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1魚頭魚原産地"h2">我省長江重點魚類</h1>
<第一個大規模人工繁殖>h1頭條原産地"</h1>
近日,記者在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魚苗養殖池看到,生活在長江源頭海拔約4800米的關鍵物種——小頭裸裂鲭魚,經過人工授精、孵化後,2萬尾苗生長良好。這标志着我省長江源頭重點魚類大規模人工繁殖的成功,中國研究人員首次實作了世界高海拔分布關鍵魚類的大規模人工繁殖。
小頭裸皮魚屬于冷水魚,生長發育緩慢,成年魚長達50厘米,一般需要10年以上,是我國特有的大中型魚類,也是我省重點保護魚類,是長江源水生态系統的關鍵物種之一。長江科學院在2020年實作了魚的人工繁殖技術,掌握了成魚的最佳性成熟時間節點、胚胎發育所需的水溫過程和關鍵膜水溫。為了實作大規模的人工繁殖,2021年,科研人員根據當地情況構思并建立了一套節水、易調溫、易換水、易補給、易采蛋的集約化孵化系統,克服了孵化設施缺水的問題。
今年6月12日至28日,長江科學院科研人員在長江南源頭采集了腺體成熟度好的親魚,進行人工卵抽穗、受精,實施濕法人工授精制,在長江科學院江源基地人工孵化, 水利部部長,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和都縣。最終,20,000名新生兒孵化并幸存下來。同時,科研組順利完成了2萬條魚的長途汽車陸路運輸任務,經過13小時、1000公裡的不間斷運輸,新的魚苗從雜交基地安全抵達西甯,在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繁育。經過大規模人工養殖的幼魚苗,目前魚的長度在2-3厘米,經過水溫調節,餌料配置好,幼魚遊動活潑,生長良好。
該實驗的主要作者、長江科學院水環境研究所進階工程師李偉認為,大規模人工繁殖的實作使得從長江源頭大規模人工養護重點魚類成為可能,并為評估氣候變化引起的水文條件變化(如水溫變化和洪水過程)對的影響提供了豐富的實驗材料。 長江的源水生态系統,使大中型冷水魚的推廣和發展潛力正在顯現。下一步,長江科學院将繼續利用長江源頭重點魚類,即大規模人工繁殖,加強基礎研究,鞏固對長江源頭魚類多樣性的研究和保護。
來源:青海日報
編輯:李彩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