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滅六國,劉邦做了哪國的“亡國奴”?他為何從不提“亡國恨”?

作者:曆史新番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多少引領了一個時代的偉大人物随着歲月流逝而化為塵土。

他們或是颠覆了一個内部早已腐爛的政權,或是力挽狂瀾開啟了真正的太平盛世。

他們的身形随風煙散去,其功績卻留在了汗青之上,并為後人所傳頌,哪怕時至今日仍有人推崇其思想。

而想要從這些英雄事迹之中真正擷取一些經驗,為自己接下來道路提供指導并不是一件易事。

秦滅六國,劉邦做了哪國的“亡國奴”?他為何從不提“亡國恨”?

不同的時代塑造出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和身份決定了他們的每一個決策和舉止。

是以深入了解史書之中那些所謂英雄人物生平的每一件小事并深入思考其獲得成功的原因就顯得十分重要。

當然除去了解其生平事迹及背後所蘊含的思想之外,還需要充分了解其曆史背景以為自己提供參考,不可脫離其所處時代談論其成就。

接下來以對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的劉邦為題,說一說其成就背後的辛酸血淚,并闡明個人的些許思考。

秦滅六國,劉邦做了哪國的“亡國奴”?他為何從不提“亡國恨”?

一、劉邦生平

很少有人否認劉邦在戰略、政治等方面的才能,先是在滅亡吏治腐敗的秦朝做出卓越貢獻,之後更是赢得與項羽之間的楚漢之争。

不免有人好奇如此英雄人物究竟有何等出身,可以支援其完成如此帝王大業。

與項羽不同的是劉邦出身微寒,自幼于農家長大,但這并未影響其豁達的性格,也為日後的虛心納谏埋下了伏筆。

想要知道劉邦為戰國時期哪一諸侯國的遺民,就需要從秦結束戰國開始說起了。

秦滅六國,劉邦做了哪國的“亡國奴”?他為何從不提“亡國恨”?

《史記》中記載道:“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而在後代學者中也對這稍顯含糊的定位進行了解釋,《史記集解》中有提到“後沛為郡而豐為縣”。

及經過一定的變動之後,沛為一地郡名,而豐為縣名。

劉邦在秦朝時期所任官職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秦朝建立之後,其被任命為沛縣泗水亭長。

此時又有人開始好奇,沛縣位于諸侯割據的戰國時期哪一諸侯國的領土之内。

秦滅六國,劉邦做了哪國的“亡國奴”?他為何從不提“亡國恨”?

在此縣中有一塊牌匾中有提到“古宋遺風,漢皇故裡”,由此不難看出其最早居于宋國之中。

而對戰國時期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清楚,宋國被齊、楚、魏三國瓜分殆盡,其内豐富的資源和廣袤的土地也成就了這三大在曆史上留下威名的諸侯國。

可此事發生于公元前286年,而劉邦的出生時間雖衆說紛纭,但可以确定在此之後,是以還需順着曆史脈絡向後推進。

劉邦的出生年歲有兩種較為權威的說法。

秦滅六國,劉邦做了哪國的“亡國奴”?他為何從不提“亡國恨”?

一是《三家注史記》中有記載:“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漢十二年,年六十二。”也就是說于其稱帝十二年之時,便已有六十二的高齡。

二是《漢書》中有提到:“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壽五十三。”與前者相差近十年之久。

若是二者之中有一者稍顯平常也可确定結論,問題是以上兩者都十分權威,可以為當今學者了解古時曆史提供有力的參考。

秦滅六國,劉邦做了哪國的“亡國奴”?他為何從不提“亡國恨”?

是以哪怕時至今日仍無法确定下劉邦的具體出生年歲,還好令人欣慰的是這二者都為秦統一六國的時期之前。

公元前284年,齊國的淮北地區就被諸侯國瓜分殆盡,最終落于楚國的手中。

是以可以得出一個較為淺顯的結論,也就是劉邦出生之時不屬于宋國。

秦滅六國,劉邦做了哪國的“亡國奴”?他為何從不提“亡國恨”?

