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國産劇有很多,但刷完之後讓人久久不能平複,是真不多。
好巧不巧,竟然等來一部現象級的劇集——
《漫長的季節》

評分、口碑、質感就不說了,在近幾年的國産劇中都算得上當之無愧的現象級。
但光憑這些,還不是這部劇值得反複刷的理由。
它真正讓人回味無窮的地方在于,當我三刷《漫長的季節》才終于看懂該劇——雖然披着懸疑的外衣,講述的卻是那群在時代洪流中身不由己的“人”;而那些細思極恐的細節,則深藏對“人性”的絕妙隐喻。
先簡單說下這劇。
全劇一共有三條線(1997、1998、2016),分别以順叙、倒叙、插叙的方式交叉進行。
2016年,計程車司機龔彪(秦昊 飾)低價買來的二手車因一起交通事故被扣,交警判斷他買的可能是套了牌的車。
為自證清白,龔彪跟表姐夫王響(範偉 飾)去醫院找傷者打探肇事車輛情況,不料對方已悄無聲息離開了醫院。
倆人費盡周折,終于找到了肇事車,卻因輕敵大意,讓車主成功逃離。
傷者不報案,留的電話是空号,肇事司機不合常理的驚慌失措。
讓疑雲頓生的王響陷入了沉思。
鏡頭一轉,時間回到1998年秋天。
彼時的王響還是桦鋼一名火車司機,那時的他意氣風發,凡事都要争個積極。
某天,王響所在的宿舍區忽然驚現碎屍。
純屬路過的王響因為積極,誤打誤撞跟案子扯上了關系。
不久,一個猝不及防的内部消息,又促使他不得不對案子更加上心。
消息内容是:廠裡的下崗名單中,他是第一批。
給王響通風報信的是廠辦新來的大學生龔彪。
他讨好王響的原因很簡單,想跟其表妹王麗茹關系再“進”一步。
并給王響支招,要想不下崗,唯一的辦法是争取立功。
由此,王響被迫跟碎屍案深度綁定。
至于碎屍案前因,得再往前回到1997年秋天。
沒考上大學的王陽(劉奕鐵 飾)跟朋友混進大學校園,認識了剛來的大一新生沈墨(李庚希 飾)。
王陽對沈墨一見鐘情,為了接近她,甚至到她彈琴打工的娛樂城做服務員。
沈墨漂亮恬淡,對王陽的示好一直欲言又止,若即若離。
直到她弟弟傅衛軍(蔣奇明 飾)和大伯兩口子陸續登場,沈墨撲朔迷離的身世才逐漸清晰。
沈墨姐弟從小是孤兒,沈墨被大伯收養,因弟弟是聾啞人被大娘嫌棄而不得不去了福利院,并且改姓了傅。
直到沈墨考上大學,姐弟倆才再次團圓。
有弟弟守護,王陽陪伴,自己還能打工賺錢,沈墨清冷幽暗的面孔還沒來得及完全舒展,瘟神般的大伯大娘已經如影随形來到了她身邊。
剪指甲、花裙子、扯領口、摸頭發,一系列令人窒息的場景,把沈墨那些不足為外人道的隐秘往事,一一展露無疑。
以上,就是這部劇的大緻脈絡。
圍繞案子,“死者是誰”、“誰是兇手”成了很多觀衆後續最感興趣的部分。
導演也空前給力,不僅以幽默輕松的畫風填完了案件所有的坑,還在結尾附贈了個彩蛋,讓觀衆自行填空,去腦補自己滿意的結局。
再加上東北人天生自帶的幽默樂觀,讓這部高達9.4分的懸疑劇,基本沒有受到太大質疑。
但這依然遠遠不夠。
上文提過,這是一部披着懸疑外衣卻主打“人性”的大劇。
劇中關于人物和命運的部分,導演沒有言明,而是用轉場、光影、細節等方式,進行了點到為止的隐喻表達。
先說——叙事。
稍微留心的網友應該有印象,這部劇的叙事方式是章回體。
全劇一共十二集,分為四章(意為春、夏、秋、冬)。
但你有沒有注意過,它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中間間隔有多長?
