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cpu技術

看參數識CPU

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的縮寫,CPU一般由邏輯運算單元、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組成。在邏輯運算和控制單元中包括一些寄存器,這些寄存器用于CPU在處理資料過程中資料的暫時儲存。大家需要重點了解的CPU主要名額/參數有: 

1.主頻

主頻,也就是CPU的時鐘頻率,簡單地說也就是CPU的工作頻率,例如我們常說的P4(奔四)1.8GHz,這個1.8GHz(1800MHz)就是CPU的主頻。一般說來,一個時鐘周期完成的指令數是固定的,是以主頻越高,CPU的速度也就越快。主頻=外頻X倍頻。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AMD的Athlon XP系列處理器其主頻為PR(Performance Rating)值标稱,例如Athlon XP 1700+和1800+。舉例來說,實際運作頻率為1.53GHz的Athlon XP标稱為1800+,而且在系統開機的自檢畫面、Windows系統的系統屬性以及WCPUID等檢測軟體中也都是這樣顯示的。

2.外頻

外頻即CPU的外部時鐘頻率,主機闆及CPU标準外頻主要有66MHz、100MHz、133MHz幾種。此外主機闆可調的外頻越多、越高越好,特别是對于超頻者比較有用。

3.倍頻

倍頻則是指CPU外頻與主頻相差的倍數。例如Athlon XP 2000+的CPU,其外頻為133MHz,是以其倍頻為12.5倍。 

4.接口

接口指CPU和主機闆連接配接的接口。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卡式接口,稱為SLOT,卡式接口的CPU像我們經常用的各種擴充卡,例如顯示卡、聲霸卡等一樣是豎立插到主機闆上的,當然主機闆上必須有對應SLOT插槽,這種接口的CPU目前已被淘汰。另一類是主流的針腳式接口,稱為Socket,Socket接口的CPU有數百個針腳,因為針腳數目不同而稱為Socket370、Socket478、Socket462、Socket423等。

5.緩存

緩存就是指可以進行高速資料交換的存儲器,它先于記憶體與CPU交換資料,是以速度極快,是以又被稱為高速緩存。與處理器相關的緩存一般分為兩種——L1緩存,也稱内部緩存;和L2緩存,也稱外部緩存。例如Pentium4“Willamette”核心産品采用了423的針腳架構,具備400MHz的前端總線,擁有256KB全速二級緩存,8KB一級追蹤緩存,SSE2指令集。 

内部緩存(L1 Cache)

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級高速緩存。在CPU裡面内置了高速緩存可以提高CPU的運作效率,内置的L1高速緩存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L1緩存越大,CPU工作時與存取速度較慢的L2緩存和記憶體間交換資料的次數越少,相對電腦的運算速度可以提高。不過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态RAM組成,結構較複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L1緩存的容量機關一般為KB。 

外部緩存(L2 Cache) 

CPU外部的高速緩存,外部緩存成本昂貴,是以Pentium 4 Willamette核心為外部緩存256K,但同樣核心的賽揚4代隻有128K。 

6.多媒體指令集

為了提高計算機在多媒體、3D圖形方面的應用能力,許多處理器指令集應運而生,其中最著名的三種便是Intel的MMX、SSE/SSE2和AMD的3D NOW!指令集。理論上這些指令對目前流行的圖像處理、浮點運算、3D運算、視訊處理、音頻處理等諸多多媒體應用起到全面強化的作用。 

7.制造技術

早期的處理器都是使用0.5微米工藝制造出來的,随着CPU頻率的增加,原有的工藝已無法滿足産品的要求,這樣便出現了0.35微米以及0.25微米工藝。制作工藝越精細意味着機關體積内內建的電子元件越多,而現在,采用0.18微米和0.13微米制造的處理器産品是市場上的主流,例如Northwood核心P4采用了0.13微米生産工藝。而在2003年,Intel和AMD的CPU的制造技術會達到0.09毫米。

8.電壓(Vcore)

