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周前《英語科技論文寫作》結課,課程主要内容是LaTeX的使用,但由于課程時間短,僅有八個學時的時間在教授LaTex相關内容,故隻學到了LaTeX的皮毛。今天導師請我整理一下我做的課堂筆記,就順手更新一次。
本文隻适合任何人進行系統性的學習,僅作為自己的一段
軟體預裝
1. LaTeX
2. TexLive (LaTeX文本編輯器)
3. Adobe Illustrator 用于編輯eps格式的圖檔
4. EndNote 文獻管理軟體
大部分介紹均基于LateX模闆bare-jrnl.tex
引用
參考文獻引用
1. 準備工作:通過平時積累,将檔案參考文獻導入到EndNote中。
2. 導出參考文獻為bibTex格式。例:
3.将導出的檔案字尾修改為.bib。
4.使用指令:
\bibliographystyle{IEEEtran}
\bibliography{reference}
其中:\bibliographystyle{IEEEtran}為使用的參考文獻格式
\bibliography{reference}為調用 .bib檔案,reference為 .bib檔案名,.bib檔案與.tex檔案儲存在相同檔案夾下。
5.引用導入的參考文獻: \cite{RN1} 其中RN1為引用的參考文獻的标簽。
使用這種參考文獻引用方式,一共需要生成文獻四次。
另一種參考文獻的引用方式
這種方式為自行編輯參考文獻格式,但并不友善,且失去了使用使用文獻管理軟體的優點(文中引用幾篇參考文獻就顯示幾篇參考文獻,且自動排序,與.bib中參考文獻的數量和排序無關)。若沒有使用中文宏包,則自行編輯的參考文獻格式中若含有中文标點,程式會報錯。
公式的基本引用
1. 在所需要引用的公式位置添加标簽,例 \label{eq1}
2. 在需要引用公式的位置使用 \ref{eq1} 或 \eqref{eq1}
圖表基本引用與公式基本引用類似,不多介紹。
公式輸入
公式分為行間公式和行内公式。
行内公式:使用 $ $ 輸入行内公式,$之間填入公式具體内容。
例如: $ 2 $ $(x+y)/(x-y)$
應當注意,LaTex會忽略掉個人在 $ 之間輸入的任何空格。如果需要改變公式内的間距,需要使用專門的控制系列。
關于希臘字母:例 $\alpha,\beta, \gamma, \delta; $
這裡得到的都是小寫的希臘字母,如果希望得到大寫的希臘字母,将首字母改寫為大寫字母即可。例: $\Alpha,\Beta, \Gamma, \Delta; $
關于括号,小括号: \left( \right)
中括号: \left[ \right]
大括号: \left{ \right}
關于矩陣
輸出為
輸出為:
一般地, 按照數學排版的通常慣例, 鍵盤上的所有字元在數學公式中都有專門的解釋: 在這裡, 字母是italic 字母, 而數字和标點是roman 數字和标點; 連字元(-)是負号(¡), 它與破折号幾乎一樣但是有點差别。如果希望得到roman格式的字母,使用指令 \mathrm()
如果需要調整行間公式的大小,使用指令 \displaystyle 進行調整
除了手動輸入公式,還可以使用Matlab和MathType生成數學公式。
Matlab中使用指令 latex() 即可獲得需要的LaTeX數學公式
例:
MathType可以直接複制輸入的公式,但需要進行預置設定。以MathType7.4為例:
經過設定之後就可以直接複制粘貼
複制後得到
\[a = \sqrt {{b^2} + {c^2}} \]
但在latex使用需要去除公式左端和右端的中括号,即:
a = \sqrt {{b^2} + {c^2}}
當輸入段間公式時,需要建立行間公式環境
在content...位置輸入公式表達式。
使用段間公式環境時,LaTeX會預設進行排序,如果不希望進行排序,需對指令進行修改:
引用段間公式需要在段間公式環境内添加标簽。
上述的段間公式隻可以生成單行公式,如果輸入多行公式會出錯。但并不意味着無法使用上述指令生成視覺上的多行公式,即使用矩陣來表示。多行矩陣在上述指令中視為一個公式,進行公式排序時僅被認為是一個公式。使用多行矩陣表示多行公式有很多不便,例如難以對齊,一般不建議使用。下面幾張圖是使用矩陣表示多行公式,可以看到排版效果并不好。
多行公式環境
同理,如果多行公式不需要參與公式排序,使用
在多行公式内排版時,由于無法使用空一行進行換行,必須使用強制換行符 \\
多行公式的編輯過程中,使用符号 & 标記對齊位置。
多行公式會對每一行的公式都進行排序,這對于長公式的輸入并不友好。可以使用指令消除對應行的排序。 \notag
例:
運作之後得到:
在 algin 環境外再套環境
可以将多行公式視為一個公式,内部使用 a,b,c...進行排序。
浮動體:環境内的對象在文本中位置可以變動,一般為表格和圖檔環境。
表格繪制
表格環境
表格列數的選擇:通過設定列的對齊方式來選取表格的列數
表格共三列,對齊方式分别為
運作之後輸出為:
添加上下框線
運作之後輸出為:
修改上下框線的線寬
運作之後輸出為:
添加豎線
運作之後輸出為
使用toprule、midrule和bottomrule 會導緻表格不封閉,可以使用 \hline
運作之後得到輸出:
或者使用
圖檔插入
建議使用LaTeX插入.eps格式的圖檔,這是一種矢量圖格式。矢量圖格式有很多,不限于eps格式。看eps圖檔的軟體有:GSview,Ghostscript.
插入圖檔需要調用宏包,并指明圖檔檔案路徑。
\usepackage[pdftex]{graphicx}
\graphicspath{{fig/}} %這裡表示圖檔檔案在fig檔案夾内,而fig檔案夾與LaTeX源檔案.tex在同一檔案夾下。
插入圖檔
\begin{figure}[htbp] %浮動體
\centering %居中
\includegraphics[scale=0.6]{fig1} %插入圖檔,并使圖檔大小為原大小的0.6倍。
\caption{fig1} %圖檔标題為fig1
\label{fig1} %設定标簽
\end{figure} %結束figure環境
\begin{figure}[htbp]
\includegraphics[width=0.8\linewidth,height=4.5cm]{fig1} %另一種調整圖檔大小的方式。寬度為0.8倍的行寬,高為4.5厘米。
\end{figure}
插入子圖并設定子标題,在正常的figure環境中插入subfigure環境即可,但設定子标題需使用宏包
\usepackage[font = small]{subcaption}
分圖引用:
\ref{label}(\subref{la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