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代管理學(自考)-簡答論述題

一、簡答題

1.簡述現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1)系統化管理(2)民主化管理(3)科學化管理(4)法制化管理(5)以人為本(6)追求效率

2.簡述資本主義社會管理的特點。

(1)科學管理(2)分權管理(3)法制管理(4)經濟管理成為管理的重點

3.簡述科學管理理論的局限性。

(1)泰勒對人的看法是錯誤的(2)重視技術因素,忽視社會因素(3)其所謂的“标準定額”,實際上隻有少數人才能完成,大部分人完不成标準定額(4)泰勒制未能解決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如何經營與管理的問題

4.簡述經驗主義學派的基本特點。

(1)有關企業管理的科學應當以企業管理的實際為出發(2)以大企業的管理經驗為主要研究對象

(3)認為成功的組織管理者的經驗最值得借鑒

6.簡述決策中樞系統的主要任務。

(1)确認決策問題(2)明确決策目标(3)組織決策方案的設計(4)選擇決策方案

7.簡述學習型組織理論。

(1)主要觀點:指出學習型組織是按照學習關系建構起來的有機組織,是一種新型的組織形式。

(2)該理論的創新之處在于:提出了建設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即:①實作自我超越  ②改善心智模式

③建立共同願景  ④加強團隊學習  ⑤改進系統思考

8.簡述人事考評中常見的偏差。

(1)主觀好惡偏差(2)暈輪效應偏差(3)近因效應偏差(4)刻闆印象偏差(5)暗示效應偏差(6)集中趨勢偏差

9.簡述物質激勵方式的優勢與局限性。

(1)優勢:①滿足了下屬人員的最基本需要  ②能夠最迅速有效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2)局限性:①不能全部滿足人的需要  ②當人的生活水準達到一定高度時,持續單獨運用物質激勵方式可能錯誤地引導人們的需求,甚至将管理組織引向歧途  ③若背離按勞配置設定原則和公平原則,則有可能挫傷下屬人員的積極性

10.簡述激勵的原則。

(1)目标明确(2)提前參與(3)從實績出發(4)及時交流(5)重在鼓勵(6)真誠相待(7)表揚要坦率、真誠

(8)多與人交換意見,及時解決潛在危機(9)思想開放(10)少批評(11)盡可能激發人們的工作興趣

(12)消除不必要的威脅與懲罰(13)寬宏大量(14)關愛員工(15)不要怕放權

11.簡述網絡計劃方法的作用。

(1)有助于區分各個執行者的職責,并能有效避免遺漏那些為完成整個計劃所必須完成工作

(2)節省從業人員的精力,使其把主要精力放在關鍵工作上

(3)能夠合理地安排計劃中的各項工作,進而以最少的投入完成計劃任務

(4)有助于計劃自始至終都處于人們的監督和控制之中

(5)能夠有效地使用電子計算機,進而大大提高制訂計劃的效率

12.簡述目标管理的特點。

(1)注重管理實效,是一種成果管理(2)實行參與制度,是一種民主管理(3)實行自我控制,是一種自覺管理

13.簡述方案前提分析法的步驟。

(1)分析方案,找出各種方案的前提假設

(2)在找出各種方案的前提假設之後,将前提假設送出會議全體參與人員讨論

(3)在充分讨論的基礎上,決策中心對各種不同的意見進行綜合,集思廣益,做出比較科學的選擇

14.簡述資訊技術發展對現代管理的影響。

(1)管理者直接參與管理資訊系統  (2)提高決策能力  (3)改變着組織的結構

(4)改變着組織内部的權變關系    (5)引起組織交流方式的變革

15.簡述社會調查研究的原則。

(1)客觀性原則(2)實證性原則(3)整體性原則

16.簡述管理學的學科特征。

(1)是一門理論性與應用性相統一的學科     (2)是一門定性和定量相統一的科學

(3)是一門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相統一的學科 (4)是一門軟科學  (5)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17.如何正确對待非正式組織的管理。

