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殺了十多萬貪官,貪官卻越殺越多,雍正用了兩招,藥到病除

作者:青寒墨客

引言

官僚政治是大陸古代上層建築的重要構成部分,但由于官員個人品質上的參差不齊,A錢腐敗也成為長久困擾各王朝統治者的嚴重治理問題。

論及大陸曆史上著名的“反貪鬥士”,非明太祖朱元璋莫屬。其反貪力度之強,刑罰嚴峻,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然而,其所采用的殘酷刑罰,卻并未能解決明初的貪腐問題。

除貪如何除淨?困擾整個明王朝的難題,反而在一百年後,由清朝的統治者雍正帝交上了一份滿分答卷。

朱元璋殺了十多萬貪官,貪官卻越殺越多,雍正用了兩招,藥到病除

一、 除惡務盡,嚴刑苛責的明初反貪

明初立法,規定凡官員A錢六十兩以上銀子者,立即處斬。即便在百廢待興的明洪武初期,六十兩也并非巨額贓款,僅是朝廷二品官員一年的薪俸。

後來,朱元璋更是修改法律,稱凡A錢者,隻要接到舉報,全部處死。除了法律規定,明太祖還專門為A錢官員設立駭人聽聞的刑罰。

明初所有酷刑幾乎全部用在A錢官員身上,剝皮抽筋,鐵刷淩遲,凡涉貪者,比謀逆叛國還要嚴重,均處極刑。

朱元璋殺了十多萬貪官,貪官卻越殺越多,雍正用了兩招,藥到病除

當時的地方衙門中堂,還設定特殊的“土地祠”,地方官員貪腐被抓,則剝皮示衆,懸挂于祠堂,以儆效尤。

相傳,明初宗室親戚朱亮祖與他的兒子朱暹包庇惡霸,涉嫌A錢,最終竟被活活鞭死于朝堂之上。

明初著名的“空印案”與“郭桓案”被列為洪武四大案中的前二,為治貪官,朝廷伏屍數萬,流血千裡。僅空印案一案中,全國一千多個縣的所有主印官員被殺,案件牽連總人次達到幾千人。

朱元璋殺了十多萬貪官,貪官卻越殺越多,雍正用了兩招,藥到病除

郭桓案牽連更是高達三萬餘人次,據說殺戮人數之多,導緻朝廷上下較為富庶的官員之家全部家破人亡。

一時之間,人心惶惶在職的官員早晨都要與妻子告别,交代土地财産,甚至購置棺材,然後才敢登堂辦事。

最終還是在馬皇後的極力勸阻下,朱元璋才收斂了自己的殺戮行為。

二、 阻不如疏?耗羨歸公與“養廉銀”

盡管制定了整個中國曆史上最為嚴酷的反腐法律,明朝A錢問題還是未見收斂。貪官越殺越多,犯罪行為不見收斂,酷刑甚至帶來了嚴重的人員缺口。

朱元璋殺了十多萬貪官,貪官卻越殺越多,雍正用了兩招,藥到病除

洪武四年,通過科舉錄取的候補官員共三百六十四人,一年後,六人因A錢問題被判處死刑,還有三百五十八人亦因作風問題被處戴死罪,流徒罪。

所謂戴死罪,便是因為人員不足,而讓犯罪的官員戴罪辦案,案件結束後再行發配處死,出現了“堂上戴枷審堂下”的尴尬場面。

也就是說,在朱元璋的嚴刑限制下,貪官不減反增,在洪武四年這一年内,三百六十四名新官,竟然無一清白之身。

新帝登基,A錢盛行,朝廷難治……在朱元璋之後,此等難題在明王朝曆代君王之間循環轉遞,但從未得到真正合理化的解決。

朱元璋殺了十多萬貪官,貪官卻越殺越多,雍正用了兩招,藥到病除

直到清雍正年間,為肅貪腐,實施改革,才真正以相對積極的手段處理了A錢問題。

汲取前人經驗,雍正帝深刻意識到,治官如治水,比起嚴刑恐吓,不如開流疏通,用更加溫和有效,直指根本的政策。

他所采用的肅貪手段,主要包含兩大部分:

