。1621年,努爾哈赤攻占沈陽、遼陽,幾年間席卷遼東七十餘城。1622年,奪取遼西重鎮廣甯。1625年春,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從此沈陽成為後金的統治中心。不過,努爾哈赤在1626年的甯遠之戰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

建立大清

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

皇太極

努爾哈赤戰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位,繼續對明朝展開攻勢,并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對内,皇太極通過一系列政策緩和了國内的階級沖突和民族沖突。對外,皇太極确定了主要障礙林丹汗。是以,一方面努力争取科爾沁等部貝勒與金聯合,對付林丹汗的襲掠,分化瓦解林丹汗屬下人員,另一方面積極準備大舉進攻。皇太極又興兵攻北韓。1627年正月初八日,皇太極委派六位貝勒,統兵三萬進攻北韓。不到半個月,就占領了大半個北韓,入據舊都平壤,迫使北韓國王李倧簽訂了城下之盟。1637年,北韓正式臣服清朝。

1640年,松錦之戰爆發。1642年,洪承疇在松山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标志着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隻剩下甯遠一座孤城。1643年,皇太極病死,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衮攝政。

統一全國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駐守山海關的明将吳三桂降清。多爾衮指揮八旗兵,以吳三桂為前導,兼程入關。在山海關之戰中擊敗大順軍,進占北京。十月,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示以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後來清廷下令停止弊政,并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祯帝與明朝忠臣。

清朝定都北京後,南下剿滅農民軍。與此同時,南方的明朝遺臣相繼擁立朱氏皇族建立政權,史稱南明。此外還有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李自成死後,大順軍餘部與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52年,李定國,劉文秀收複多地。抗清鬥争再次出現高潮。但此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沖突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投清。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徹底滅亡。

1661年,延平王鄭成功收複了當時為荷蘭殖民地的台灣。永曆帝被害後,鄭成功之子鄭經繼續使用南明永曆年号,禮待南明甯靖王朱術桂,但未再擁立明朝宗室稱帝和監國。1683年,清朝攻克台灣,明鄭結束,1684年,清朝設立台灣府。清兵入關後曆經20多年的戰争,基本統一了全國。

步入盛世

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

康熙皇帝

1662年,康熙帝玄烨即位。康熙帝在位期間,定三藩之亂,實施了一系列恢複經濟的舉措。1669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以後永遠停止圈地,并規定所圈土地應退還給農民。從1671年起,陸續放寬墾荒起科年限,并規定墾荒有成績,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辟。1685年,康熙又規定民間新墾田畝,“自後永不許圈”,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旗主的經濟擴張,有利于自耕農民。

1685年和1686年,他指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雅克薩的俄軍,遏制了沙俄侵略的野心。1689年,康熙帝派代表與沙俄代表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

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漸得到恢複和發展。至乾隆年間,江甯、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江南的棉織業、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了曆史高峰。至18世紀中葉,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承前啟後

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

雍正

1722年,康熙帝去世,雍正帝登基。康熙晚年,吏治松弛,A錢腐敗,已然成風。1723年正月,雍正帝連續頒布11道谕旨,訓谕各級文武官員,如因循不改,必定重罪嚴懲。雍正朝還加以完善密折制度。皇帝特許的官員才有資格上密折。具折奏事的官員雍正朝增加到1200多人。密折的内容,幾乎無所不包。皇帝通過密折可以使官員互相監督,互相抑制,進而加強了皇權。

由于階級沖突,社會生産等問題亟待解決,雍正實行“攤丁入地”制度。之後,人口急劇增長。雍正廢除了賤籍,于1723年四月發出第一道“開豁為良”的谕旨。

在對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親王羅蔔藏丹津意圖複興和碩特汗國而亂,隔年年羹堯與嶽鐘琪等人平定。為此雍正帝占領部分西康地區,又在西甯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區。将喀爾喀蒙古并入清朝;于1727年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确立中俄中段邊界。1729年,雍正帝聽從張廷玉建議,以傅爾丹與嶽鐘琪兵分兩路于科布多對抗準噶爾汗噶爾丹策零,最後于和通泊之戰戰敗。1732年,噶爾丹策零東征喀爾喀蒙古,兵至杭愛山,被喀爾喀親王策棱擊敗。1734年,清準和談,以阿爾泰山為界,西北大緻和平。

雍正帝的改土歸流,打擊了土司的世襲特權和利益,減輕了西南少數民族的負擔和災難,促進了這一地區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步。另外,還有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耗羨歸公、秘密立儲等。雍正起了“康雍乾”三代承上啟下的作用。

全盛極隆

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

乾隆

1735年八月,雍正帝病死,第四子弘曆繼位,即乾隆帝。乾隆帝執政期間,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樹,為鞏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清朝鼎盛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也是在他統治期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也逐漸落後世界的浪潮。

1757年,乾隆帝擊垮了準噶爾貴族阿睦爾撒納的割據勢力,統一天山北路。1759年,又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亂。1762年,清朝設伊犁将軍,統管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内的整個新疆地區。自從1762年起,清朝陸續派遣大批軍隊進駐新疆。這些駐軍使得中國西北邊防得到鞏固,影響深遠。

1771年,西遷伏爾加河下遊的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在領袖渥巴錫的率領下,擊敗了沙俄軍隊的圍追堵截,曆經千難萬險,終于回到故土。土爾扈特部回歸,使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清朝于1792年打退了廓爾喀對西藏的進犯。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頒行了《欽定藏内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對西藏地方的各方面做了明确規定,并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該章程是中國對西藏行使主權的重要曆史文獻證明。