CPU的工作電壓指的也就是CPU正常工作所需的電壓,與制作工藝及內建的半導體數相關。正常工作的電壓越低,功耗越低,發熱減少。CPU的發展方向,也是在保證性能的基礎上,不斷降低正常工作所需要的電壓。例如老核心Athlon XP的工作電壓為1.75v,而新核心的Athlon XP其電壓為1.65v。 

9.封裝形式

所謂CPU封裝是CPU生産過程中的最後一道工序,封裝是采用特定的材料将CPU晶片或CPU子產品固化在其中以防損壞的保護措施,一般必須在封裝後CPU才能傳遞使用者使用。CPU的封裝方式取決于CPU安裝形式和器件內建設計,從大的分類來看通常采用Socket插座進行安裝的CPU使用PGA(栅格陣列)方式封裝,而采用Slot x槽安裝的CPU則全部采用SEC(單邊接插盒)的形式封裝。現在還有PLGA(Plastic Land Grid Array)、OLGA(Organic Land Grid Array)等封裝技術。由于市場競争日益激烈,目前CPU封裝技術的發展方向以節約成本為主.

                                  CPU外頻知識

一個CPU預設的外頻隻有一個,主機闆必須能支援這個外頻。是以在選購主機闆和CPU時必須注意這點,如果兩者不比對,系統就無法工作。此外,現在CPU的倍頻很多已經被鎖定,是以超頻時經常需要超外頻。外頻改變後系統很多其他頻率也會改變,除了CPU主頻外,前端總線頻率、PCI等各種接口頻率,包括硬碟接口的頻率都會改變,都可能造成系統無法正常運作。當然有些主機闆可以提供鎖定各種接口頻率的功能,對成功超頻有很大幫助。超頻有風險,甚至會損壞計算機硬體。 

說到處理器外頻,就要提到與之密切相關的兩個概念:倍頻與主頻,主頻就是CPU的時鐘頻率;倍頻即主頻與外頻之比的倍數。主頻、外頻、倍頻,其關系式:主頻=外頻×倍頻。 

外頻是CPU乃至整個計算機系統的基準頻率,機關是MHz(兆赫茲)。在早期的電腦中,記憶體與主機闆之間的同步運作的速度等于外頻,在這種方式下,可以了解為CPU外頻直接與記憶體相連通,實作兩者間的同步運作狀态。對于目前的計算機系統來說,兩者完全可以不相同,但是外頻的意義仍然存在,計算機系統中大多數的頻率都是在外頻的基礎上,乘以一定的倍數來實作,這個倍數可以是大于1的,也可以是小于1的。 

在486之前,CPU的主頻還處于一個較低的階段,CPU的主頻一般都等于外頻。而在486出現以後,由于CPU工作頻率不斷提高,而PC機的一些其他裝置(如插卡、硬碟等)卻受到工藝的限制,不能承受更高的頻率,是以限制了CPU頻率的進一步提高。是以出現了倍頻技術,該技術能夠使CPU内部工作頻率變為外部頻率的倍數,進而通過提升倍頻而達到提升主頻的目的。倍頻技術就是使外部裝置可以工作在一個較低外頻上,而CPU主頻是外頻的倍數。

在Pentium時代,CPU的外頻一般是60/66MHz,從Pentium Ⅱ 350開始,CPU外頻提高到100MHz,目前CPU外頻已經達到了200MHz。由于正常情況下外頻和記憶體總線頻率相同,是以當CPU外頻提高後,與記憶體之間的交換速度也相應得到了提高,對提高電腦整體運作速度影響較大。 

外頻與前端總線(FSB)頻率很容易被混為一談。前端總線的速度指的是CPU和北橋晶片間總線的速度,更實質性的表示了CPU和外界資料傳輸的速度。而外頻的概念是建立在數字脈沖信号震蕩速度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沖信号在每秒鐘震蕩一萬萬次,它更多的影響了PCI及其他總線的頻率。之是以前端總線與外頻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主要是在Pentium 4出現之前和剛出現Pentium 4時),前端總線頻率與外頻是相同的,是以往往直接稱前端總線為外頻,最終造成這樣的誤會。随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前端總線頻率需要高于外頻,是以采用了QDR(Quad Date Rate)技術,或者其他類似的技術實作這個目的。這些技術的原理類似于AGP的2X或者4X,它們使得前端總線的頻率成為外頻的2倍、4倍甚至更高,從此之後前端總線和外頻的差別才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