看圖——
第一集,就陸續出現了前三章。
然後直到第十二集結尾,才出現第四章。
完美對應劇名“漫長的季節”。
老實講,如果不是突然出現最後一章,你是不是早就忘了這是部章回體?
再說——人。
作為串起全劇的核心,王響最後的結局引發了很多網友讨論。
有人欣慰,他終于告别了那個漫長的季節,開啟了新的人生。
有人根據蛛絲馬迹,推測他最後長眠在了那片多次駐足的玉米地。
從劇情來看,王響确實是在知道王陽的死因之後徹底釋然,跟巧雲和小北去了北京。
插播一句,王響對案件為啥有那麼深的執念?
表面來看,他一直是想搞清楚兒子王陽的死因。
但仔細琢磨,你會發現他還有更深的難言之隐,具體有兩點可以證明:
一、邢三兒跟王響吵架的時候曾說他:快拉倒吧,你自己家那點事兒都沒整明白。
二、當年碎屍案唯一被抓的傅衛軍,最後定的罪名是綁架盜竊,是以沒判死刑。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淹死的王陽當時很有可能被認定為了碎屍案兇手(先殺了人,然後畏罪自殺)。
死無對證。
除了王響堅信兒子不會犯罪,不可能自殺,其他人誰會在意?
這也是王響對碎屍案真相一直耿耿于懷的深層原因。
他不僅要弄清楚兒子的死因,還要為他沉冤昭雪。
至于王響的結局。
我個人還是傾向于他最後“去世”了。
原因在劇情中有很多暗示。
比如,王響在跟小北收拾東西的時候,小北提醒他“别把支架幹折了”,意思是他有心髒病。
還有海報上的畫面。
所有人都笑望着鏡頭,隻有王響閉着眼。
這個閉眼,既可以聯系他的名字(王響VS妄想),也可以了解為,他去世了。
以及那片首尾呼應的玉米地。
王響穿過去之後,導演特意給了一個慢鏡頭,顯示地上有個跟王響一模一樣的身影。
他後來追着火車跟自己對話那段,很有可能是猝死之後到了1997,看着當年春風得意的自己,百感交集的王響忍不住喊出了那句“往前看,别回頭”。
縱觀王響的一生的經曆,愈發覺得這部懸疑劇更像是東北版的《活着》。
跑偏的龔彪和他悲催的命運。
龔彪的結局,導演在第一集已經給出了暗示。
他得意洋洋跟王響炫耀買了輛便宜車。
但王響稍微一檢查,就發現他的車不僅泡過水,發動機還大修過。
果不其然,龔彪最後真就折在了這輛二手車上。
作為90年代的大學生,龔彪的人生是從哪裡跑偏的呢?
從他認識王麗茹的那一刻起。
龔彪對麗茹一見鐘情。
為了讓關系再“進”一步,龔彪不僅給王響透露内部消息,還幫他一起破案立功。
不知不覺,倆人也被捆綁在了一起。
他跟麗茹的關系,劇中也用了大量暗示和隐喻。
比如:龔彪第一次去醫院找麗茹,就薅了人家窗台上的馬蹄蓮(送王響)。
而馬蹄蓮的花語是“忠貞不渝”。
倆人第一次約會,看的是美國電影《廊橋遺夢》。
衆所周知,這是個跟婚外戀有關的故事。
這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其實把倆人的後續已經交代得明明白白。
龔彪暴打廠長繼而被下崗那天。
正好戴着麗茹送的綠圍巾,如果深究的話,綠圍巾比綠帽子更讓人不适,因為帽子随時能摘,但長長的圍巾代表的卻是糾纏。
更無語的是,出門之後,他發現腳上的鞋子也破了。
一臉忿忿的他本想一把扯下鞋底,結果拉扯半天,還是弄不掉。
無奈之下,他隻能戴好圍巾,穿上破掉鞋子,接受了既定的宿命。
這次無果的抗争,也暗示他跟麗茹的關系,将會一直糾纏下去。
龔彪後來的命運,大家都知道了。
被下崗,心甘情願娶了麗茹,又因碌碌無為被對方嫌棄。
日複一日,不僅混成了大腹便便的中年油膩男,還被糖尿病、三高找上了門。
日子如果再往後,再次被綠也不是不可能。
有一次跟紅顔知己小露聊天,龔彪說他這輩子最大的缺點是重感情。
這句話,當時劇裡劇外都人沒在意。
直到他放走養了多年的鴿子,淨身出戶跟麗茹離婚,最後含笑離開這個世界。
才終于有人想起,當年的龔彪曾經也是個躊躇滿志的上進青年。
如果不遇上麗茹,不那麼專注長情,不那麼熱血沖動,龔彪的人生,會不會是另一個結局?