(1)一分為二,差別對待(2)堅持無害支援的原則(3)目标結合(4)為我所用

18.簡述職位分類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真題17.10)

(1)職位分類作為人事選拔的依據,有利于克服人事選拔中存在的主觀性、盲目性

(2)職位分類增強了人事管理工作的針對性,有助于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3)職位分類促進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法治化,有利于組織成員的互相監督、制約,也為社會監督提供了條件與可能

19.簡述自我實作人假設的基本内容。

(1)人的需要有低級到進階的差別,其目的是為達到自我實作的需要,尋找工作上的意義

(2)人們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發展自己的能力和技術,以便富有彈性,更好地适應環境

(3)人們能夠自我激勵和自我控制,外來的激勵和控制會對人産生一種威脅,造成不良後果

(4)個人的自我實作同組織目标的實作是一緻的

20.簡述控制系統設計的要求。

(1)計劃的要求(2)組織結構(3)關鍵控制點(4)未來趨勢(5)主管人員的個性

21.簡述查爾斯·巴貝奇管理思想的主要貢獻。

(1)關于工作方法的研究:要全面、更細緻地分析勞動分工能提高生産效率的原因

(2)關于報酬制度的研究:特别強調勞資協作,提高了固定工資加利潤分享制度,進而調動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

22.簡述決策的程式。

(1)發現問題(2)确立目标(3)拟定方案(4)選擇方案

23.簡述人事考評的要求。

(1)考評标準要明确、具體,具有可操性(2)考評原則要具有适應性、可靠性(3)考評方法要具有針對性、可行性(4)考評結果要及時回報(5)考評工作要展現民主性和透明性

24.簡述波特—勞勒模式的基本特點。(真題17.10)

(1)個人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程度取決于激勵力的大小

(2)工作績效不僅取決于努力程度,還取決于個人能力以及所承擔目标任務的了解程度

(3)獎勵的價值應當以工作績效為标準

(4)一個人對獎勵滿意與否以及滿意程度取決于他對獎勵是否公平的判斷

(5)人們對所得獎勵滿意與否滿意程度将影響下一次承擔目标任務的行為

25.簡述系統分析的原則。

(1)整體性原則(2)優化原則(3)模型化原則(4)層次性原則

26.簡述決策理論學派的主要觀點。

(1)突出了決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2)分析了組織在決策中的作用(3)闡述了決策過程(4)提出了決策的準則

(5)歸納了決策的類型(6)研究了資訊對決策的影響

27.簡述西方組織理論的發展階段。

(1)古典組織理論階段(2)行為科學組織理論階段(3)系統科學組織理論階段(4)創新發展階段

28.簡述協調的過程。

(1)了解、把握組織運作過程中各環節、各要素之間可能出現或已經發生的沖突與沖突(2)對可能出現或已經發生的沖突與沖突進行具體分析,找出原因(3)采取措施,消除沖突與沖突。這是協調的最關鍵環節

29.簡述繪制網絡圖的步驟。

(1)确定目标(2)收集、研究編制網絡圖所需的資料(3)劃分工序項目(4)确定每一個工序的時間定額或勞動定額(5)确定工序間的互相關系,也就是确定該工序的緊前工序,緊後工序和平行工序等(6)繪制網絡圖

30.簡述程式控制的原則。

(1)将程式視為一個系統(2)将程式減至最少(3)保證程式的計劃性(4)要關注程式運作所需的費用

(5)控制程式運作(6)使程式具有權威性

32.簡述理性決策模式的内容。

(1)提出了“最優決策準則”  (2)設計了嚴格的決策程式

(3)要求決策運用科學方法    (4)把決策過程看成是一個理性分析的過程

33.簡述決策樹法優缺點。

(1)優點:①為決策者提供了更全面、更直覺的資訊,便于決策者做出最佳選擇  ②能直覺地顯示整個決策問題在決策順序上不同階段的決策過程,使整個決策過程更為理性  ③便于決策機構集體研究,可以周密地考慮多種因素,有利于做出正确的抉擇

