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震新聞用時25秒540字配4圖,讓你看看寫稿機器人的厲害!

"IT有得聊”是機械工業出版社旗下IT專業資訊和服務平台,緻力于幫助讀者在廣義的IT領域裡,掌握更專業、實用的知識與技能,快速提升職場競争力。

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北緯33.20度,東經103.82度)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21時37分15秒,中國地震台網機器人自動編寫稿件,僅用25秒出稿,540字并配發4張圖檔!内容包括速報參數、震中地形、熱力人口、周邊村鎮、周邊縣區、曆史地震、震中簡介、震中天氣8大項。

​機器人隻用了25秒就完成了人類記者數小時的工作,效率确實讓人驚愕。

地震新聞用時25秒540字配4圖,讓你看看寫稿機器人的厲害!
地震新聞用時25秒540字配4圖,讓你看看寫稿機器人的厲害!

8 日當晚,中國地震台網官方微信發出第一條速報後,截至 9 日下午 6 點 32 分,又連續推送了 14 條關于地震的速報,均為機器人操盤,最快出稿速度為 5 秒。

地震新聞用時25秒540字配4圖,讓你看看寫稿機器人的厲害!

這已經不是機器人寫稿首次在地震報道上得到應用。

中國地震台網的寫稿機器人是2015年下半年開始研發的,該機器人會根據本地資料網絡,和接口調用、空間分析等多種技術自動寫稿完成地震資訊釋出,通過新聞用戶端、微網誌、微信、短信、郵件向公衆快速報告。2016年開始投入測試,現在已經開始接入了各種平台。

2016年5月29日,四川綿陽發生地震,中國地震台網研發的智能機器人,全程僅花了6秒鐘寫出一條題為《綿陽安州發生4.3級地震》的560字新聞。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地震機器人可以說是做到了實時報道。

機器人是如何寫稿的?

智能機器人寫出的稿件可以分成以下九個段落:

地震新聞用時25秒540字配4圖,讓你看看寫稿機器人的厲害!

中國地震台網表示,他們給“機器人”設定了一些“工作流程”:

  • 第一,取标題;
  • 第二,釋出兩張震中地圖,一張是地理位置圖,一張是地形圖,友善後期救援決策;
  • 第三,寫地震參數,包括時間地點震級以及震源深度等資訊;
  • 第四,寫地震周邊的曆史情況;
  • 第五,寫地震空間分析,設定一個範圍,比如5公裡,列出5公裡内的所有村莊;
  • 第六,寫周邊的鄉鎮分布情況,震源周邊20公裡内的鄉鎮是什麼情況?
  • 第七,列出震中縣城的基本情況,包括地理位置、氣候特征以及行政資訊等。第八,寫震中的天氣情況,天氣狀況是否适合救援;
  • 第九,震中的人口情況,數量多少,人員是否集中等。

可見,寫稿機器人是有其固定的寫稿模式的,在這一固定模式下,寫稿機器人能夠做到快速,準确,全面的輸出稿件。

機器人擅長寫作哪些領域的稿件?

​财經、體育、自然災害

從理論上講,寫稿機器人的優勢在于,可以瞬間完成海量閱讀、海量分析,針對體育資料、比賽分析、公告、财務報表、官方釋出、社交平台、證券行情等複雜繁瑣的資訊源優勢尤為明顯。可以以極快的速度提煉出新聞所需要的資訊,并完成組稿。提高了新聞的時效性。機器人可以根據網際網路活躍點選量資料,瞬時篩選出下一個熱點新聞,并通過背景的算法快速合成新聞。

财經、體育、自然災害領域有着幾個共同點:其一,資料繁多,程式複雜,工作繁瑣,需要花很多精力對資料進行分析,而處理資料是算法的強項;其二,有相對固定的新聞模版,較為程式化,題材重複性高;其三,這類文章大多不需要大量采訪。

是以,在面對這些領域的突發新聞時,寫稿機器人的優勢就尤為明顯。

AI功能日益強大的時代,人類記者和機器人如何共存?

其實随着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機器人寫稿,傳媒界并不陌生。從技術層面上來說,寫稿機器人實際上是一種數字技術和智能寫稿程式設計系統。面對海量資料資訊,人力的處理速度肯定趕不上機器人,機器人在以資訊釋出為主的工作目标下,在财經、體育、自然災害版塊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

這樣的優勢是不是就代表機器人和人類記者成為了一對沖突體呢?

據了解,新華社機器人發稿系統背景有500到600個模版,可以根據不同的要求,呈現不同的稿件。

目前新華社機器人發稿系統營運維護僅需4到5人的團隊,平均一天稿件簽發量在100條左右。但要注意,這些稿件基本上還是以短平快的消息為主,這次中國地震台網機器人自動編寫稿件也是以資訊釋出、分類處理、背景介紹為主,并不是通訊、評論、特寫等以思想性見長的稿件。

一條機器人新聞的順利誕生,首先需要清晰、準确、結構化的資料,當資料品質較差時,新聞的報道品質也會受到影響;其次,機器人新聞的報道領域局限于題材重複的新聞故事;最後,機器人現階段依舊離不開人類幹預。

目前需要人類幹預的環節包括:制定算法、提前撰寫新聞模版(語句、段落或是整篇報道)、最終核實環節,等等。

這也意味着,一旦脫離了人類的幹預和核實,機器人新聞的準确性可能面臨巨大的挑戰。

更為重要的是,與機器人寫稿相比,人的最大價值在于對事實的判斷以及對複雜邏輯關系的推理,這是記者本身創造性的展現,也是機器人所沒有的能力。

人性的光輝是任何程式和算法無法代替的,具有人性境界的深度作品需要人類記者。在傳媒高度發達的時代,能夠生産優質的、深度的、有觀點、有分析的作品的記者則顯得更加珍貴。

是以,在未來人機協作是必然趨勢!每一名優秀的人類記者背後,将有強大的人工智能做智力支援,人類與機器人的合作,未來可期!

最後,讓我們為地震九寨溝地震災區的人們祈福!

地震新聞用時25秒540字配4圖,讓你看看寫稿機器人的厲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