西方傳教士将中國文化介紹給歐洲人,引發18世紀中國風的熱潮。歐洲人追崇中國文化、思想與藝術,到18世紀末,清朝鼎盛進入尾聲,歐洲人出現負面評價。與乾隆帝不歡而散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認為清朝已經衰落。

嘉道中衰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乾隆六下江南,廣修園林。使得勞民傷财,政治日漸腐敗。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并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加上貪官和珅等官員腐敗,于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陸續爆發民變。

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即嘉慶帝。乾隆至1799年去世,嘉慶帝方得以親政。然而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清朝繼續走向衰落。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官場中,結黨營私、互相傾軋、賣官鬻爵、賄賂成風。軍隊裡,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财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階級沖突激化,民變四起。

開啟近代

由于吏治的腐敗,導緻海關走私嚴重,鴉片貿易猖獗,1839年,道光帝為解決鴉片的弊端,派林則徐到貿易中心廣州宣布禁煙。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在1840年發動了鴉片戰争,清朝戰敗,被迫求和。1842年,被迫同英國侵略者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這就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西方各國迫使清政府開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并土地,使得傳統農村經濟受到破壞。各地乘機紛紛起事。

1851年,洪秀全于廣西金田起義,聯和天地會、三合會北伐。兩年後攻陷并定都江甯,改稱“天京”,并且發動兩次西征。1853年5月8日,林鳳祥、李開芳等奉命率師兩萬餘人北伐,被清軍圍困。後來曾國藩、左宗棠與李鴻章紛紛組織湘軍與淮軍抵抗太平天國。太平天國發生天京變亂後國力衰退,部分勢力轉入撚軍。太平天國最後于1864年被圍攻之下而亡。

1856年,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争。到1860年,英法聯軍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俄國趁火打劫,從19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中國北方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裡領土。根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喪失了大量的領土、主權和财富,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改良中興

1861年,鹹豐帝在熱河病逝,六歲的幼子載淳繼位,即同治帝。鹹豐帝本任命肅順等八大臣贊襄政務,兩宮太後與恭親王奕䜣發動辛酉政變,兩宮垂簾聽政,最後由兩宮之一的慈禧太後獲得實權。被稱為洋務派的奕䜣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部分漢臣在消滅太平軍時認識到西方的船堅炮利,并且鑒于兩次鴉片戰争的失敗,以“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為方針展開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複和增強,到慈禧太後與恭親王聯合執政的同治年間,清朝一度出現了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同治中興”。其間清朝在西方人的幫助下成功消滅内地的民變并收複新疆,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是以有相當大的改善。至19世紀80年代,清朝軍隊的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已有了明顯的提高。

對外方面,1884年,清朝和法國為越南(安南)主權爆發中法戰争。清朝失去藩屬國越南,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台灣也宣布建省。戰後,清朝設立了海軍衙門。1885年,英國入侵緬甸,清朝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國抗議無效,隔年被迫簽訂《中英緬甸條約》,承認緬甸為英國所有。此時,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增,1872年,日本強迫清朝藩國琉球改屬日本,清朝拒不承認,中日交惡。1894年,中日甲午戰争爆發,最後以清軍落敗而告終。

帝國飄搖

清政府于1895年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和澎湖列島及其附屬島嶼,失去藩屬國北韓。洋務派李鴻章建立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也宣告自強運動最終失敗。

面對民族危機,1898年,光緒帝與梁啟超、康有為等資産階級改良派上司發動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但因為慈禧太後和保守派的反對,光緒帝遭到軟禁,變法是以失敗。變法前後隻持續了103天,是以又稱為“百日維新”。

1896年簽訂《中俄密約》聯俄制日。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此時在華北冀魯地區爆發以“扶清滅洋”為口号的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後向十一國宣戰。為保華中華南,東南各行省總督巡撫,不服從清廷對外宣戰的敕命,發起東南自保,義和團事件引發西方列強的報複。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北京被聯軍占領,劫殺擄掠。慈禧太後率光緒皇帝逃往西安,慈禧認為此禍乃義和團引起,遂頒布剿滅義和團的指令。最終義和團運動在清軍與八國聯軍的聯合剿殺下失敗。1901年,清朝同十一國簽訂了《辛醜條約》。進一步加深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革命風潮

清朝于八國聯軍入侵之後國勢大墜,知識分子想出各種方法拯救中國,主要分成立憲派與革命派兩種改革路線。1901年,立憲派康有為、梁啟超推動立憲運動,梁啟超發表《立憲法議》,希望讓光緒帝成為立憲君主。而革命派對清廷的改革失望,他們主張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制。

孫文于1894年在夏威夷檀香山建立興中會;1904年,黃興于長沙成立的華興會;同年,蔡元培于上海成立光複會。1905年,孫文在日本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成立中國同盟會,并提出“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革命派聯合舊有反清勢力如三合會、洪門等,在華南地區發起了十次起事,并将勢力滲入華中、華南的清朝新軍。

1911年5月,清廷組成由慶親王奕劻上司的“責任内閣”,這是中國曆史上首次君主立憲。不過,該内閣中的很多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内閣”,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很多轉向于革命派合作。

同年5月,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清廷急派新軍入川鎮壓。10月,革命派于湖北發起武昌起義,南方各省随後紛紛宣布獨立。清廷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内閣總理大臣,成立内閣并統領清兵。袁世凱一方面于陽夏戰争中向革命軍施壓,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形成南北議和的形勢。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于南京宣布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2月12日,袁世凱迫使宣統帝溥儀頒布退位诏書,将權力交給袁世凱政府,清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