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因“跳碼”需退還金額近30億元,POS機上市企業相繼自曝違規為哪般?

作者:華夏時報
因“跳碼”需退還金額近30億元,POS機上市企業相繼自曝違規為哪般?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胡夢然 張智 深圳報道

多家第三方上市公司相繼自曝“跳碼”,讓沉寂已久的支付行業再起波瀾。

4月18日,在财報披露前,拉卡拉(300773.SZ)率先釋出公告自曝收單業務“跳碼”,即在收單業務中存在部分标準類商戶交易使用優惠類商戶交易費率上送清算網絡。同時,該公司表示已按照相關協定将涉及資金退還至待處理賬戶,本次重大事項以及後續影響尚存在不确定性,敬請廣大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謹慎決策。

而繼拉卡拉公開承認“跳碼”後,翠微股份(603123.SH)、新大陸(000997.SZ)、新國都(300130.SZ)也相繼釋出公告披露“跳碼”情況。

而進一步的情況也在後續公開的财報中顯露出來。具體來看,拉卡拉在2022年營業外支出“其他”項中列支了13.79億元;翠微股份在營業外支出“其他”項中列支了5.11億元;新國都釋出的2022年财報顯示,公司營業外支出子項目“其他”一項便高達2.18億元,新國都解釋,“其他”主要系公司之全資子公司嘉聯支付有限公司在收單業務中存在部分标準類商戶交易使用優惠類商戶交易費率上送清算網絡的情形,按照相關要求将涉及資金退還指定賬戶産生的相關支出;新大陸也在财報中披露,其全資子公司國通星驿因“跳碼”退還資金,營業外支出“其他”項計入7.14億元。

若以此資料粗略計算,意味着四家公司需退還的金額高達28.22億元。

天使投資人郭濤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近年來,在金融監管政策繼續趨嚴、行業加劇整合洗牌的大背景下,第三方支付機構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備付金利息、“跳碼”套利成為某些中小機構的主要利潤來源。

“近日來,這些第三方支付機構自曝違規‘跳碼’,也是為了避免日後被監管部門發現後受到更大的處罰。這預示着行業新一輪合規整治行動即将開始,将進一步加劇行業整合洗牌。另外,随着那些缺乏核心競争力的中小機構逐漸退出市場,市場佔有率進一步向優質的頭部企業集中,馬太效應将更加顯著。”郭濤表示。

四份公告自曝“跳碼”

這四家公司在公告中都提及:“因在收單業務中存在部分标準類商戶交易使用優惠類商戶交易費率上送清算網絡的情形,相關公司已按照或需按照相關協定分批次将涉及資金退還至待處理賬戶。”

《華夏時報》記者曾就相關問題緻函上述四家企業,但截至發稿前未獲回複。

有業内人士告訴記者,公告中提及的“部分标準類商戶交易使用優惠類商戶交易費率上送清算網絡”,在業内俗稱“跳碼”“套碼”。這一情況在行業内比較普遍,以前許多支付機構以此謀利。

“跳碼”這一問題可以追溯到2016年,當年3月,發展改革委和央行釋出《關于完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的通知》,對發夾行、收單機構、清算機構之間的刷卡手續費的配置設定結構進行了調整,并對部分商戶實行發夾行服務費、網絡服務費費率優惠措施。主要分為三種收單手續費模式,分别是标準類(費率0.6%)、民生類(費率0.38%)、公益類(費率0),有支付機構便通過“跳碼”操作,如對0.6%費率的标準類商戶套用優惠類商戶的0.38%費率,以此來賺取差價。

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洪勇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跳碼”現象在支付領域一直存在,主要是因為标準類商戶的交易費率相對于優惠類商戶較高,而部分商戶為了降低成本,采用了“跳碼”手段。這種行為不僅違反了相關的合規規定,也會給支付系統帶來風險和不穩定性。

他也進一步指出,“跳碼”危害很大,一是對商戶的經營風險。跳碼行為本身就是一種違規操作,如果被發現或被系統識别出來,商戶可能會被處罰或者限制交易等,對商戶的經營造成不利影響;二是對支付機構的風險。跳碼行為會導緻支付機構面臨違規風險,對支付機構的聲譽和信譽帶來負面影響;但是對消費者的權益的影響。跳碼行為可能導緻消費者支付過高的手續費,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營收、淨利雙雙倒退

事實上,監管部門對“跳碼”行為一直明令禁止,且不斷加大整治力度。2021年10月,央行釋出《關于加強支付受理終端及相關業務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一台銀行卡受理終端隻能對應一個受理終端序列号,一台銀行卡受理終端隻能對應一個特約商戶,即“一機一戶”“一機一碼”。

“現在管得越來越嚴了,相比之前,POS機跳碼的情況少了很多。”有從事POS機代理人員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下半年,便有多家支付機構上漲個人POS機費率。市場有聲音指出,監管趨嚴,支付機構不能再像從前一樣通過漏洞獲利,加上還面臨巨額罰單,費率上漲是必然。

“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相繼公開承認‘跳碼’,對自身和行業的影響是負面的。這種行為會導緻公司的淨利潤大幅下降,同時也會影響行業的聲譽和信譽。如果行業内的‘跳碼’現象得不到有效解決,可能會引發更多的問題,甚至會引發監管部門進一步的幹預。”财經評論員張雪峰對《華夏時報》記者指出。

翻看上述四家公司2022年财報,被稱為“支付第一股”的拉卡拉去年營收、淨利雙雙倒退。

2022年拉卡拉營業收入53.66億元,同比減少18.65%;公司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虧損14.37億元,同比減少232.75%,扣非後淨虧損1.21億元,同比減少113.18%。

拉卡拉在業績預告中解釋稱,公司在2022年面臨自疫情爆發以來最大的經營壓力,支付業務和科技服務收入均有所下降。相比2021年公司活躍商戶減少,支付交易規模下降,支付業務收入減少,同時公司繼續保持對管道的扶持讓利政策,專業化服務費維持在較高水準,導緻支付業務毛利率下降。受銀行向商戶新增貸款規模減少影響,金融科技業務拖累了商戶科技服務,緻使科技服務收入下降。

郭濤分析指出,這些第三方支付機構自曝違規“跳碼”,也是為了避免日後被監管部門發現後受到更大的處罰。這預示着行業新一輪合規整治行動即将開始,将進一步加劇行業整合洗牌。另外,随着那些缺乏核心競争力的中小機構逐漸退出市場,市場佔有率進一步向優質的頭部企業集中,馬太效應将更加顯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