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濟危機和通貨膨脹的深度剖析(程式員學經濟)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研究貨币經濟的宏觀運作機理。這可能是了解現代社會發展規律的關鍵,其意義絕不僅限于經濟學領域。

本文是我撰寫的連載文章《市場經濟原理》的一部分,該連載分為兩部分,目前已完成了第一部分“實物經濟”的相關内容,第二部分即為“貨币經濟”。這裡僅介紹了一個大體架構。我将在連載中通過大量的圖、表、文字對這些結論進行詳細的論證說明。

實物經濟作為經濟的本質,有其自身的固有規律,貨币作為交易媒介的加入并不能改變經濟的本質。但貨币的特殊作用卻大大增加了經濟的複雜性,對經濟的面貌有着深刻的影響。具體來說:

1.貨币的加入使成本的預支付成為可能。正因為成本是預支付而不是後支付的,經濟活動中才産生了“利潤”的概念,和對利潤的不懈追求。

2.對利潤的追求,使得企業在競争中必須不斷改善産品品質,提高生産效率。進而大大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是以,企業經營是否可以獲得利潤,是經濟能否增長的關鍵。

3.要使經濟發展,必須使企業保有利潤,在貨币經濟條件下,如果貨币總量是一個定值,則所有企業的總利潤必然小于0,這将導緻經濟無法發展甚至出現倒退。是以,要保持經濟增長,必須不斷增發貨币。

4.增發貨币除了使社會财富在不同人群之間重新配置設定以外,還在宏觀上導緻通貨膨脹出現。通貨膨脹并不等于物價上漲,但通貨膨脹的一部分會引起消費的增長進而推高物價,而消費總量的增長正是企業可以不斷獲得利潤并擴大投資規模的原因。

5.經濟發展本身,導緻了商品和服務總量以及社會總效用的增加,引起物價下跌,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沖通貨膨脹。是以較大幅度的通貨膨脹隻會帶來較小幅度的物價上漲。

6.但凡經濟階段性飛躍的時候,都會帶來經濟大繁榮。這是因為,好貼網生産技術的飛躍使得物價下跌的動力大大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大大降低。社會可以容忍大量的貨币發行,這極大的推高了企業利潤。企業利潤的增長又使得企業的投資和改善生産技術的熱情高漲,進一步推動物價下跌。這種良性循環,導緻了經濟大繁榮的出現。

7.經濟繁榮發展總有一定限度。當技術在一定時期内無法再達到新的突破,而自然資源的利用也達到極限時,社會總效用的增長會逐漸變緩甚至停滞。這将使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币增發減少,使企業利潤下降。經濟開始出現衰退。

8.随着經濟的衰退,社會總投資開始減少,投資對利潤的總體訴求也在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通貨膨脹的壓力。經濟在較低投資和較低利潤和較低的通貨膨脹率下會重新達到平衡,實作軟着陸。經濟進入低潮期。低潮期并不意味着經濟危機,隻是社會發展速度放緩,靜待下一次的階段性飛躍。

9.以上過程要求貨币投放是一個獨立于經濟的外生變量。而且其投放過程應首先作為消費和購買力出現。但在市場經濟中,沒有人有權利直接印制貨币進行消費。即使政府也被認為沒有這樣的權利。市場經濟中的貨币投放是通過銀行系統進行的。

10.銀行系統通過貸款來投放貨币的行為得到了市場和社會的認同。是以市場經濟中貨币的投放最終是靠銀行信貸擴張來實作的。也就是說要增加市場的貨币供給,就要增加銀行的貸款規模。

11.這樣的貨币投放方式産生了一個問題:貸款的主體是企業。雖然通過增加貸款使社會的貨币總量增加,有利于市場總消費的增加。但也同時造成了市場總投資的增加。而社會總利潤是總消費-總投資的內插補點。兩者都增加并不能保證利潤一定增加。

12.實際上銀行信貸系統是通過時間差來實作解決總利潤增長的。也就是說,當期的貨币投放很快演變成當期總貸款,總貸款很快演變成當期總投資,當期總投資又很快演變成當期勞工總收入,使得當期總消費增加。當期總消費增加卻為上期投資帶來企業收入,因為上期投資不受當期貸款量的影響,是以上期投資的利潤是淨增加的。這就實作了貨币投放到企業利潤增加的循環。當然,當期投資也是有利潤訴求的,而這卻可以依靠增大下期貸款量來滿足。這就實作了不斷發行貨币推動經濟增長的循環。

13.但是,銀行系統通過信貸方式來發行貨币,和直接消費投放畢竟有巨大的差別。在正常經濟增長時,兩者的差別不大。但當經濟衰退時,就會出現完全不同的情況。直接消費投放的貨币數量,可以由貨币發行者決定,從多少減少到多少是可控的。而銀行信貸投放的貨币數量,則受發行者的意願和投資者的意願兩方面共同決定。也就是說,銀行願意多發貨币,還要靠企業願意貸款來實作。當經濟出現衰退時,企業貸款的意願大大降低,銀行即使想緩慢降低信貸投放來實作經濟的軟着陸,也會面臨企業不買賬,貸款額大幅下降的局面。

