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碼率和幀率的含義及差別

碼率就是資料傳輸機關時間内傳輸的資料位數,機關kbps(千位沒秒)。                                                                               幀率就是機關時間内傳輸圖檔的幀數,用fps表示。

碼率就是資料傳輸時機關時間傳送的資料位數,一般我們用的機關是kbps即千位每秒。通俗一點的了解就是取樣率,機關時間内取樣率越大,精度就越高,處理出來的檔案就越接近原始檔案,但是檔案體積與取樣率是成正比的,是以幾乎所有的編碼格式重視的都是如何用最低的碼率達到最少的失真,圍繞這個核心衍生出來的cbr(固定碼率)與vbr(可變碼率),都是在這方面做的文章,不過事情總不是絕對的,從音頻方面來說,碼率越高,被壓縮的比例越小,音質損失越小,與音源的音質越接近。“碼率”就是失真度,碼率越高越清晰,反之則畫面粗糙而多馬賽克。計算機中的資訊都是二進制的0和1來表示,其中每一個0或1被稱作一個位,用小寫b表示,即bit(位);大寫B表示byte,即位元組,一個位元組=八個位,即1B=8b;前面的大寫K表示千的意思,即千個位(Kb)或千個位元組(KB)。表示檔案的大小機關,一般都使用位元組(KB)來表示檔案的大小。

    Kbps:首先要了解的是,ps指的是/s,即每秒。Kbps指的是網絡速度,也就是每秒鐘傳送多少個千位的資訊(K表示千位,Kb表示的是多少千個位),為了在直覺上顯得網絡的傳輸速度較快,一般公司都使用kb(千位)來表示,如果是KBps,則表示每秒傳送多少千位元組。1KBps=8Kbps。ADSL上網時的網速是512Kbps,如果轉換成位元組,就是512/8=64KBps(即64千位元組每秒)。

      幀率簡單地說,幀率就是在1秒鐘時間裡傳輸的圖檔的幀數,也可以了解為圖形處理器每秒鐘能夠重新整理幾次,通常用fps(Frames Per Second)表示。每一幀都是靜止的圖象,快速連續地顯示幀便形成了運動的假象。高的幀率可以得到更流暢、更逼真的動畫。每秒鐘幀數 (fps) 愈多,所顯示的動作就會愈流暢。一般來說30fps是可以接受的,是以要避免動作不流暢的最低fps是30。除了30fps外,有些計算機視訊格式,例如AVI,每秒隻能提供15幀。我們之是以能夠利用攝像頭來看到連續不斷的影像,是因為影像傳感器不斷攝取畫面并傳輸到螢幕上來,當傳輸速度達到一定的水準時,人眼就無法辨識畫面之間的時間間隙,是以大家可以看到連續動态的畫面。

        每秒的幀數(fps)或者說幀率表示圖形處理器場景時每秒鐘能夠更新幾次。高的幀率可以得到更流暢、更逼真的動畫。一般來說30fps就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将性能提升至60fps則可以明顯提升互動感和逼真感,但是一般來說超過75fps一般就不容易察覺到有明顯的流暢度提升了。如果幀率超過螢幕重新整理率隻會浪費圖形處理的能力,因為顯示器不能以這麼快的速度更新,這樣超過重新整理率的幀率就浪費掉了。

       一般用“FPS(frame per second,每秒鐘畫面更新的數量)”來表示該項名額。在欣賞電視、電影畫面時,隻要畫面的重新整理率達到24幀/秒,就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同樣的,在玩普通的遊戲時,如果重新整理率達到24幀/秒即可,但在一些高速遊戲中(例如射擊遊戲),如果畫面的重新整理率還是隻有24幀/秒,那麼就會感覺到畫面比較遲鈍,不夠流暢。    雖然理論上畫面的重新整理率越快越好,但過高的重新整理率并沒有實際意義——當畫面的FPS達到60幀/秒時,已經能滿足絕大部分應用需求。一般情況下,如果能夠保證遊戲畫面的平均FPS能夠達到30幀/秒,那麼畫面已經基本流暢;能夠達到50幀/秒,就基本可以體會到行雲流水的感覺了。一般人很難分辨出60幀/秒與100幀/秒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