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土著魚回歸野外!雲南多舉措保護豐富魚類資源

作者:開屏新聞
讓土著魚回歸野外!雲南多舉措保護豐富魚類資源

早在1986年,楊俊星在玉溪撫仙湖做博士論文時,年産的好白魚(俗稱抗波魚)有三四百噸,他經常可以吃到好運。當他在1990年代回來時,優質白魚的年産量下降到不到一噸。

"看到這一點,我很難過。楊俊星學生王小艾說:"楊先生以為他是在做魚研究,為什麼幾年來沒有完成博士論文的好白魚這麼少?"是以他認為他必須做些什麼來保護魚。"

是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楊俊星博士為他和他的團隊保護雲南魚類開辟了道路。随着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視,政府部門高度重視魚類資源的保護、研究和開發,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也參與到魚類資源調查、保護中來,為雲南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服務。

雲南共有魚類629種,位居全國第一

進入昆明農貿市場,來賣魚,比較常見的魚有草魚、鲭魚、鲭魚、鲭魚、銀魚、羅非魚等。

其實,雲南的魚比這些多。春城晚報-雲南省農鄉廳的記者獲悉,根據現有調查結果,雲南省共錄得魚類629種,占全國淡水種類數的39.93%,居全國第一。其中,有594種本土種,雲南獨有種255種,僅152種分布在中國雲南。這些魚類主要分布在雲南六大水系,按魚種數排序:珠江水系202種,瀾滄江水系183種,金沙河水系151種,紅河系120種,伊洛瓦底江水系84種和怒江(薩爾文河水系)77種。

讓土著魚回歸野外!雲南多舉措保護豐富魚類資源

星雲白魚。攝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陳曉勇

由于陸地的屏障作用,魚類的地理分布受到水系的極大限制,是以不同水系之間的差異非常大,雲南有80種魚類同時分布在兩個或多個水系中,其餘500種魚類僅分布在單一水系中, 如裸魚丹屬、盲魚屬、球形屬和原屬的單型魚隻分布在很窄的區域。

除了進化規律造成的自然滅絕外,本土魚類還面臨着人類生産活動對它們的一系列影響,如環境污染、過去的冷漁、周邊湖泊、水利設施建設造成的水壩屏障、生境喪失、生境破碎化等。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環境污染、建湖、冷漁等諸多因素,雲南本土魚類的種類和種類數量都急劇減少,部分種類甚至滅絕,如金雞、大理裂腹魚等,它們一直是流域周邊居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漁民的收入急劇下降,湖泊等水域的環境惡化。

同時,外來入侵物種是雲南本土魚類的重要威脅因素,與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不同,外來入侵物種對生态系統的威脅更為長期和持久,往往難以控制或清除。

86種本土魚類突破人工繁育

1997年,楊俊星一行開始做好白魚的保護研究,1999年好白魚就人工繁育成功。此後,他們開展了技術共享,為周邊養殖場提供良好的白魚苗圃和技術指導,使好白魚從瀕危走向商業養殖之路,成就了一個産業。王小艾說:"政府也有資金用于增殖和釋放,到目前為止,撫仙湖增殖放生了1200萬條尾鲱魚好白魚。抗波魚的産量也在逐漸恢複,目前每年約為13-15噸。"

讓土著魚回歸野外!雲南多舉措保護豐富魚類資源

軟鳍鮪魚新光唇魚"黑帶1"

雲南省農業農村廳記者獲悉,為了保護雲南省的魚類資源,雲南省——

建立水生物種資源保護區,加強對本地魚類栖息地的保護。自2008年以來,全省建立了國家級水産苗種資源保護區15個,省級水産資源保護區6個,總面積29804.8公頃(其中核心區7329.4公頃,試驗區22475.4公頃),主要保護雲南50餘種珍稀本土魚類,如大理裂腹魚, 雁池金線、巨型鼻涕蟲等水生物種資源儲備的建立為本地魚類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環境,保護了本地魚類的生存空間,有利于野生本地魚類種群的恢複。