                             Cpu型号

早期的CPU系列型号并沒有明顯的高低端之分,例如Intel的面向主流桌面市場的Pentium和Pentium MMX以及面向高端伺服器生産的Pentium Pro;AMD的面向主流桌面市場的K5、K6、K6-2和K6-III以及面向移動市場的K6-2+和K6-III+等等。

随着CPU技術和IT市場的發展,Intel和AMD兩大CPU生産廠商出于細分市場的目的,都不約而同的将自己旗下的CPU産品細分為高低端,進而以性能高低來細分市場。而高低端CPU系列型号之間的差別無非就是二級緩存容量(一般都隻具有高端産品的四分之一)、外頻、前端總線頻率、支援的指令集以及支援的特殊技術等幾個重要方面,基本上可以認為低端CPU産品就是高端CPU産品的縮水版。例如Intel方面的Celeron系列除了最初的産品沒有二級緩存之外,就始終隻具有128KB的二級緩存和66MHz以及100MHz的外頻,比同時代的Pentium II/III/4系列都要差得多,而AMD方面的Duron也始終隻具有64KB的二級緩存,外頻也始終要比同時代的Athlon和Athlon XP要低一個數量級。

CPU系列劃分為高低端之後,兩大CPU廠商分别都推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産品。在桌面平台方面,有Intel面向主流桌面市場的Pentium II、Pentium III和Pentium 4以及面向低端桌面市場的Celeron系列(包括俗稱的I/II/III/IV代);而AMD方面則有面向主流桌面市場Athlon、Athlon XP以及面向低端桌面市場的Duron和Sempron等等。在移動平台方面,Intel則有面向高端移動市場的Mobile Pentium II、Mobile Pentium III、Mobile Pentium 4-M、Mobile Pentium 4和Pentium M以及面向低端移動市場的Mobile Celeron和Celeron M;AMD方面也有面向高端移動市場的Mobile Athlon 4、Mobile Athlon XP-M和Mobile Athlon 64以及面向低端移動市場的Mobile Duron和Mobile Sempron等等。 

目前,CPU的系列型号更是被進一步細分為高中低三種類型。就以桌上型電腦CPU而言,Intel方面,高端的是雙核心的Pentium EE以及單核心的Pentium 4 EE,中端的是雙核心的Pentium D和單核心的Pentium 4,低端的則是Celeron D以及已經被淘汰掉的Celeron(即俗稱的Celeron IV);而AMD方面,高端的是Athlon 64 FX(包括單核心和雙核心),中端的則是雙核心的Athlon 64 X2和單核心的Athlon 64,低端就是Sempron。以筆記本CPU而言,Intel方面高端的是Core Duo,中端的是Core Solo和即将被淘汰的Pentium M,低端的則是Celeron M;而AMD方面,高端的則是Turion 64,中端的是Mobile Athlon 64,低端的則是Mobile Sempron。

CPU廠商會根據CPU産品的市場定位來給屬于同一系列的CPU産品确定一個系列型号以便于分類和管理,一般而言系列型号可以說是用于區分CPU性能的重要辨別。

                                    Cpu接口

什麼是CPU接口類型,在弄清楚這個知識前先了解一下CPU的接口,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PU接口:Socket 479

 Socket 479的用途比較專業,是2003年3月釋出的Intel移動平台處理器的專用接口,具有479根CPU針腳,采用此接口的有Celeron M系列(不包括Yonah核心)和Pentium M系列,而此兩大系列CPU已經面臨被淘汰的命運。Yonah核心的Core Duo、Core Solo和Celeron M已經改用了不相容于舊版Socket 478的新版Socket 478接口。 

