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作者:科學+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在貧瘠的熱帶雨林中放一面鏡子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它應該隻是吓唬一些路過的動物!

誰會做這麼"無聊"的事情?

你不說嗎

有人真的做到了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Mark Fernley是一位具有冒險精神和冒險精神的野生動物攝影師

他也是一位業餘博物學家。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在秘魯甯靜的熱帶雨林中

Mark Fernley和他的團隊建立了一個由鏡子和相機組成的觀察實驗。

他想用自己的鏡頭

記錄地球上最偏遠的角落

野生動物的奇怪行為

答案是肯定的

他使用的方法非常戲劇化

用鏡子吓唬他們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組裝鏡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綁在樹上的相機

但鏡子無法滿足馬克·芬利做任何事情的願望

于是

他在熱帶雨林中安裝了10面鏡子

最初是一個安靜的動物王國

那一刻充滿了歡樂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讓我們來看看這位攝影師坑了哪些動物

10号鏡子裡的第一個惡作劇對象是一隻美洲獅

起初它吓了一跳

然後開始對着鏡子跳舞

似乎想吓跑鏡子裡的那種人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但在發現恐吓無效之後

美洲獅的态度開始軟化

它試圖用鼻子互相交流

它像流浪狗一樣吠叫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最後

可能是對方願意溝通

美洲獅實際上躺下了

它似乎在鏡子裡享受着同樣的陪伴

也許被遺忘了,那隻是一個路人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如果美洲獅的反應是從恐懼到親密

是以,《黑豹的反應》是一部完美癡迷于照鏡子的經典之作。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在鏡子裡畫一個圓圈

像往常一樣,一隻美洲虎在穿過空地時打了醬油。

卻不小心瞥了一眼左邊的鏡子

結果是坐在地上瞬間感到震驚。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但在發現的鏡子裡

這是一個黑暗的鼻子

毛皮可愛之後的那種

美洲虎果斷地跑了過去

從被吓到跑過去和打瞰自己

中間花了大約一秒鐘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豹子的神經可以說是非常大的

更有趣的是,

豹子發現對面時也非常熱情

直接啟動"愛撫模式"

我看到豹子滾到地上

露出腹部

然後他和鏡子裡的自己玩了一個鼓掌遊戲。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圖檔可以說是很豹子笑

網友看完後吐槽:

又大了一隻貓,心裡突然膨脹着想養一隻豹子。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不是每隻豹子都有那麼多的表演欲望

一隻美洲虎選擇秘密觀察它的美麗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這是一張運動圖,我不騙你,也許他們在玩"木頭人"

另一隻美洲虎突然在鏡子裡看到了同樣的一種

對"黑豹"有點懷疑

它繞着鏡子檢查一下

但10秒後

它最終放棄了思考

然後他默默地離開了。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這麼大的英俊豹子呢?

雖然大型哺乳動物是馬克·芬利攝影的主要主題

但鏡頭前偶爾會有闖入。

讓我們說這隻狐狸(泰拉)

它看到了鏡子,它與長脖子相比對

這就像一部誇張的情景喜劇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嘿?嘿??嘿???

狐狸在鏡子的邊緣來回戳了戳頭

好像要確定他們沒有眼睛

但鏡子裡的狐狸隻出現在那個光滑的平面上

是以在嗅了一會兒之後

狐狸也放棄了思考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這種動物真的不能

有的鳥兒在這面鏡子前開了個求偶玩笑

這隻鳥的名字是蒼白的翅膀小号手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這就像聽到瘋狂的藥丸挑選我的黑人曆史"

一對白翅角鶴可能正在求偶

但它們接近Mark Fernley的Mirror 4。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起重機立刻在鏡子裡發現了看不見的訪客

然後,正是這個操作讓吃瓜的人了解動物世界中的求愛是多麼強烈。

我看到它在沖刺中在鏡子前奔跑

然後他把一套"黑鶴翅膀"塗在鏡子上。

它和空氣差不多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但最終我們都猜到了:

起重機繞着鏡子的後面轉了一圈,空氣突然安靜了下來......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幾秒鐘後

起重機剛剛在鏡子前奔跑

再次加速離開鏡子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鏡子最有趣的地方是一隻小齧齒動物Agouti。

聽聽它的名字,你就會知道這是一個懦夫

但事實上

膽小的動物仍然有一點萌發

因為他們在緊張的時候踢腿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被抓到的豚鼠眼睛裡露出非常惡毒的表情