再來看劇中的“少年三人組”,王陽、沈墨、傅衛軍。
王陽跟沈墨的關系,劇情也一直在鋪墊和暗示。
比如倆人第一次見面。
前一刻還晴好的天氣,瞬間陰雲密布。
随着天氣逆轉,王陽的臉色也由晴轉陰,最後在雨中瑟瑟發抖。
這個無縫銜接的轉場,是全劇唯一一次讓人感覺特别驚悚的地方。
也直接點明了倆人并不美好的結局。
兩次在劇中出現的《泰坦尼克号》。
傑克為了夫妻露絲,心甘情願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王陽和沈墨的結局,跟電影幾乎一模一樣。
傑克葬身大海,王陽永遠留在了小涼河。
從認識到永别,王陽為沈墨跳過兩次河。
第一次,王陽跳完之後特意強調,當時是枯水期,淹不死人。
第二次,随着王陽縱身跳下,鏡頭緩緩轉向了天邊的圓月。
月圓潮起。
導演再次用鏡頭告訴觀衆,遇上漲水期的王陽,永遠回不來了。
沈墨和弟弟傅衛軍。
有人把倆人比作《白夜行》中的雪穗和亮司。
從劇情來看,倒也不是不可以。
畢竟倆人的經曆跟雪穗和亮司确實很像。
尤其傅衛軍被抓,沈墨在人群中最後一次看他那個鏡頭,總讓我想起《白夜行》的結束語,“她一次都沒有回頭”。
如果不是因為弟弟的骨灰,沈墨真有可能從此再不回頭。
但抛開這些雷同片段,沈墨和雪穗又有本質不同。
雪穗表面優雅,内心冷酷,固然有值得同情的不堪過去,但她一步步從受害者變成加害者,也是不争的事實。
她對亮司的感情,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利用。
但沈墨不一樣。
在指使傅衛軍打折沈輝胳膊之前,她一直是個心懷希望的受害者。
自己打工,試圖擺脫大伯的控制。
幫弟弟開錄像廳,以為從此天下太平。
嘗試接納王陽,真心想跟他在一起。
甚至還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救了跟她同樣可憐不幸的殷紅。
是以,雪穗的報複,隻能讓人感歎“屠龍者終成惡龍”。
沈墨的反殺,卻始終讓人生不起恨意。
某種程度來看,沈墨的人設要比雪穗更豐滿,更成功。
沒說過一句話卻意外出圈的傅衛軍。
相比沈墨,傅衛軍比她還慘。
從小被遺棄,靠刀口上舔血混日子。
好不容易盼到跟姐姐團聚,開了錄像廳,還有了喜歡的人。
卻被接踵而來的噩夢一一砸碎。
喜歡的,得親手抛屍。
守護的,需要用命來還。
最後被小混混圍攻那一刻,錄像裡正在上演的是《疤面煞星》的結局(曾經的難民青年,後來的大毒枭被圍毆緻死)。
這種無聲的對應,是導演能給傅衛軍的最大溫柔。
尤其,當他最後握着殷紅發夾那個無聲的呐喊,不知震碎了多少觀衆的心。
以上,是這部劇中那些細思極恐的細節和對人物人性隐喻的解讀。
追完全劇,你會發現其中每個人的每一次選擇,都有自己的無奈和不得已。
身在其中,他們逃不過,也掙不脫。
于是隻能随着時間的轉盤随波浮沉。
這大概就是幾名主角經常提到的“命運”吧。
綜上。
作為一部幾年無出其右的現象級神劇,《漫長的季節》講述的其實是一個時代。
透過鏡頭,導演最後留給觀衆的畫面是,時代的列車飛速向前,那些被抛下的老一輩隻能努力狂追。
一邊追,一邊還不忘給車上的年輕人們鼓勵打氣,往前看,别回頭。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不以物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