CPU接口:Socket 478

  最初的Socket 478接口是早期Pentium 4系列處理器所采用的接口類型,針腳數為478針。Socket 478的Pentium 4處理器面積很小,其針腳排列極為緊密。英特爾公司的Pentium 4系列和P4 賽揚系列都采用此接口,目前這種CPU已經逐漸退出市場。

 但是,Intel于2006年初推出了一種全新的Socket 478接口,這種接口是目前Intel公司采用Core架構的處理器Core Duo和Core Solo的專用接口,與早期桌面版Pentium 4系列的Socket 478接口相比,雖然針腳數同為478根,但是其針腳定義以及電壓等重要參數完全不相同,是以二者之間并不能互相相容。随着Intel公司的處理器全面向Core架構轉移,今後采用新Socket 478接口的處理器将會越來越多,例如即将推出的Core架構的Celeron M也會采用此接口。

CPU接口:Socket AM2

 Socket AM2是2006年5月底釋出的支援DDR2記憶體的AMD64位桌面CPU的接口标準,具有940根CPU針腳,支援雙通道DDR2記憶體。雖然同樣都具有940根CPU針腳,但Socket AM2與原有的Socket 940在針腳定義以及針腳排列方面都不相同,并不能互相相容。目前采用Socket AM2接口的有低端的Sempron、中端的Athlon 64、高端的Athlon 64 X2以及頂級的Athlon 64 FX等全系列AMD桌面CPU,支援200MHz外頻和1000MHz的HyperTransport總線頻率,支援雙通道DDR2記憶體,其中Athlon 64 X2以及Athlon 64 FX最高支援DDR2 800,Sempron和Athlon 64最高支援DDR2 667。。按照AMD的規劃,Socket AM2接口将逐漸取代原有的Socket 754接口和Socket 939接口,進而實作桌面平台CPU接口的統一。 

CPU接口:Socket S1

 Socket S1是2006年5月底釋出的支援DDR2記憶體的AMD64位移動CPU的接口标準,具有638根CPU針腳,支援雙通道DDR2記憶體,這是與隻支援單通道DDR記憶體的移動平台原有的Socket 754接口的最大差別。目前采用Socket S1接口的有低端的Mobile Sempron和高端的Turion 64 X2。按照AMD的規劃,Socket S1接口将逐漸取代原有的Socket 754接口進而成為AMD移動平台的标準CPU接口。

CPU接口:Socket F

 Socket F是AMD于2006年第三季度釋出的支援DDR2記憶體的AMD伺服器/工作站CPU的接口标準,首先采用此接口的是Santa Rosa核心的LGA封裝的Opteron。與以前的Socket 940接口CPU明顯不同,Socket F與Intel的Socket 775和Socket 771倒是基本類似。Socket F接口CPU的底部沒有傳統的針腳,而代之以1207個觸點,即并非針腳式而是觸點式,通過與對應的Socket F插槽内的1207根觸針接觸來傳輸信号。Socket F接口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處理器的信号強度、提升處理器頻率,同時也可以提高處理器生産的良品率、降低生産成本。Socket F接口的Opteron也是AMD首次采用LGA封裝,支援ECC DDR2記憶體。按照AMD的規劃,Socket F接口将逐漸取代Socket 940接口。

CPU接口:Socket 771

 Socket 771是Intel2005年底釋出的雙路伺服器/工作站CPU的接口标準,目前采用此接口的有采用LGA封裝的Dempsey核心的Xeon 5000系列和Woodcrest核心的Xeon 5100系列。與以前的Socket 603和Socket 604明顯不同,Socket 771與桌面平台的Socket 775倒還基本類似,Socket 771接口CPU的底部沒有傳統的針腳,而代之以771個觸點,即并非針腳式而是觸點式,通過與對應的Socket 771插槽内的771根觸針接觸來傳輸信号。Socket 771接口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處理器的信号強度、提升處理器頻率,同時也可以提高處理器生産的良品率、降低生産成本。Socket 771接口的CPU全部都采用LGA封裝。按照Intel的規劃,除了Xeon MP仍然采用Socket 604接口之外,Socket 771接口将取代雙路Xeon(即Xeon DP)目前所采用的Socket 603接口和Socket 604接口。

