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家時光#
創始人 Maxime Dautresme
Substance是由設計師Maxime Dautresme于2011年在香港設立的品牌和設計咨詢機構,由一群具有想象力的設計師組成,在巴黎和斯德哥爾摩均設有辦事處。Maxime Dautresme童年穿梭于巴西、南韓、日本、法國和美國之間,這些經曆幫助他培養了對審美和文化的敏銳眼光。
自2011年成立以來,設計公司A Work of Substance已設計過城中不少住宅及餐廳,如居酒屋Fukuro、法國進階餐廳Bibo、時尚精品酒店The Fleming等。不論你是設計還是美食愛好者,相信都曾到訪過A Work of Substance負責設計的餐廳用膳。公司曾負責過不同的項目,共通點是以強而有力的故事方式及概念展現設計特色。
其創辦人及創意總監Maxime Dautresme在設計自己的家居時亦採用同樣的方法,他的家位于大嶼山南面,面積達2,300平方呎,十分寬敞及開闊。Maxime給物業的靜谧環境所吸引,決定在室内採用簡約的設計,把焦點集中在翠綠的自然環境及海景,他解釋:“房子四周是自然的園景,是以設計以閒适為主題,創造一個避靜空間。每間房的設計都跟室外的環境互相呼應。屋外的平台在他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他會在平台冥想、午膳、周末時吃晚飯及與朋友在寒冬圍爐夜聚。”
Dautresme把自己的家比作位于巴黎邊陲的Villa Savoye,那是一所摩登建築的别墅,由家喻戶曉的瑞士建築大師Le Corbusier及其表兄弟Pierre Jeanneret一同設計及建造。他的房子是一所呈長方形的獨立屋,外牆粉白,别墅以附近的自然環境為重心,讓大量自然光線透進室内,并採用自由的開放式間隔。他表示:“别墅的位置很接近海邊,是以設計要輕巧,以配合四周的光線。”
房子原來佈局是客飯廳相連,正好配合Dautresme的需要,是以沒有作出任何改動。房子在Dautresme搬進來前,沒有任何裝修,是以大部份的功夫都花在裝飾上:粉飾牆壁、安裝燈飾,以及擺設家俬及藝術品。Dautresme採用許多以禅為靈感的元素:竹百頁窗簾、木傢俬、麻布梳花、織籃、地毯及植物,配襯已有的淺色木材及白牆。滑水闆是十分難收納的,不過卻搖身一變成為主要的裝飾品,展現Dautresme熱愛運動的一面,事實上他每次旅遊都是去滑浪或玩滑雪闆。而在樓梯下的儲物籃及層架上的燭臺都是手製的,Dautresme說:"人手製造的物品更具靈氣,背後更有動人的故事,是以都給留下來。"
Dautresme的大部份家具及飾物都是他的收藏品,部份來自其父母,都是在日本居住時收藏。Dautresme曾在紐約、邁亞密及上海居住;小時候,曾在不同的國家生活,包括巴西、南韓、日本、美國、法國等,而他在香港住了最少10年。
他在亞洲居住了一段十分長的時間,是以家中擺設都展現十分強烈的亞洲風。不過,Dautresme亦相信要令家居具備特色。他解釋:「由于我在亞洲居住,是以順理成章地採用日本及中國元素,有了這些特色,讓人更清晰知道自己身在何方。」
Maxime 所創作的作品充滿活力和異國情調,并鼓勵消費者參與其中。作為體驗的一部分,他喜歡留下引人入勝的裝飾線索和紀念品,暗示着一個有趣的故事。這些視覺觸發器通過填補故事中的空白,激發了看到它們的人的想象力,幫助他們以自己的創造性方式參與。
下面我們來看看Maxime所創作的幾個經典項目!
01.