之後的記載就稍顯混亂,畢竟想要究盡戰争歲月中每一個曆史片段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

例如此時沛縣按理應位于楚國的領土之内,可《史記》中又近乎直接的表明此時沛縣為魏國所控。

如若以其出生之時沛縣為哪一國所控制來決定劉邦究竟為哪一諸侯麾下的話,那其就算得上是魏國“亡國奴”。

秦滅六國,劉邦做了哪國的“亡國奴”?他為何從不提“亡國恨”?

二、不知亡國恨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有詩人位卑未敢忘憂國,但我們仿佛從未從劉邦的記載之中聽到亡國恨這一詞彙。

而秦滅六國之後,原先諸侯國之内的貴族子弟便是打着恢複故國這一口号開始抗争。

甚至隻要對大陸曆史有着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的陳勝吳廣起義都打着楚國的名号。

那麼為什麼劉邦從未打出這一旗号呢,不妨從亡國恨的本質和需要開始分析。

秦滅六國,劉邦做了哪國的“亡國奴”?他為何從不提“亡國恨”?

首先亡國恨需要古國已亡這一背景,而劉邦原本所居的魏國被秦所攻克,無疑滿足了這一要求。

那麼亡國恨的需要是什麼呢,在我看來其根本上還是需要打出這一名号之人有光複舊國這一目的。

也就是你将亡國恨挂在嘴邊,就需要将曾經那個已然因自身無力而傾覆的政權重新扶植起來。

秦滅六國,劉邦做了哪國的“亡國奴”?他為何從不提“亡國恨”?

雖然這可能為其帶來些許的助力,但劉邦最終成就明顯不止于此,西漢正是他所建立。

若是打出亡國恨這一名号去引發陳勝吳廣哪一的“天下雲集響應,赢糧而景從,”與其初衷相違背,最後必将自食其果。

更别說管理劉邦的諸侯國變化數次,甚至最後在秦國劉邦還任有官職,是以去談亡國恨可以說是百害而無一利。

秦滅六國,劉邦做了哪國的“亡國奴”?他為何從不提“亡國恨”?

三、葉落知秋

我們去了解曆史的目的從不在于将其作為酒桌之上吹噓自己學識的談資,而是希望從中吸取足夠的經驗和教訓為自己提供指導。

無數學者願意投身于大陸五千年所遺留的無數曆史古籍之中,不斷的整理和求實也不外乎這般道理。

就像劉邦的傳奇史詩,其由一介無名之輩直至成就帝王這一偉業令我們所稱道,若非如此其根本不會在五千年的曆史豐碑之上刻下自己濃厚的一筆。

雖然這之中有時勢造英雄的些許影響,如若秦二世當權後帶來的是太平盛世,百姓安居樂業,那沛公可能就會早早的止步于泗水亭長。

秦滅六國,劉邦做了哪國的“亡國奴”?他為何從不提“亡國恨”?

而英雄的出現在我看來隻是加快了時代的步伐,殘暴統治之下起義反抗将會是必然,各路英雄的出現隻是加快了秦朝滅亡的速度。

可如今可謂太平盛世,和平和發展逐漸成為世界的主題,如此盛世很難有劉邦這樣英雄成長的空間。

可問題是英雄僅僅是做出颠覆腐爛政權這一大事的人嗎?我個人并不這麼認為,就史書之上有着明确記載的人來舉例吧。

秦滅六國,劉邦做了哪國的“亡國奴”?他為何從不提“亡國恨”?

有英才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将傾,以自身才學成為一代仁君的左膀右臂,為興複漢室盡心竭力,可謂英雄。

有豪傑年少從軍立下豐功偉績,為施展自身抱負開啟“玄武門之變”,為大唐開啟了真正的太平盛世,也可謂英雄。

可問題是他們都在我們這些閱讀史書的人腦中,在他們所處時代的人民口中,可謂得到了極大程度的認可。

但依我之愚見不應當局限于此,并不是每一個人都志存高遠,一心想着為國為民,而其他人同樣可以成為英雄,隻不過是對自己,和對一定範圍内的他人。

秦滅六國,劉邦做了哪國的“亡國奴”?他為何從不提“亡國恨”?