開展人工馴化和育種技術研究,提高人工防護水準。近年來,雲南綜合漁業研究、水産技術、漁業相關企業和大型水電站魚類增殖放生站等力量,先後開展了保護本土魚類搬遷和馴化育種研究工作,篩選開發大價值品種、系統基礎生物學、大規模養殖技術、病害防控技術研究和育種實驗, 大力促進全省本土魚類保護和開發利用。到2019年,該省将克服86種本土魚類人工馴化和養殖技術。其中:屬于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的種類有17種,各類紅皮書中收錄的珍稀瀕危魚類有27種。人工馴化養殖技術研究的不斷突破,提高了對本土魚類的保護能力和水準,為雲南本土魚類資源的保護和産業開發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一些具有開發價值的本土魚類,如鲱魚白魚、大頭鯉、蠶蛞蝓和淺灘等,不僅實作了有效的物種保護和種群恢複,而且成為特色漁業發展的重要種類。

750萬種稀有和瀕臨滅絕的本土魚類重返野外

"十三五"期間,我省深入落實《中國水生生物資源保護行動綱要》,放生淡水經濟魚類尾部和珍稀瀕危水生動物2.5億尾,包括鲱魚、草魚、鲭魚、鲭魚、鲱魚、高背鲭魚、鯉魚、鲭魚等。珍稀瀕危本土魚類750萬尾,主要品種有鲭魚、白鳍鮪魚、圓嘴銅魚、大眼圓吻鯉魚、沙鯉、高體四灘魚、白鳍鮪魚、南方白魚、四川白魚、中國結魚、池塘金線魚、墨頭魚、水墨德化、雲南淺唇魚、黑唇魚、短胡須裂腹魚、 淺唇裂腹魚及30餘種。

讓土著魚回歸野外!雲南多舉措保護豐富魚類資源

鯉仙河流域的本土魚類釋放量

繁殖和釋放為保護和恢複雲南本土魚類資源提供了基本條件,如撫仙湖鲱魚等白魚已從瀕臨滅絕中恢複形成魚類。同時,增殖和釋放在淨水、節水、富營養化水體處理等方面也起着積極作用。

我們将嚴格開展漁業相關項目的環境評估,減少項目的不利影響。"十三五"期間,對18個水生物種資源儲備漁業相關項目進行了嚴格審查和報告,認真開展了環境影響評價,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盡量減少和減少大壩集運魚類系統建設、國産魚類養護繁殖中心建設等對漁業相關項目的不利影響。 水生生态和資源監測,本地魚類人工馴化和育種技術研究,本地魚類人工放生,科學技術法律制度宣傳。

加強漁業行政執法監督,打擊違法行為。嚴格執行長江"十年禁漁"決策部署,截至2020年12月底,全省漁船100%完成拆解和毀壞,有意願返還漁民100%實作轉業就業,符合基本養老保險條件,漁民100%投入保險, 按計劃實作"四清四不"任務目标(清船、放網、清河、清湖、不漁船、不漁網、不漁具、不漁魚)。從2018年到2020年,組織中國漁政亮劍系列執法行動,共清理了893艘與漁業有關的"三無"船舶,非法漁網數量近26萬艘,查處違法案件3640件,偵破涉案3692人,對非法捕撈造成強烈打擊, 破壞本地魚類資源非法活動。

雲南本土魚類發展潛力巨大

在雲南省馴化繁殖的86種本土魚類中,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楊俊星及其團隊征服了48種。

跟随鲱魚的好白魚,楊俊興的團隊對雲南四大名魚之一的池塘金線進行了研究。自2000年以來,楊俊興專責小組依托國際組織和雲南省相關項目和資金,繼續對威市盆地金雞的數量、分布、生境、攝食生态和繁殖生态學進行廣泛研究,并引進野外親緣200人開展物種資源保護研究工作, 人口恢複、人工繁殖和可持續利用。2007年,他和他的團隊首次突破了池塘金線的人工繁殖。當時,這是繼中國鲱魚和鲱魚之後,在中國成功人工養殖的第三條國家級保護魚。

讓土著魚回歸野外!雲南多舉措保護豐富魚類資源

撫仙金線。攝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陳曉勇

為了将金雞帶回公桌,專責小組圍繞金雞金雞生長速度慢和肌間荊棘的缺點,開展科研,培育了雁池金線"玉友1号"——這是雲南乃至西南地區首個獲國家準許的水産新品種, 也是第一個基于國家魚類保護的新物種。