其一,是所謂的“耗羨歸公”。

與科技發達的現代不同,古代稅收,依靠的是官府收取糧食,糧食轉為銀錢,銀錢再鑄官銀。由于收取實物,在運輸鑄造過程中就難免會有“損耗”,這些所謂損耗産生的差額,就給了官員們可乘之機。

朱元璋殺了十多萬貪官,貪官卻越殺越多,雍正用了兩招,藥到病除

例如,有的地方官在收取賦稅時,會采用一種叫做“淋尖踢斛”的手段,即通過用力踢擊裝糧食的容器,灑落糧米,将掉下的部分歸為損耗來從中擷取“好處”。

官府在收取銀錢賦稅時,也會多收一些,稱為“火耗”,即紋銀鑄造過程中會有一定虧損,是以要老百姓多交賦稅,為官府的火耗買單。

雍正帝上台之後,第一時間解決的便是火耗問題。雍正帝提出“火耗歸公”,将所謂的附加稅額當做正式收入,專設機構統計,派稅收專員督察,對每個地方每年的火耗進行統計。

然而,在當時,官員出現“火耗”、“淋尖踢斛”等行為,主要是由于朝廷開給的工資太低。

朱元璋殺了十多萬貪官,貪官卻越殺越多,雍正用了兩招,藥到病除

清初承明舊制,官至極品俸銀不過180兩、祿米180斛,七品知縣年俸僅45兩。州縣官員要養官府師爺,還要購置出入車馬,其工資難以承擔日常開銷。

是以,其二便是随之出台的與“火耗歸公”制度綁定的“養廉銀”制度。這些被充入公庫的銀錢在國家統一管理下用于官員表彰,發給那些清廉優秀的文官。

官員待遇提高,A錢途徑也得到了中央政府的管理,清初貪腐,得以遏制。

三、 反貪除根,明清反貪的成敗對比

明初反腐何以使用此等酷刑?若要解答這個問題,需從個人情感與現實需求兩方面原因入手。

朱元璋殺了十多萬貪官,貪官卻越殺越多,雍正用了兩招,藥到病除

其一,是朱元璋政策中的強烈個人感情色彩。

太祖朱元璋出身農戶之家,自幼時起,全家便飽受元王朝貪官污吏的坑害。

《明史·太祖本紀》記載,元至正四年(1344),黃河決堤,河流沿岸數十萬百姓淪為難民,又逢淮河沿岸遭遇嚴重瘟疫和旱災,元王朝的官員腐敗問題,導緻大量難民餓死,朱元璋的家人便在這場災難中不幸罹難。

短短半月之内,所有至親血脈死于饑餓,讓朱元璋自幼年起便極為痛恨官員腐敗行為,兒時經曆帶來的怨憤,在朱元璋登基之後化為了明初嚴刑反貪的情感基石。

朱元璋殺了十多萬貪官,貪官卻越殺越多,雍正用了兩招,藥到病除

而導緻明初嚴刑反貪的根本原因,是當時明王朝初立,百廢待興,民生凋敝的社會現實。

在元朝渲染之下,官場貪腐已成習性,而經過二十餘年的混戰,此時的民間已是餓殍遍野,田地荒蕪。

恢複生産成為當時最重要的任務之一,而控制貪腐,保障民生,無疑是促進農業穩定的一大重要舉措。急迫的現實需求與太祖本人的情感因素,導緻了明初反貪的兩大敗筆:手段急躁,待遇過低。

而出身皇家的雍正帝,在體諒民間疾苦的同時,比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更懂駕馭之術,也更有深刻的眼界,很好地抓住了“官員貪腐無關人性善惡,而是由于收入不足”這一關鍵點。

朱元璋殺了十多萬貪官,貪官卻越殺越多,雍正用了兩招,藥到病除

解決了根源,貪腐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結語

懲治腐敗涉及面廣,不可一蹴而就。

以史鑒今,當今反腐工作,應該建立反腐長效機制,完善人才選拔制度,健全監督,在加大對貪腐的懲治力度同時,重視教育,多方面統一,最終實作反腐目标。#曆史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