CPU接口:Socket 939

  Socket 939是AMD公司2004年6月才推出的64位桌面平台接口标準,具有939根CPU針腳,支援雙通道DDR記憶體。目前采用此接口的有面向入門級伺服器/工作站市場的Opteron 1XX系列以及面向桌面市場的Athlon 64以及Athlon 64 FX和Athlon 64 X2,除此之外部分專供OEM廠商的Sempron也采用了Socket 939接口。Socket 939處理器和與過去的Socket 940插槽是不能混插的,但是Socket 939仍然使用了相同的CPU風扇系統模式。随着AMD從2006年開始全面轉向支援DDR2記憶體,Socket 939被Socket AM2所取代,在2007年初完成自己的曆史使命進而被淘汰,從推出到被淘汰其壽命還不到3年。 

CPU接口:Socket 940

  Socket 940是最早釋出的AMD64位CPU的接口标準,具有940根CPU針腳,支援雙通道ECC DDR記憶體。目前采用此接口的有伺服器/工作站所使用的Opteron以及最初的Athlon 64 FX。随着新出的Athlon 64 FX以及部分Opteron 1XX系列改用Socket 939接口,是以Socket 940已經成為了Opteron 2XX全系列和Opteron 8XX全系列以及部分Opteron 1XX系列的專用接口。随着AMD從2006年開始全面轉向支援DDR2記憶體,Socket 940也會逐漸被Socket F所取代,完成自己的曆史使命進而被淘汰。 

CPU接口:Socket 603

  Socket 603的用途比較專業,應用于Intel方面高端的伺服器/工作站平台,采用此接口的CPU是Xeon MP和早期的Xeon,具有603根CPU針腳。Socket 603接口的CPU可以相容于Socket 604插槽。

單核和雙核技術

真假雙黃蛋? 有人說Intel的雙核是由一個核心隔開的,是假雙核,而AMD的是真雙核,那麼究竟誰真誰假呢?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Intel目前的桌面平台雙核處理器代号為Smithfield,基本上可以簡地單看作是把兩個Pentium 4所采用的Prescott核心整合在同一個處理器内部,兩個核心共享前端總線,每個核心都擁有獨立的1MB二級緩存,這顯然與Pentium 4 6××系列處理器的2MB緩存不同。由于處理器中的兩個核心都擁有獨立的緩存,是以必須保證每個實體核心的緩存資訊一緻,否則就會出現運算錯誤。針對這個問題,

Intel将這個協調工作交給了北橋晶片(MCH或GMCH)。兩個核心需要同步更新處理器内緩存的資料時,要通過前端總線再通過北橋作更新(如下圖所示)。雖然緩存的資料量并不巨大,但由于需要通過北橋作出處理,無疑會帶來一定的延遲,核心之間的通信就會變得緩慢,這将大大影響處理器性能的發揮。是以Intel的雙核産品在工作效率上較AMD的産品低,隻有通過提升頻率來彌補這個缺點,這就是雙核的Pentium D處理器頻率比較高的原因。 與Pentium D不同的是,Athlon 64 X2的兩個核心并不需要通過外部FSB通信這一途徑。

Athlon 64 X2内部整合了一個System Request Queue(SRQ)仲裁裝備,每一個核心将其請求放在SRQ中,當獲得資源後,請求将會被送往相應的執行核心,所有的過程都在CPU核心範圍之内完成。AMD雙核強調的是真正将兩個核心整合在一個矽晶核心上,可以真正發揮雙核效率。是以Athlon 64 X2的架構要優于Pentium D架構,尤其是在高負載的多線程/多任務環境下,AMD的處理器将會表現出比Intel處理器表現出更好的性能。