14.銀行信貸方式的貨币投放,需要在同一時間的貸款額度大于還款額度。一旦二者相等,就意味着市場上的貨币供給總量成為定值。根據第三條的結論,企業的總利潤必然小于0,而這将進一步引起企業投資的減小,導緻貸款随之減少。當貸款總是小于還款時,就會出現通貨緊縮,這将使得企業的利潤大幅降低,進而陷入投資貸款也大幅降低的惡性循環之中。這時就會出現經濟危機。

15.投資的大幅降低必然導緻企業總收入的降低。這時雖然物價也大幅下跌,但由于失業增加,不失業的勞工收入也大幅降低。是以人們依然越來越買不起商品,使得經濟危機進一步演變為社會危機。

16.直接消費投放和銀行信貸投放面對經濟衰退時的不同表現,源自對通貨膨脹控制能力的不同。直接消費投放由于是純外生變量,在經濟衰退時,可以控制投放規模,即使忍受一定的通貨膨脹也不至于使企業利潤為負,進而維系經濟在低水準上達到穩定。而銀行信貸投放是外生和内生的複合變量。當經濟衰退時,銀行系統的貨币投放機理,使其隻能在經濟增長時控制貨币增加量,而無法在經濟衰退時控制貨币減少量。一旦惡性循環建立,經濟就會跌入通貨無限收縮的深淵。

17.在出現經濟危機時,隻有敢于負利潤經營,不斷擴大貸款的實體才能“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将傾”。而這個實體就是政府。

18.從理論上講,政府敢于向銀行貸款的原因是因為政府是一個特殊的經營體,其收入來自稅收,隻要整個社會的經濟不斷增長,其未來的稅收增長就有保證。其出手拯救整體經濟,有财政考量的基礎。而單個企業卻無論如何不敢為了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在當下讓自己一家背上巨額債務的。

19.政府向銀行貸款後通過轉移支付、公共投資、政府采購等途徑向市場注入購買力。(公共投資一般是基建項目,建成後免費使用,不會侵占已有的社會消費總額,不會對企業利潤造成負面影響,反而可以通過增加勞工收入來增加社會消費總額,這與企業投資有着本質的不同),使企業的利潤企穩回升。

20.由于銀行信貸方式的貨币投放有當期為上期服務,下期為當期服務的特征。在政府當期貸款不能解決經濟危機時,就需要在下期加大貸款額度,進行财政擴張,使财政赤字不斷擴大。

21.根據第8條的分析,我們知道,隻要能實作軟着陸,經濟自身是可以在低通脹、低利潤、低增長的水準上重新實作穩定的。是以,随着經濟的穩定,政府的信貸水準應逐漸下降。最終恢複财政盈餘。讓市場自發進行低水準維持,靜待下一次的經濟騰飛。

22.然而政府在合法性受政績評估的影響下往往難以理性的有計劃的調低貸款規模來實作經濟軟着陸。因為财政擴張直接意味着經濟增長。财政越擴張經濟增速越高。在經濟名額比理論更有說服力的背景下,政府很難承受主動降低經濟增速的政策風險。

23.政府财政擴張所帶來的社會收入增加,在為企業創造利潤的同時也使得物價快速上漲。由于沒有經濟騰飛所帶來的社會總效用的大幅增長進行對沖,物價指數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變得非常敏感。政府的财政擴張因物價因素被迫受到限制。而靠财政擴張支撐着的經濟增長也就跟着放緩。

25.但無論放緩到什麼程度,隻要經濟是增長的,政府借款規模就必須是擴大的。這引起了政府的高負債率。政府的高負債率一旦引發市場對政府還款的信心危機,将大幅降低政府持續借貸的能力,政府借款如果在短期内出現銳減,極有可能出現政府破産。除非政府隻向銀行系統借款,而銀行系統又完全不顧忌政府還款風險,利用自己的貨币創造能力永遠滿足政府的借款需求。而這實際上使銀行成為了政府的一部分。和政府直接印錢已無多大差別。

26.經濟放緩的另一個後果是出現了滞脹。滞脹的根本原因是生産能力的提升到達了一個瓶頸。沒有總效用持續增加的對沖,靠通貨膨脹來維持企業利潤就始終面臨着物價激增的巨大壓力。而且即使能夠在低水準上達到經濟的穩定,由于沒有足夠的通貨膨脹來提供利潤,投資的增長會非常緩慢,甚至不增長,而工作收入增長也會随之變得非常緩慢,在收入随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人們所能容忍的物價增長水準在這時就變得不能容忍。這是人們不能接受滞脹的根本原因。

總體來講,貨币經濟就是一場經濟遊戲。但沒有這場遊戲就不可能帶來經濟的高速發展。而這場遊戲的核心要義,是通過控制通貨膨脹規模在企業利潤和物價增幅之間獲得平衡。 

轉載自:http://www.haotie001.com/article/3469581.html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paopaofan/archive/2012/04/10/2440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