就像在他們面前被愚弄的生物一樣

刺猬開始隻是悄悄地尋找食物吃

但它不應該是

它隻是把你的鼻子放在鏡子的邊緣

結果是鏡子裡突然有眼神接觸

立即被吓到空中

臀部上所有的頭發都炸了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這不再是腳部的張力程度

也想想看

一個生物突然出現在如此近的距離

這是一個人,哦不,動物必須害怕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雖然動物的反應非常有趣

但實驗不是為了惡作劇而進行的

Fernley早在2017年就開始了這個項目

目的是拍攝野生哺乳動物和鳥類的行為

同時重複一個衆所周知的"鏡像測試"MSR

該測試由美國生物心理學家戈登蓋洛普于1970年開發。

用于測試動物是否有自我意識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戈登·蓋洛普是奧爾巴尼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測試說起來也很有意思

首先将動物置于麻醉狀态

然後在他們看不見的身體區域做一個标記(可能是油漆或貼紙)

等到動物醒來,在它們面前放一面鏡子

如果動物開始擺弄鏡子并研究标記

這意味着動物不會像任何其他類型那樣認為鏡子中的反射圖像。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恒河猴正在接受鏡面測試。來源:張良堂

截至2016年

很少有動物通過鏡子測試

這些包括人類,大猩猩,亞洲象,海豚,逆戟鲸和喜鵲

可以看出,這些物種之間的差距非常大。

作為高等哺乳動物

人類和猩猩能夠通過測試也就不足為奇了。

海豚也被認為是非常聰明的海洋生物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通過單向玻璃觀看海豚在鏡子前玩耍

但奇怪的是,喜鵲可以作為鳥通過測試

特别是如果猴子和狗,它們顯然比喜鵲聰明,沒有通過測試

更具颠覆性的發現出現在八月份發表的一項研究中。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

手指大小的唇裂魚也通過了鏡面測試

唇裂魚是海洋中的清潔劑

專門吃其他大型魚類的寄生蟲和死皮

并具有一定的社交性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唇裂魚與手指的比較 來源:維基

研究人員正試圖找出答案

将十條野生唇裂魚放入帶鏡子的水箱中

起初,唇裂魚似乎試圖攻擊鏡子裡的魚

但過了一會兒

他們開始在鏡子裡做一些有趣的動作

例如,突然沖向鏡子,然後在撞到之前急刹車

或者在鏡子前倒置遊泳

此行為很少見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其中一位研究人員,亞曆克斯·喬丹 來源:西蒙·金金斯

然後,研究人員将少量棕色膠水注入八條魚的咽部作為标記。

令他們大吃一驚

其中七條魚在鏡子裡看着它們的标記

并嘗試用水箱底部的沙子刮掉标記

在此操作完成後

有些魚還會去鏡子前檢查之前标記的位置

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承認唇裂魚通過了測試

Mirror Testing的開發者Gordon Gallup認為唇裂魚上的标記物類似于寄生蟲。

隻是唇裂魚在提醒鏡子,魚有異物

他認為隻有人類,黑猩猩和猩猩才能真正通過鏡子測試。

其他動物實驗的證據不足。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亞洲象最初未能通過測試,直到發現更大的鏡子

目前,MSR測試結果并不完全準确

因為一個明顯的問題是鏡子測試嚴重依賴于視覺

如果有些動物也使用嗅覺和聽覺來觀察

是以即使他們有自我意識

也不可能通過鏡像測試。

而一些動物的習性也可能影響鏡面測試的結果

在對大猩猩的認知中

長時間的眼神接觸具有攻擊性

是以,他們避免在鏡子中與自己進行眼神接觸

這可能會導緻測試失敗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此外,大多數科學家還認為,社會性與動物在鏡子中對自己的認識有很大關系。

哲學家喬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認為:

我們的自我意識是由我們與他人的互動塑造的

這在早期的MSR測試中也得到了證明:

在圈養和隔離中長大的黑猩猩未能通過鏡像測試,而生活在野生社群的黑猩猩則通過了測試。

簡而言之,鏡面測試可能不适用于所有動物

一些科學家認為,下一個問題應該是如何改進我們研究動物自我意識的方式。

當然,這并不意味着鏡像測試不起作用。

畢竟,我們可以根據動物在鏡子前的行為來研究動物的行為和心理認知。

特别是它很有趣

覺得鏡子裡的自己很好看?其實動物也是這麼想的……

人類在18個月大的時候在鏡子裡認出自己

本文摘自《瘋狂藥丸科學》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您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

産品來源:浙江省科協"科+"微平台

新媒體編輯/吳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