AMD的雙核Athlon64 X2處理器從4200+開始,目前最高為Athlon64 4800+,與AMD目前的處理器PR值标稱方式相同,具體情況請見表2。 小結:從Intel和AMD雙核處理器的構造來看,其實兩者都可以說是真的雙核心處理器,隻是架構不同而已。 雙核:荊棘滿路但前途光明 顯然雙核甚至多核心處理器必将成為處理器發展史上的又一裡程碑。但其仍然面臨幾個問題急需解決。功耗:Intel雙核處理器之痛 雙核處理器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處理器能耗的極限。性能增強了,能量消耗也随着不斷增加,根據權威評測,代号Smithfield的CPU功耗高達130瓦,比Prescott核心的處理器還高出13%。随着GPU、CPU的不斷發展,能耗問題已經不可避免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了。

雙核甚至多核心處理器的能耗問題也将是考驗AMD與Intel的重要問題之一,我們期待着65nm的工藝可以帶來更低的功耗。帶寬:AMD雙核處理器之癢 AMD方面,為了和目前的Socket 940和Socket 939主機闆相容,是以AMD不能增加其雙核的針腳數目。這樣做的缺點就在于其記憶體總線依然停留在128bit的寬度上,僅僅能支援DDR400的記憶體。是以雖然擁有了兩個核心,AMD全新的處理器還是得和單核處理器一樣僅能得到最高6.4GB/s的記憶體帶寬。

AMD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在轉向支援DDR2之後推出全新的Socket M2規格。期待:新一代的雙核處理器 再從Pentium D本身來看,Pentium D處理器隻不過是将兩個Pentium 4核心黏在一起的産物,這兩個核心幾乎不能被單獨地控制,因為他們仍然共享同樣的電壓,運作在相同的狀态之下。它們之間的通信必須要經過外部的FSB才可以,這讓它們之間的通信變得緩慢,即便是采用了65nm工藝之後,Pentium D(Presler)仍會面臨同樣的限制。 可喜的是,Intel在這以後将會推出代号為“Presler”的下一代台式雙核處理器。該産品不但使用了更先進的65nm生産技術,使得處理器的核心尺寸低于140平方毫米,并且該産品采用了完整的兩個核心,成為了真正的雙核處理器。新的處理器采用了全新的設計架構,更加注重功能上的創新,加入了三項全新技術——Vanderpool虛拟化技術、LaGrande安全技術和iAMT(Intel Active Management Technology)技術。這些全新的技術将帶來安全性、性能等方面的提升,并且将在未來幾年成為主流的技術。

什麼是64位技術

什麼是64位技術?在購買CPU的時候或者在組裝電腦的時候經常聽到這個名詞.那麼下面就介紹一下. 

64bit計算主要有兩大優點:可以進行更大範圍的整數運算;可以支援更大的記憶體。不能因為數字上的變化,而簡單的認為64bit處理器的性能是32bit處理器性能的兩倍。實際上在32bit應用下,32bit處理器的性能甚至會更強,即使是64bit處理器,目前情況下也是在32bit應用下性能更強。是以要認清64bit處理器的優勢,但不可迷信64bit。 

目前主流CPU使用的64位技術主要有AMD公司的AMD64位技術、Intel公司的EM64T技術、和Intel公司的IA-64技術。其中IA-64是Intel獨立開發,不相容現在的傳統的32位計算機,僅用于Itanium(安騰)以及後續産品Itanium 2。 

64位技術:這裡的64位技術是相對于32位而言的,這個位數指的是CPU GPRs(General-Purpose Registers,通用寄存器)的資料寬度為64位,64位指令集就是運作64位資料的指令,也就是說處理器一次可以運作64bit資料。64bit處理器并非現在才有的,在高端的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精簡指令集計算機)很早就有64bit處理器了,比如SUN公司的UltraSparc Ⅲ、IBM公司的POWER5、HP公司的Alpha等。 