(2)缺點:①适用範圍有限  ②使用時主觀因素較大

34.簡述人事分類的發展趨勢。

(1)采用職位分類的組織,正有意識、有目的地逐漸改革調整職位分類的結構,簡化職位分類的程式(2)實行品味分類的組織,開始借鑒職位分類的做法

35.簡述Y理論的基本理論。

(1)員工并非天生厭惡工作的,而是自我勤勞,喜歡工作的(2)控制和懲罰不是促使人們為實作組織的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3)激勵在需要的每一個階梯上都起作用(4)在正常情況下,人們不僅能夠承擔責任,而且還主動尋求承擔責任(5)上司的責任就是創造機會、挖掘潛力、排除障礙,使下屬的智慧和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36.簡述科層組織的基本特征。

1 法定權力為基礎   2 嚴格的等級制度   3 職業化原則  4 專業化原則

 5 任命制與由職擇人原則  6 照章辦事原則(理性原則)  7 公私分明原則

37.簡述協調的原則。

1 以人為本 2 客觀公正  3 靈活機動 4 注重整體

38.簡述系統分析的方法論。

  1、行為研究(現狀研究) 2、價值研究 3、規範研究 4、可行性研究

39.簡述觀察的基本要求。

(1) 要明确觀察的目的和确定觀察的指導思想 (2) 選擇好觀察對象、地點與觀察範圍 (3) 要積極地進行觀察 (4) 要進行有思考的觀察

40.簡述決策與預測的關系。

預測和決策的聯系: 1、預測是為決策服務的 2、預測貫穿于決策的全過程

  預測和決策的差別: (1)預策側重于對客觀事物的科學分析,決策側重于對有利時機和目标的科學選擇。(2)預測強調客觀分析,決策則突出了上司藝術。(3)預測是決策科學化前提,決策是預測的服務對象和實作機會。

41.簡述現代管理以人為本思想的依據。(真題17.10)

 (P11~12)

(1)人是管理的主體,隻有人才能擔當管理活動的上司者角色。

(2)在諸多管理要素中,人的因素、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最為重要。

(3)管理必須做好人的工作,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根本,這是決定管理工作成敗的關鍵。

42.簡述全面品質管理的工作程式。

計劃環節、實施環節、檢查環節、處理環節。

43.簡述德爾菲法的應用程式。

 是指采用函詢的方式咨詢專家們的建議,專家在得出意見後、以不記名的方式回報回來,組織者将得到的初步結果進行綜合整理,然後回報給各位專家,請他們重新考慮後再次提出意見;經過幾輪匿名回報過程之後,專家意見基本趨于一緻,組織者依此得出預測結果的方法。

46.簡述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人才商品化理念。(真題)

47.簡述影響管理幅度的因素。(真題)

48.簡述上司四分圖理論。(真題,1)

49.簡述協調的基本方法。(真題)

50.簡述程式控制的原則。(真題)

51.簡述危機決策的構成需要具備的要素。(真題)

52.簡述現代人力資源開發的新理念。(真題)

53.簡述全面品質管理中,品質改進過程的步驟。(真題)

54.簡述文獻調查法的特點。(真題1)

55.簡述決策的程式。(13真題)

56.簡述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13真題)

57.簡述應用确定型決策方法的必要條件。(真題)

58.簡述系統分析模型化原則的基本要求。(真題)

59.簡述文獻調查法的含義與特點。(真題1)

文獻的含義:通過一定記錄方式,記錄在一定物質載體上的有價值的知識和資訊

  文獻調查法的特點: (1) 曆史性  (2) 間接性  (3) 無反應性

二、論述題

1.試述後期行為科學理論的構成。

(1)人的需要、動機、行為

有關人的需要、動機、行為方面的理論也就是激勵理論,主要包括:①内容型激勵理論  ②過程型激勵理論      ③行為改造型激勵理論

(2)人都特性

有關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論代表的有:麥格雷戈的X理論—Y理論、沙因的人性假設理論等