Origin , 喚起人們旅程的餐廳
如果你是一個自由藝術追求者,如果你也是一個追求視覺享受的“吃貨”,那這家六月份在香港上環新開的法式餐廳“Bibo”,,可能就是非常值得你去關注。原因除了主廚Mutaro Balde來自于法國星級名廚Joel Robuchon與Alain Ducasse的廚藝血統之外,這家法式餐廳更大的特色在于它空間中前衛新潮的街頭藝術風格─而且它們全都是真迹。“Bibo”的名字出自餐廳的幕後主要策劃人─身兼街頭藝術家與收藏家角色的合夥人之一,餐廳LOGO便是這位藝術家的簽名。
從荷裡活道上隐密的大門推入,一進門便是一場藝術飨宴的開始,但是這些非傳統的前衛藝術,也挑戰著你對于藝術品味的認知。樓梯間,Shepard Fairey以摔角傳奇人物Andréthe Giant臉孔形象創作的“Obey”系列,三張惡狠狠的大臉,沿著階梯走入地下室,牆面是紐約塗鴉傳奇人物Jean-Michel Basquiat的繪畫作品,頭頂是村上隆将米老鼠變形後的新角色Mr. DOB,腳邊牆角則有法國潮流藝術家Aurèle的塗鴉,琳琅滿目的藝術作品鋪天蓋地充斥著整個空間,包圍着來客。
餐廳在時尚的荷裡活道,沿著山坡向下,另一頭則是相鄰著香港知名的古董街摩羅上街,這也恰巧反映了Bibo的混搭性格。落地窗邊,像是從摩羅上街誤闖入這個另類國度的一輛Vespa機車,上頭有香港在地塗鴉藝術家“九龍皇帝”曾竈财的書法字,連結這兩個僅以一面玻璃相隔的世界。由法國設計師Maxime autresme帶領Substance所設計的室内空間,靈感來源為一廢棄的1930年代法國電車公司總部,而如今,一群藝術家以塗鴉佔領此地,重新賦予這個空間新的生命與風采。
這些塗鴉藝術家們的名單,從大名鼎鼎的神祕塗鴉大師Banksy,與潮流時尚密切合作的KAWS,到各踞山頭的Vhils、Invader、JR、Mist、Mr. Brainwash、Ella & Pitr、Blek le Rat等,設計施工期間,不少藝術家親自飛來挑選自己喜愛的角落進行創作。像是葡萄牙塗鴉藝術家Vhils在大廳裡那幅以電鑽在水泥牆上直接刻劃的臉孔,十分震撼人心。店經理Arturo Sims介紹說,餐廳的風格融合了藝術、設計、佳餚與美酒,正是向1930年代巴黎的波西米亞生活方式緻敬。
分為三個區域,門口旁的酒吧,台面以雲石打造,天花闆盤繞的黃銅管線隐喻盤結交錯的地鐵網絡,吧枱上的金屬小雕像,充滿30年代的Art Deco風情。沙發區旁則是佔據一整面牆的書架,陳列的除了藝術家們的作品集之外,還有一些小型雕塑作品,像是Jeff Koons的迷你貴賓狗氣球、奈良美智的人物小公仔和草間彌生的小南瓜。大廳更是精采,KAWS的大型木頭雕塑“夥伴”(Companion),垂著手臂,似乎回避着來賓的注視。角落裡則有一對曾經出現在拍賣場上的Banksy林肯肖像作品與法國塗鴉大師Blek le Rat的芭蕾舞者,甚至在男廁裡也可以發現Damien Hirst的蹤影。
在這充滿率性的用餐空間中,餐桌自然也不會像一般進階餐廳鋪上白淨的台布,而是直接裸露出清爽的雲石桌面,桌上的餐盤上繪著一雙併攏向上展開的手掌,說明分享食物的喜悅。“體貼與快樂,是一家餐廳的成功要訣;與菜式做心靈交流,則是烹饪藝術。”主廚Mutaro說。由于店主來自法國,是以Bibo希望提供客人最佳的法國料理體驗,藉由重新以創意演繹,向法國傳統料理緻敬。主廚Mutaro 藉由菜餚展現“手工式烹饪藝術”(gastronomie gourmande),從面包到甜點,每一樣食物都是自家制成。像是一道名為“La Saint Jacques”的微煎生幹貝,佐以粟米三食及香草蓉,層次細膩優雅,呈現鹹甜交錯的驚喜對比。
而“Le Poulet”則是使用布列塔尼的珍貴雞隻品種Coucou de Rennes,以炭爐烤至鬆脆,再以波希米亞式烤薯仔,為菜式添加層次及風味。拜香港這個世界第三大貨運吞吐港的便利所賜,店裡精選的食材來自世界各地,像是日本雞蛋、法國鴨肝、澳洲羊肉,本地有機蔬菜。品嘗料理之後,才是真正接觸到這家餐廳的核心;雖然外表叛逆前衛,但是其實包含著的是最細膩的感受,與出其不意而貼心的層層驚喜。在看似斑駁、随意的空間中,其實都是藝術家精細的雕琢而成走進細看,其實每個細節都是極緻用心與巧思所構成。如同這些街頭藝術家們,在油漆刷與噴漆罐之下,真正動人的是那顆關愛的熾熱之心。
02.