要實作真正意義上的64位計算,光有64位的處理器是不行的,還必須得有64位的作業系統以及64位的應用軟體才行,三者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種要素都是無法實作64位計算的。目前,在64位處理器方面,Intel和AMD兩大處理器廠商都釋出了多個系列多種規格的64位處理器;而在作業系統和應用軟體方面,目前的情況不容樂觀。因為真正适合于個人使用的64位作業系統現在就隻有Windows XP X64,而Windows XP X64本身也隻是一個過渡性質的64位作業系統,在Windows Vista釋出以後就将被淘汰,而且Windows XP X64本身也不太完善,易用性不高,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各種硬體裝置的驅動程式很不完善,而且現在64位的應用軟體還基本上沒有,确實硬體廠商和軟體廠商也不願意去為一個過渡性質的作業系統編寫驅動程式和應用軟體。是以要想實作真正的64位計算,恐怕還得等到Windows Vista普及一段時間之後才行。 

這裡僅對主流的Intel的EM64T技術和AMD64位技術做一下簡單介紹 

EM64T技術

Intel官方是給EM64T這樣定義的:EM64T全稱Extended Memory 64 Technology,即擴充64bit記憶體技術。EM64T是Intel IA-32架構的擴充,即IA-32e(Intel Architectur-32 extension)。IA-32處理器通過附加EM64T技術,便可在相容IA-32軟體的情況下,允許軟體利用更多的記憶體位址空間,并且允許軟體進行32 bit線性位址寫入。EM64T特别強調的是對32 bit和64 bit的相容性。Intel為新核心增加了8個64 bit GPRs(R8-R15),并且把原有GRPs全部擴充為64 bit,這樣可以提高整數運算能力。增加8個128bit SSE寄存器(XMM8-XMM15),是為了增強多媒體性能,包括對SSE、SSE2和SSE3的支援。

Intel為支援EM64T技術的處理器設計了兩大模式:傳統IA-32模式(legacy IA-32 mode)和IA-32e擴充模式(IA-32e mode)。在支援EM64T技術的處理器内有一個稱之為擴充功能激活寄存器(extended feature enable register,IA32_EFER)的部件,其中的Bit10控制着EM64T是否激活。Bit10被稱作IA-32e模式有效(IA-32e mode active)或長模式有效(long mode active,LMA)。當LMA=0時,處理器便作為一顆标準的32 bit(IA32)處理器運作在傳統IA-32模式;當LMA=1時,EM64T便被激活,處理器會運作在IA-32e擴充模式下。

目前AMD方面支援64位技術的CPU有Athlon 64系列、Athlon FX系列和Opteron系列。Intel方面支援64位技術的CPU有使用Nocona核心的Xeon系列、使用Prescott 2M核心的Pentium 4 6系列和使用Prescott 2M核心的P4 EE系列。

AMD64位技術X86-64:

AMD64的位技術是在原始32位X86指令集的基礎上加入了X86-64擴充64位X86指令集,使這款晶片在硬體上相容原來的32位X86軟體,并同時支援X86-64的擴充64位計算,使得這款晶片成為真正的64位X86晶片。這是一個真正的64位的标準,X86-64具有64位的尋址能力。

X86-64新增的幾組CPU寄存器将提供更快的執行效率。寄存器是CPU内部用來建立和儲存CPU運算結果和其它運算結果的地方。标準的32-bit x86架構包括8個通用寄存器(GPR),AMD在X86-64中又增加了8組(R8-R9),将寄存器的數目提高到了16組。X86-64寄存器預設位64-bit。還增加了8組128-bit XMM寄存器(也叫SSE寄存器,XMM8-XMM15),将能給單指令多資料流技術(SIMD)運算提供更多的空間,這些128位的寄存器将提供在矢量和标量計算模式下進行128位雙精度處理,為3D模組化、矢量分析和虛拟現實的實作提供了硬體基礎。通過提供了更多的寄存器,按照X86-64标準生産的CPU可以更有效的處理資料,可以在一個時鐘周期中傳輸更多的資訊。

什麼是單核

大家配置電腦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選擇雙核CPU了,但是這雙核到底是什麼含義?你了解這些CPU的作用嗎?下面就系統的解釋下. 