(3)上司行為

有關上司行為的理論代表的有:勒溫的上司方式理論、布萊克和穆頓的管理方格理論等

2.試述競争戰略理論的内容。

(1)假設條件:企業擁有類似的資源和能力,各類資源在企業之間是流動的;企業外部環境相對穩定,産品生命周期較長;企業戰略理論應動态化

(2)競争力的分析模型:波特認為,競争規則總是以五種力量的形式出現。這五種力量是:潛在進入者、替代品的威脅、購買方、供應方、現有競争者,他們共同構成了競争力的分析架構

(3)企業的基本戰略:根據五種競争力,波特提出了成本領先、差異化和專一化三個基本戰略,其根本目的就是保證企業在競争中的優勢

3.論述上司權變理論。

(1)概念:是指上司者在不同的條件下,如何選擇上司方式,以期達到理想的上司效果的理論

(2)觀點:上司是在一定的環境下通過與被上司者的互動作用去完成某一特定目标的行為,因其上司的成效依賴于上司者本身的條件、被上司者的條件、環境的條件三個因素的互動關系。上司者必須要選擇相應的上司方式,适應環境的需要,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主要理論:①菲德勒的上司權變模型理論  ②目标—路徑理論  ③科曼的上司生命周期理論

(3)貢獻:①使上司具有更強的藝術化色彩  ②使對上司的判斷不再局限于道德标準

4.論述定量決策方法的優缺點。

(1)優點:①提高了決策的準确性、最優性和可靠性  

②使上司者把注意力專門集中在重大複雜的戰略決策方面,進而提高上司者決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2)缺點:①在許多決策問題中,有些變量根本無法量化,導緻無法運用數字手段來解決  ②數學手段較為深奧,決策人員掌握起來不容易  ③由于運用數學手段或計算機,花費大,定量決策的應用範圍有限,隻适用于重大項目或具有全局意義的決策問題。

5.試述問卷法的優點和缺陷。

(1)優點:①問卷調查的樣本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能夠在較大範圍内進行  ②問卷調查具有很好的匿名性,有利于收集真實的社會資訊  ③便于對所有資源進行定量處理和定性分析,進而減少人為的誤差。

(2)缺點:①回收率有時難以保證  ②問卷調查資料的品質往往參差不齊,難以保證。

6.試述需求層次理論的内容。

(1)人的基本需要: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程度和産生順序,依次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實作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需求層次系統的基礎,處于最低層,而自我實作需要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要。

(2)人類需要層次之間的遞進關系: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構成了一個從低級向進階發展的階梯,處于低層的生理于安全需要屬于物質要求,處于高層的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作需要屬于精神需要。人們首先追求的是低層次的需要,隻有在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後,較高層次的需要才會出現,一般人都是按照需要的層次關系逐級追求、逐級滿足。并且,越低層次的需要滿足越容易得到滿足,越是高層次的需要滿足的難度越大。

(3)人類需要的動态性、發展性與個體差異性:人類需要具有動态性、發展性。個體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有着不同的需要。人類需要的個體差異性還表現在對高層需要,尤其是對自我實作需要的認識不同。

7.試述上司方式理論的基本觀點。

(1)專制—權威式:權利集中在最高一級,決策權隻限于最高層,下級隻有執行權,且上下級之間缺乏溝通與信任,下級對上司者心存戒懼

(2)廣泛開明—權威式:權利控制在最高一級,但授予下級一定的決策權。上司者與下屬之間是一種類似于“主仆般”的信任,由于上下之間的交往不是建立在地位平等和互相信任的氣氛之上的,是以,下屬仍有警戒、恐懼心理

