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正高效的學習,其實是自言自語

真正高效的學習,其實是自言自語

伊利諾伊大學的心理學家布萊恩·羅斯報名參加了一堂計算機科學課程。他已經好長一段時間沒有上過一堂課。他的胡須與秃頭讓他看起來很顯眼。他比其他所有學生都大了十歲,這讓他十分緊張。

但是他有個優點。羅斯是學習型研究者,他很熟悉一種十分有效卻常被人低估的學習政策——自我解釋。這個方法圍繞着詢問自己一些解釋性的問題,比如“這是什麼意思?它為什麼重要?”大聲問出這些問題很管用。一項研究表明,進行自我解釋的人比那些不這麼做的人,學到的東西多出近三倍。

為了超過他的年輕同學們,羅斯問了自己很多問題。他在閱讀老師布置的文章時,不斷地向自己提問。每讀完一句話,一個段落,他都會問自己:“我剛剛讀了什麼?它們之間是怎麼互相銜接的?我之前有過這種想法嗎?”

課程結束之際,羅斯發現,盡管他在計算機方面相對缺乏經驗和陌生,但他可以回答出很多其他學生答不出的問題,并且了解其他學生不懂的程式設計方式。他告訴我:“有時候我的優勢在于我關注的是更大的圖景。”

在現代經濟中,沒有什麼技能比學習能力更為重要。從全球來看,學習是對未來收益的高度預測。企業或許會支付教育訓練費或者報帳大學課程,但是很少會教獲得技能的本領。

以下是如何在自我學習中運用自我解釋:

1、跟自己對話

自言自語聽起來不太好,常常會被當成有心理疾病的症狀。在公衆面前這麼做一點也不酷。但是跟自己對話對于自我解釋很重要,并且通常對于學習有幫助。

一方面,它能讓我們慢下來。當我們更加有意識地這樣做的時候,通常我們能從一段經曆中得到更多。

另一方面,和自己對話也能幫助我們思我所思。當我們沉浸在跟自己的對話中,我們通常會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我怎麼知道我知道什麼?我有什麼困惑?我真的知道嗎?”不管我們是在聽播客的時候按下暫停鍵,還是在閱讀一本手冊的時候停下來思考一會兒,通過思我所思,我們都更有效地提升了自己的技能。

2、問問為什麼

自我解釋讓人有表達好奇心的沖動,否則這種好奇心可能一直不會被發現。

我們會問自己,“為什麼?“如果我們對一個話題真的了解,回答這種問題并不難。比如關于你長大的那個小鎮,如果我問你一個問題,你很快就能回答出來。隻有在我們不了解的時候,“為什麼”這種問題才更難回答。這也是一種學習某一領域專業知識的方法。

為了以執行個體說明,讓我們一起來看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波浪?”可能我們中有一些人可以摸索出一個基本答案:“波浪與風有關。當風吹過水面,水面就會泛起漣漪。”

但是緊接着就必然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為什麼風可以吹起水?”或者“為什麼沒有風時也有波浪?”這裡我們先留一個懸念。至少我是這樣做的,然後我開始尋找一些答案,快速浏覽網頁,了解能量是如何在水面運動的。最終我學到了更多東西。

3、總結

總結是一種進行自我解釋的簡單方法,因為用我們自己的語言去表達一個想法能夠促進學習。

或許在你的生活中有這樣的經曆。比如:回想一下,當你在雜志上讀到一篇文章,然後向朋友詳細說明文章的論點。這就是一種總結的形式。這麼做了之後,你就更有可能從文章中學習并且擷取資訊。

再舉個例子。假設你最近在寫一封郵件,描述你在Netflix上看了一部紀錄片後的感受。在這個過程中,你充實了自己的想法,緻力于一種更加直接的意義建構。總而言之,你将會對這部電影和它的主題有更為豐富的了解。

你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這麼做。下一次當某個人——你的老闆、配偶或者朋友——給你發出一套複雜的指令,花時間口頭重複這些指令。這樣把所有東西複述一遍後,意味着你開始總結知識,就會更容易記住這個資訊。

4、建立聯系

自我解釋的一個好處就是它幫助人們發現新的聯系。發現聯系能幫助我們提升記憶力。當我們向自己解釋一個想法時,我們應該嘗試尋找聯系。像記憶法這種工具之是以會起作用,這就是原因之一。我們更容易記住彩虹的顔色,因為我們在顔色名稱的首字母與首字母縮寫詞ROYGBIV之間建立了聯系。

當我們發現某個專業領域的聯系時,我們能夠獲得更豐富的了解。這有助于解釋羅斯通過自我解釋能夠取得如此成功的原因。在學習計算機程式設計時,他通過不同的詞彙或概念,嘗試向自己解釋各種想法。羅斯告訴我:“你正在做的很多自我解釋就是在嘗試建立連接配接。你對自己說,哦,我明白了,這樣做之是以有效果,是因為這個引出那個,而那個又引出另外一個。”

自我解釋應該成為當今員工的一項學習工具,因為經濟發展對建立聯系和采用新的見解和技巧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CEO蘭德爾史蒂芬森認為,為了避免被淘汰,員工每周至少需要線上學習五小時。或許他們需要找一個隐蔽的場所,這樣他們在大聲與自己對話的時候才不會感到太尴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