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鳗是已知最強力的淡水魚排放物,輸出電壓高達600伏,被稱為"高壓線在水中"。研究人員于26日釋出了一張電鳗的遺傳圖譜,解開了電鳗排放的謎團。
最新研究表明,包括電鳗在内的六種具有放電能力的魚類生活在非常不同的環境中,但處于具有相似放電器官的同一"基因工具箱"中。
研究人員發現,電鳗的排洩器官是從肌肉前體細胞進化而來的。這些肌肉細胞發育并逐漸變大,對電流更敏感,并轉化為放電細胞,能夠産生高伏特電壓,并最終形成獨立的器官。
研究人員說,所有肌肉細胞都有放電的潛力,因為任何肌肉收縮都會産生小伏特。然而,由于放電池的密集排列,諸如電鳗之類的"放電魚"能夠産生強大的電流,進而産生"叢集效應"。
德克薩斯大學神經科學教授哈羅德·紮孔(Harold Zacon)進一步解釋說,電鳗的放電器官靠近尾巴,單個放電細胞的放電能力和它們的弱點與人體肌肉收縮産生的電壓相似。然而,許多放電單元排列整齊,就像大量的電池串聯在一起,産生足夠的電流來敲打人們的意識。
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生物化學教授邁克爾·薩斯曼(Michael Sussman)說,生物分解發生在魚類身上,而不是陸生動物或鳥類身上,因為水會導電,而空氣則不會。
研究人員發現了數百種具有不同排放能力的"排放魚"。通常,魚在微弱的水中航行和交流,其排水能力較弱。除電鳗外,其他"排洩魚"還包括南美箭魚、非洲電鲶魚、非洲象魚、海星、鲭魚等。
雖然電鳗被稱為"鳗魚",但它并不是真正的鳗魚,而是蕨類植物的近親。電鳗主要生活在南美洲的淡水水域,經常在夜間捕食。進食時,電鳗首先接近魚蟹或蝦蟹,連續排出,并在捕食者因觸電而暈倒後吞下它們。(韓亮新華社特别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