(3)協商式:重要問題的決定權仍在最高層,次要問題可由下屬決定。上司者對下屬抱有相當程度的信任,雙方的溝通較多,具有較高的信任度

(4)群體參與式:這種上司方式最具有參與權,各個部門可以廣泛地參與決策。上司者對下屬有完全的信心與信任,資訊在組織間流動比較暢通

8.試述一般管理理論的主要理論。

(1)區分了經營與管理的概念(2)強調了人員能力的相對重要性(3)概括分析了管理的五種職能(4)闡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論的必要性(5)提出了管理中的14項原則

9.試述組織生命周期理論。

(1)創業階段:組織幼年期,特征:①規模小、機構簡單  ②權利統一,一切由創業者決策指揮  ③“成長經由創造力”  ④管理者一般屬技術型或業務性,不重視管理。在創業階段後期,組織内管理問題頻發,上司者無能為力,組織陷于“上司危機”

(2)聚合階段:組織青年期,特征:①組織發展迅速,成效顯著  ②管理水準有所提高  ③“成長經由指令”。在聚合階段後期,組織内上下之間的沖突不可避免,組織陷于“自主性危機”

(3)規範性階段:組織中年期,特征:①組織已有相當規模,生産經營擴大  ②“成長經由授權”在規範化階段後期,本位主義盛行,過分分權與自主管理使組織陷入“失控危機”

(4)成熟階段:為克服“失控危機”,保證政令統一,組織必須采取集權管理,将已下放給下層的管理權利重新收回以集中行使。成熟階段後期,組織機構臃腫,組織陷于“官僚主義危機”或“硬化危機”

(5)再發展或衰退階段:此階段組織的發展前既可以通過組織變革與創新重新獲得再發展,也可以趨向于更成熟、更穩定,也可以由于不适應環境的變化而走向衰退。為確定組織的活力與生機,一方面必須加強組織文化建設;另一方面應采取系統的變革措施

10.試述頭腦風暴法的優勢與局限性。

11.試述全面品質管理的主要内容。(11真題)

12.試述溝通在協調中的作用。(真題)

13.試述彼特·聖吉建設學習型組織五項修煉内容及現實意義。(真題)

14.論述管理控制系統的設計要考慮哪些方面的内容。(真題17.10)

(P250~252)管理控制系統的設計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計劃的要求。控制是實作計劃的保證,控制的目的就是為了實作計劃。計劃是多種多樣的,每一項計劃都有着自身的特點。因而要按照不同計劃的特殊要求和具體情況來設計。

(2)組織結構。組織結構越是明确、完整和完善,建立在組織結構基礎上的控制系統也就越有助于糾正脫離計劃的偏差。反過來,控制系統的設計也必須反映組織結構的類型,與組織結構相一緻。

(3)關鍵控制點。管理的控制過程是由無數個控制點構成的,其中總有一些是起着決定意義的關鍵性的控制點。抓住了關鍵環節也就控制住了全局。主管人員隻能在重要的問題上選擇關鍵性因素來進行控制。

15.舉例說明管理協調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1)協調是管理專業化的最基本要求,是群體活動的基本要求;(2)管理主體之間是以能夠協調,不僅在于他們有着共同的目标、利益、價值追求和穩定的人際關系等,而且在于他們之間存在着需要的互相滿足。

16.試比較分析内部選聘與外部選聘的優劣:

(1)内部選聘是從組織内部挑選适合的人員加以聘用;内部選聘費用低、手續簡便、被選聘人員能較快進入角色,但容易造成自我封閉、近親繁殖,且選擇範圍有限(2)外部選聘是按照特定原則和程式從組織外部挑選人員加以聘用;外部選聘擴大了選擇範圍,能使組織注人新的活力,但成本較高,可能影響組織成員的士氣。

17.結合實際試述決策在現代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決策是管理的核心内容。決策貫穿于管理過程的始終,存在于一切管理領域(2)決策關系到管理的績效(3)決策是管理者的主要職責

18.試述強化理論:

(1)強化是指在人的行為之後發生的某種結果,會使以後這種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增大(2)強化可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3)強化理論的運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