Origin , 喚起人們旅程的餐廳
車站是數百萬條生命的十字路口,它們在幾秒鐘内交彙、逝去,是交流和沉思的彙合點,開始與終結。原産地位于新加坡香格裡拉的原址,代表了酒店的遺産,并榮譽東南亞産品。現有的拱門雕刻在空間中,讓人聯想起車站平台,并呈現出一個适合執行的結構。
當食客通過酒吧,主餐廳,和私人用餐區,他們采取了一個喚起的旅程,從售票處,大廳,平台,最後到親密的車廂。彎曲的鏡面反射在室内和運動家具上,結合酒吧的動力學雕塑,引導遊客通過一個有節奏的旅行。
03.
香港芬名酒店 , 極具年代感的特色酒店
工作室的任務是重新設計和品牌的芬名酒店,最初在2006年開業。在建築、室内、産品和身份上的全新設計将芬名酒店變成了擁有66間客房的精品酒店,是香港的真實寫照。酒店位于灣仔,鄰近維多利亞港前,建于七十年代。這個多層次的設計概念從地理位置和曆史中汲取靈感,利用香港的海事遺産和70年代的工業時代,創造出一種文化、社會和高效的特色。
“天星小輪”是展現上述三個元素的地标之一。一個多世紀以來,“天星小輪”一直連接配接着維港兩岸的人們,它是香港集體記憶和身份的一部分。天星小輪是香港過去和現在的一個獨特而優雅的标志,它成為每一個設計細節的基礎,包括定制設計的家具和照明。顔色和氣味更能勾起懷舊之情:深紅和瓶綠色——在香港的渡輪、漁船、送貨卡車和寺廟的船殼上都能看到這種色調——還有受藥劑師啟發而設計的化妝品,以及檀香和琥珀的定制香氣,給人一種真正的地方感。
04.
Khromis Eyewear , 多重感官體驗空間
就像棱鏡将單色光分散成光譜的顔色一樣,khromis是轉化的催化劑。每一幀畫面都賦予了個體展現各種情緒和個性的能力。類似于一副眼鏡,标志也是折射光路徑的表達。内部使用鏡子創造反射和透視,操縱燈光以最好的方式展示産品。一抹木材溫暖了室内,加上角落裡的咖啡吧,為多重感官體驗創造了舒适的氛圍。
05.
Paradis , 來自月亮女神Mawu的設計靈感
受海地伏都教的啟發,Paradis的設計靈感來自海地的月亮女神:Mawu。從餐廳品牌的微妙暗示,到整個空間内安裝的定制照明裝置,月食的神秘魅力貫穿整個空間。它專門為夜晚的生物服務,帶着客人從晚餐服務到雞尾酒時間,一直到清晨的邪惡時光。
豐富的綠色和土褐色是在室内的基礎上,與驚人的金色完成平衡。在牆壁上,遊客可以看到自己的獸性欲望的反映,手繪的壁畫直接畫在餐廳的牆上,每一幅都畫得很精緻,仿佛是女祭司自己創作的。
在中心,低矮的天花闆将遊客圍在一個溫暖的懷抱中,而黃銅、柔軟的木材和藤條的細節創造了一種發現感,直到現在,這種感覺隻能在戶外找到。
06.
The Ocean , 充滿奇迹的海洋餐廳
海洋,千變萬化的,原始的,吸引了許多以前來過的人。沿着淺水灣海灘的海岸,一個海洋聖地被想象成一個充滿奇迹的地方,在那裡人們可以體驗到海洋表面以外的世界,進入迷人的未知深處。
餐廳的内部邀請你通過一個遊泳池的深藍和青色,平衡與砂棕色飾面。從天花闆到地闆的窗戶,可以清楚地看到地平線上的海景,透過枝葉繁茂的門框,你可以潛入大海深處。
這裡強調親密,因為海洋容納了三個私人餐廳,為一個額外的豪華圈。魔法與海洋本身的背景相結合,而海蜇水族館的牆壁圍繞着每個私人餐廳,讓每個遊客沉浸在交談池中,觀察周圍大自然的神秘。但真正的問題在于細節,餐具和家具的設計靈感來自珊瑚葉、海葵螺旋和貝殼中的斐波納契套房——每一件設計都反映了海底的有機幾何生活。
“大家對裝飾設計美學有什麼問題,
或者想了解哪種設計風格的作品、
或者哪位知名設計師的作品都可以留言給我。
我看到後會陸續回複大家。”
好了我是Duncan藝術菌,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關注我裝修不迷路。
#挑戰30天在頭條寫日記#
庭院與住宅照明設計手冊 ¥68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