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甯高甯:五個環節讓你看懂中國企業

7月3日,中化集團董事長甯高甯應邀出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緻敬改革開放40周年活動”的“國企改革四十年”主題論壇,并圍繞國有企業的曆史、經營、改革等内容發表主旨演講。

在主題演講中,甯高甯闡釋了國有企業在過去幾十年中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并首次提出認識企業的模型:一是企業的屬性和作用,二是動力體系,三是評價系統,四是資源配置,五是人的選擇。

以下為甯高甯的部分演講内容。

國企自身并不是一個摧毀價值的組織,它會創造價值,也會提供環境。從政治角度來說,國企和國家、民族的曆史是關聯在一起的,是制度穩定的一個因素。今天說國企改革,目前來看可以用多種形式來做,但是國企本身的存在價值和它的作用,我覺得首先應該要得到承認。

但反過來說,國企什麼問題都沒有嗎?問題确實有。這些問題怎麼去改革?實際上我們過去探索了很多。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經曆了很多階段。從最早的可以發獎金、多勞多得,把國企推進了一步;企業自主權,又推進了一步;廠長負責制,再推進了一步;再往前走,開始做資本市場、上市了、現代企業制度、股權激勵……有效率層面的、成本層面的,有屬于治理結構層面的、有資本市場層面的……進行過很多改革。

現在,我們開始說混合所有制。過去僅僅改效率、改治理結構、改短期的激勵,現在要改到所有制上,改變國有企業的實作形式。這并不是說國有企業就沒有了,混合所有制是國有企業實作的一個主要形式,它變成了有不同所有制的,有國有企業、有民營企業、有私人、有員工的這樣一種混合所有制的動力系統,這個動力會比較長久。

企業的動力系統,最早是錢的問題,好好幹,發錢給你。再往下深入,就有組織動力系統,有組織的榮耀感、職業感、進步感。先有錢,再有榮譽,還有精神。20年前的一本書《基業長青》說,一個好企業一定是有一個類似于宗教系統的企業文化和信仰,用這樣一個組織架構、所有制形式,把這個動力系統維持得更久,不斷去激勵、産生出新動力,這就是國企要做的這一步。

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個模型,它比較适合我們對中國企業的認識,包括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我們在做企業管理系統改革的時候,會有五個邏輯關系在裡面。

  1. 企業的屬性和作用

社會上把企業家變成了一種财富、娛樂、奢侈生活的象征,他的事業重要性、他對社會的推動作用反倒不去論述,基本上最後都變成了負面評價。企業,首先是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組織形态,它有組織屬性,有社會作用,而不是去關注誰捐錢了,誰捐得少了,關注誰有錢,誰是首富。

  1. 動力體系

中國人習慣把做企業說成做買賣,這個思維比較短線,也影響到動力系統,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中國人為什麼不愛做科研。中化現在提出了科學至上,我們希望把中化變成一個由科技驅動的公司,科技創新在公司裡起到重大戰略的決策和推動的作用,盡管這可能需要十年,甚至十年都不一定能做到。

國企目前對企業的屬性認識還不深,對企業屬性的不同認識,會導緻動力體系不斷變化,财富、精神、名譽、職業性、科技等因素都會驅動企業走向不同的方向,這就造成了動力系統的不斷變化。

  1. 評價系統

評價系統在不斷地改變,而所有企業的改革基本上都要建立在這個評價體系之上。科學的評價太難了,數該怎麼算,該如何對數作出解釋?在企業裡,每年到最後做評價的時候肯定得吵架,大家吵得面紅耳赤。應收款的撥備、折舊的提取到底怎麼做?稅到底怎麼交?這裡沒有百分之百的标準,這時候評價系統就來了。如果對企業屬性了解不對,就會帶來評價系統問題。

對戰略的評價、對創新的評價、對品牌的評價、對技術積累的評價,因為企業屬性的不一樣,做出評價标準是很難的。如果簡單看一個數,一年賺一二百億,大家會說那還不錯啊,但是裡面包含的東西,沒有人去看清。

評價往哪裡走,人就往哪裡走。評價系統不一樣,帶來了經營的不一樣,投資的不一樣。今天如果我們說要去做一個研發,研究五年,要請500人,每年會虧10個億,這個資源配置在目前幾乎是不可能的,沒有人可憐你,因為你沒有價值創造。而隻有完善的評價系統、清晰的評價标準,才能實作對企業經營管理群組織人事的科學評價,進而推動資源的有效配置。

  1. 資源配置

資源配置包含很多因素,其中人力資源的差别最大。人,幾乎是整個産業裡能動性、伸展性最大的一個元素,也是成本最低的一個元素。同樣的機器,不同的人來用,結果就不一樣,帶來了資源配置的不同效果,那麼評價、激勵、培養等問題也就随之而來。其中,選擇怎樣的管理者,是企業中最有力和立竿見影的信号。

現在我們對什麼樣的人适合做CEO、什麼條件可以做CEO的認識還有很大差距。因為在同樣的環境下,同樣的國企或同樣的民企,為什麼會差别很大;同樣的環境,同樣的資産,同樣的時間,同樣的企業性質,為什麼會差别很大?恰恰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很好地去總結推廣。這又回到了開頭說的,因為人們對企業的屬性并不在意,對企業的重要性并不在意,對企業的創造性并不在意,特别是對企業應該完成的任務,發揮的作用,企業應該是做什麼,并不很在意。能穩定就不錯了,至于企業搞得好不好,可能隻是做了30頁的報告,可能報告裡面的數字還有假的,這讓整個評價系統也模糊了。

  1. 人的選擇

我覺得我們要真正對人作出評價,要承認人是不一樣的,承認人的工作是不一樣的,承認有的人是适合做企業家,有的人适合做管理者,有的人更适合做具體事,這個必須要承認,這是對社會的負責。但是有的時候我們不願意承認,我們覺得誰都能幹。

如果在北京的大街上你随便問一個人,說協和醫院缺一個開刀的醫生,你敢不敢幹?這個人肯定說這個不行,不敢幹。那我們缺一個企業家呢?他可能覺得這個也許可以試一試。

是以對于人的選擇,根本上也要回歸到對企業屬性和目标的認知。這裡是一個綜合作用,五個環節環環相扣,會不斷地循環。

當然,循環也是會進步的,我們不能太着急,大家要有信心。隻要穩定發展,中國總會發展到更好的階段。現在中國人不會做晶片,但總有一天會做的,别打擾就行。有人說要成立國家基金做晶片?放手給市場就可以了,一定會做出來的,一定會發展到成熟的階段。中國企業一定會成功,國有企業改革也一定會成功,我們正在逐漸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