首先試着從這些足以在曆史上留下自身刻痕的英雄上找到共通之處以作為我們的指導。

他們雖然所處時代有所不同,所作所為更是毫無關聯,但在我看來其根本在于個人能力的出衆,當然這裡的能力是指多個方面,當然這是對個人而言。

在這個利益為主題的現代社會之中,簡單、高效、精準日漸成為我們所追求的事物,不斷優化的機械毫無疑問可以展現這一點。

問題是其更新疊代的速度之快讓我們不再作為基本的勞動力去為社會做出貢獻,一個人哪怕在工作上投入相當長的時間也很難企及現代機械的精準和高效。

秦滅六國,劉邦做了哪國的“亡國奴”?他為何從不提“亡國恨”?

而随着科技的進步,個人作為勞動力在社會中的價值和對社會的奉獻将越來越少。

那麼想要成為自己的英雄,究竟需要在哪一方面不斷的進步呢?我認為思想才是主題,這是無數年進化以來人類認知範圍之内自己所獨有的事物,直至今日也無法科學客觀的具體分析。

通過不斷的閱讀和思考,讓明天較之今天有所進步,才是應該投入一生精力去完成的事。

當你今天所思所想足夠戰勝昨天的自己,那你就成為了自己的英雄了。

秦滅六國,劉邦做了哪國的“亡國奴”?他為何從不提“亡國恨”?

若是你的思想道德足夠高尚,願意為了自己内心的安定而付出時間、精力、金錢到陌生人的麻煩事上,那你便已然是别人的英雄了。

在當今社會之中,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足夠的能力去處理好自己周圍所有的事物。

甚至大多數情況之下可以用自己的勞動換取足以生存下去的物質需要就十分勉強了。

而人心的複雜更是會讓所有人都權衡哪怕順手就可以為之的幫助是否能夠實施,往往一點小恩小惠帶來的是更加肆無忌憚的索取。

秦滅六國,劉邦做了哪國的“亡國奴”?他為何從不提“亡國恨”?

在我看來這些少數有着偏執思想和傳統糟粕的個體遲早會被日漸高效的社會所淘汰,可以說這就是自然選擇理論在現代社會的一種表現,隻有更适合環境變化的個體才有能力将自己的思想傳承下去,隻不過這是一個需要大量時間的過程。

社會主義想要現代化,想要以高效和進步為主題,在篩選的過程之中淘去曆史遺留下來的糟粕乃是必然。

而個人想要成為自己的英雄,就讓學習和進步伴随自己的終身吧。

秦滅六國,劉邦做了哪國的“亡國奴”?他為何從不提“亡國恨”?

尾聲

千古行為多少事,時至今日無非就是史書之上的寥寥幾筆,自古以來多少豪傑,終是化為黃土,隻在雄偉壯麗的石碑之上留下了些許刻痕。

我們崇尚這些英雄,向往這些英雄,哪怕他們最終的結局就是我們未來的去處。

我們其實向往的是在今天已然無法重制的波瀾壯闊,隻能從史書之中的些許文字去感悟那崎岖的路途和他們不屈的意志。

有人曾說過人會死亡三次,一是生理上的死亡,也就是再沒生命體征;而是認識你的人都知道你的逝去,社會上認同了你的死亡;三是再沒人記得你,此時你也就真正的死去了。

秦滅六國,劉邦做了哪國的“亡國奴”?他為何從不提“亡國恨”?

而這些在史書之上留下自己姓名的人從某種意義上就從未死去,時至今日仍有其影響。

他們的事迹和人格會對所有了解他們的人未來的每一個選擇造成影響,塑造出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這是五千年曆史所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從中剔出我們所需要的部分傳承下去是我們的使命。

至于在石碑之上刻下屬于自己的名号,那實在是太過理想太過困難,就讓有志之士走上這條坎坷的道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