在相同的繁殖條件下,與池塘未選擇的金線相比,池"玉玨1"體長24個月齡金線平均增加20.5%,平均體重增加37.0%,肌間刺猬弱78.5%。如今,這些魚已經在文山、曲靖等地進行商業養殖,并在大衆餐桌上遊泳。

讓土著魚回歸野外!雲南多舉措保護豐富魚類資源

西線的黃金線。攝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陳曉勇

土著魚類在重返談判桌時仍面臨許多挑戰。據雲南省農業農村廳介紹,由于對生存環境要求較高,本土魚類分布強勁,隻有少數機關在開發本土魚類養殖工作。國産魚開發利用周期長,風險大,資金投入和技術要求高,而且由于本土魚業的發展受到播種、營養飼料、病害防治等技術體系薄弱的限制,産業鍊不完善,政治-生産-學習-科研-推-企業組合尚未形成, 這導緻雲南本土魚類商品的發展和大規模的水産養殖尚未形成。本地魚類養殖、繁育、促進融合的格局尚未真正确立,苗種資源保護與利用不平衡現象不足。

但雲南是我國淡水魚種資源的熱點,國産魚類種群的儲備和發展潛力巨大,也為我國淡水漁業的未來發展準備了豐富的戰略苗種資源。

讓土著魚回歸野外!雲南多舉措保護豐富魚類資源

泳池的黃金線

楊俊星說:"雲南的物種資源如此豐富,真正把這些資源轉化為産業發展,滿足社會的需求,可以說連1%的物種都比不上。可以想象,發展的空間有多大,努力的空間有多大,這才是我們需要做的。

土著魚類保護面臨諸多挑戰

20年來,随着環保意識的提高,與保護本土魚類相關的政策相繼出台,特别是頒布了《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條例》、《中國水生生物資源保護行動架構》、《雲南省漁業條例》、《雲南省漁業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産環境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産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産環境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産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産環境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産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産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産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産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産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産 2021年3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的意見》和《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的意見》。随着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的實施,我省本土魚類種群保護工作受到根本性重視。

讓土著魚回歸野外!雲南多舉措保護豐富魚類資源

黑唇魚。攝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陳曉勇

目前,我省已建立21個水生物種資源保護區,加強對本土魚類栖息地的保護,全省漁業系統科研、技術推廣等部門加大對本土魚類人工馴化和養殖技術的發展力度,提高人工保護水準;

然而,雲南省對本土魚類的保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雲南629種魚類中,珍稀瀕危魚類100餘種。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共列入43種,《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一卷所列物種73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共有50種,CITES附錄二中所列物種3種。2021年2月,國家林業和草業局、農鄉部釋出了調整後的《國家野生動物重點保護名錄》,将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名錄的本地魚類數量從6種(1988年)增加到32種(類),占全國80種(類)重點淡水魚的40%。

讓土著魚回歸野外!雲南多舉措保護豐富魚類資源

短胡子裂腹魚。

在保護本地魚類方面也存在不足:

一是本地魚類資源在家庭中并不好。該省沒有對本地魚類野生物種資源進行系統、全面的調查,對本地魚類資源的實際殘留物種、資源量和生物特性尚未得到充分、準确的掌握。本地魚類戶資料不完整、不被允許、資料過時,嚴重影響了我省本土魚類資源養護開發的科學評估和決策。

其次,對本土魚類保障的保護薄弱。目前,我省唯一專門研究本土魚類的專業科研和技術機構有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雲南省水産科學研究院,相關高校、企業,科研人員數量少,分散,各自形成,沒有聯合力量, 尚未形成本土魚類保護與發展的科研合作平台和協同合作機制以及産、學、研、推融合的格局。

第三,本土物種優質資源保護地建設滞後。水産苗種資源保護區的指定不精确,管理力弱,無名、建管弱現象突出,功能未充分發揮。水産種子資源田缺、設施陳舊、物種保育數量多、苗種保護能力差,嚴重制約了保護功能。

第四,本土魚類保護缺乏财政支援。各級預算中沒有保護本地魚類的特别資助安排,一些必要的基礎研究難以開展。本地魚類養護和開發周期長,風險大,預期收益低,難以吸引社會資本和企業參與養護發展。

春城晚報-張屏記者 楊素質高實習生毛立丹文為圖檔

主編 羅秋旭

校對貓恩波朱玉梅

編輯:王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