雙核處理器(Dual Core Processor): 雙核處理器是指在一個處理器上內建兩個運算核心,進而提高計算能力。“

AMD雙核處理器

AMD推出的雙核心處理器分别是雙核心的Opteron系列和全新的Athlon 64 X2系列處理器。其中Athlon 64 X2是用以抗衡Pentium D和Pentium Extreme Edition的桌面雙核心處理器系列。

AMD推出的Athlon 64 X2是由兩個Athlon 64處理器上采用的Venice核心組合而成,每個核心擁有獨立的512KB(1MB) L2緩存及執行單元。除了多出一個核芯之外,從架構上相對于目前Athlon 64在架構上并沒有任何重大的改變。 

雙核心Athlon 64 X2的大部分規格、功能與我們熟悉的Athlon 64架構沒有任何差別,也就是說新推出的Athlon 64 X2雙核心處理器仍然支援1GHz規格的HyperTransport總線,并且内建了支援雙通道設定的DDR記憶體控制器。

與Intel雙核心處理器不同的是,Athlon 64 X2的兩個核心并不需要經過MCH進行互相之間的協調。AMD在Athlon 64 X2雙核心處理器的内部提供了一個稱為System Request Queue(系統請求隊列)的技術,在工作的時候每一個核心都将其請求放在SRQ中,當獲得資源之後請求将會被送往相應的執行核心,也就是說所有的處理過程都在CPU核心範圍之内完成,并不需要借助外部裝置。 

對于雙核心架構,AMD的做法是将兩個核心整合在同一片矽晶核心之中,而Intel的雙核心處理方式則更像是簡單的将兩個核心做到一起而已。與Intel的雙核心架構相比,AMD雙核心處理器系統不會在兩個核心之間存在傳輸瓶頸的問題。是以從這個方面來說,Athlon 64 X2的架構要明顯優于Pentium D架構。

筆記本cpu介紹

處理器篇 

  随着英特爾全新32nm移動處理器的推出,英特爾移動處理器大軍的規模進一步膨脹。粗略地計算一下,現在市場上可以買到的Core i、酷睿2、奔騰雙核、賽揚雙核、淩動處理器幾大家族的成員已經超過了80款,即使是經常關注筆記本技術的達人,也很難記住每一款處理器的技術規格。 

  首先簡述以上幾類處理器的特點,淩動處理器即ATOM處理器主要應用于目前的上網本中,按性能由低到高基本為:N270、N280、N450,注意它們都是單核處理器,可想而知它們的性能非常弱,除了簡單的Office軟體、上網也就是看看普通電影了。相對的賽揚雙核及奔騰雙核均為入門級的處理器,目前市售主要以奔騰雙核為主,基本型号T4200、T4300及新的T4400,我們從型号也可以看出,遞增的序号性能也有一定提升。

  酷睿2處理器可以說是目前比較主流的,處理器型号以T5以上及P開頭,主流的T系列有T6500、T6600及T6670,這類處理器對于使用者的基本應用足以滿足;以P開頭的酷睿2處理器性能相對T開頭性能要強,相應價格也會高。使用者購本是要看清自己的需求,預算有限的話T6600處理器足夠使用。

  對于酷睿i系列處理器,想必一部分使用者并不熟悉,i3及i5處理器今年年初才釋出,不過市面搭載i3、i5處理器的本陸續“登場”了。i7處理器雖然在09年年末已推出,不過由于其定位于高端,很多使用者并未直覺體驗過其性能表現。i7不再多言,通俗來講就是運作速度快。i3、i5處理器是面向大衆化的“雙核”處理器,i3、i5的共同特點是均可以虛拟為四核,在性能上表現超過了酷睿2的P8700;i3和i5最大的差別在于i5支援睿頻加速,i3不支援;對于大衆使用者而言,i3處理器完全可以滿足使用者應用,并且目前的i3本(尤其采用就模具本)價格并不高,不要聽信奸商的“忽悠”。 

  建議使用者購本前做好“預習工作”,以下是關于筆記本顯示卡知識介紹,使用者可做參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