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CSDN組織了一次《人人都能簡單上手的名額平台》開箱測評活動,邀請了三位嘉賓,分别是 Kyligence 聯合創始人兼 CTO 李揚、CSDN 戰略合作總監闫輝、CSDN 開發雲 CTO 馮丙見。三位嘉賓根據真實的需求場景,詳細評估了名額平台的最新産品功能,分享了該平台的應用趨勢和發展前景。
資料已經成為企業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大資料的分析和挖掘,企業能夠實時觀察市場變化,做出更準确、科學的決策。在資料分析的過程中,名額扮演着關鍵的角色,能夠幫助企業評估業務發展情況、發現問題并及時調整。通過智能化的名額平台,企業可以快速建構統一的業務名額,并進行資料驅動的管理,實作更精準、高效的經營決策。
本次測評中,CSDN 通過建立網站的 PV、UV、使用者地域分布、使用者通路時間等名額,洞察到營運異動的原因,解決了過往看數、用數、管數等痛點。可以說,名額平台不僅能夠在企業内實作大規模的資料協作和共享,一鍵洞察名額異動,賦能業務使用者自主使用資料,而且還可以幫助企業挖掘資料資産,将資料變為資料産品,開拓更多的業務發展想象空間。
本期《開談》,在闫輝的主持下,嘉賓們在整個過程中分享了諸多精彩的觀點:
1、通過一個平台建構企業标準的資料口徑,它就有很強的可預期性。像這種能力如果能夠發生在企業的每一個崗位上,可能會對數字化的建設能力或者整體讓企業的數字化競争能力上一個台階。
2、如果你是一個産品或業務人員,隻能找 BI 部門提需求,等着排期解決,這樣效率上就慢很多,使用者對平台也不會産生依賴感,是以我們是非常迫切地需要一個可以降低使用門檻,讓更多的産品、營運和程式員全部都參與進來,共同使用的一個平台。
3、名額平台和 BI 的主要差别展現在協作性,名額平台鼓勵的是一種協作,我們希望在整個公司裡産生統一的管理。
4、名額平台最大的價值就是對整個公司提升了從資料角度的可觀測性。
5、很多情況下 BI 部門會成為這個公司的瓶頸,每個公司的資料驅動的能力或者水準就由這個 BI 部門來決定,這個其實也是一個不是很好的現象。
圍繞大規模的資料協作與應用
名額平台有着自己獨特的貢獻
闫輝:提到名額平台,我們特别想了解一下 Kyligence 為什麼做這樣的産品,主要出于什麼考慮?
李揚:大家知道 Kyligence 是一家大資料公司,公司早先的核心競争力是在一個超高性能的大資料引擎方面。但是随着我們深入服務一些大企業後,發現了一個常用的需求,就是如何用數字的方法來管理或者協作工作。
因為過往這對企業和使用者有大資料技術和會使用資料分析産品的門檻要求。這兩個門檻放在一起,其實就造成一些難度,它使得資料分析的能力無法特别普及和推廣。以我們服務的客戶為例,他們開始會花比較大量的成本投入到資料分析的平台,做整個企業幾百上千個名額規模的數字化管理。
我們也是從中受到啟發,響應國家的号召,在高品質發展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思考怎麼幫助每個人。本質上,Kyligence 想做一個可以降低技術門檻和使用資料門檻,同時降低企業使用成本,滿足每個人都能使用的一款名額工具,是以研發并推出了人人都能簡單上手的名額平台,取名為 Kyligence Zen。其實,對我們自己來說,這是一個挺大的産品形态的轉型。
闫輝:既然是人人都能簡單上手的名額平台,怎麼了解這個“人人”?
李揚:Kyligence Zen 其實源起大企業需求,大企業需要滿足大資料量大管理體系的名額應用,但是 Kyligence Zen 目的是幫助人人使用,是以我們就使勁做減法,希望它能減成一個平易近人的簡單易用上手的産品。
人人都能簡單上手的名額平台,我們希望真的做到每個人。
舉個例子,早先使用資料的成本真的很高,記得在 eBay 做大資料的時候,成本高到一次 eBay 網站的流量分析,根據計算量收費,大概就是 100 美金。如果是這個成本門檻的話,不可能做到人人。是以,Kyligence Zen 産品要求一是成本要降下來,二是降低使用門檻,不能太技術(例如要求人人都寫 SQL)。以一個基層采購員為例,每天可能和四五個供應商打交道,如果能用到名額平台,其實采購員就可以用數字化的方法核算引入新供應商的成本并與後續長期采購價格的優勢進行對比,然後用數字化的方法呈現給公司,有了數字也比較有說服力,推動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強了。其實,通過一個平台建構企業标準的資料口徑,它就有很強的可預期性。像這種能力如果能夠發生在企業的每一個崗位上,可能會對數字化的建設能力或者整體讓企業的數字化競争能力上一個台階。
馮丙見:名額平台這個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方向。我工作中也經常用到一些名額,并且也受到過困擾。不管是前期的名額建立到後面的使用,都有面臨過非常多的問題,确實需要有一個專門的系統來管理。
以前我們市面上有很多的平台或者是系統,性能非常強大,功能非常全面,但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不便使用,需要看非常長的使用者産品手冊才能明白。同時大部分情況下是需要寫 SQL,這個産品是為程式員開發的。
如果你是一個産品或業務人員,隻能找 BI 部門提需求,等着排期解決,這樣效率上就慢很多,使用者對平台也不會産生依賴感,是以我們是非常迫切地需要一個可以降低使用門檻,讓更多的産品、營運和程式員全部都參與進來,共同使用的一個平台。
闫輝:據我觀察,現在系統要麼是友善給上司看的大面闆,要麼是給 BI 團隊用的産品,丙見你認為公司内部可能還有哪些角色會成為很大的需求方?
馮丙見:其實公司内部基本上每個人都會有對接資料的需求。一般情況下我們會認為老闆的需求最強,他想了解整個公司的營運情況,各個上司想了解他所負責的業務,再往下就是産品、營運、業務人員想知道工作進展得怎麼樣,資料可以指導和優化自身的工作方向。還有研發,一個産品做好和做不好,對研發有直接影響。這樣會展現他工作的意義。
大家希望自己的工作展現價值,價值怎麼樣展現?這個産品或者功能最終為公司帶來了多少使用者、流量或收入,這些是可衡量的。但是很多情況下,程式員是感受不到這種價值的,因為一般情況下他們不會看資料,或者說資料這個思想在程式員階層離得比較遠,大家隻顧埋頭幹活,很少擡頭看看我們這個方向怎麼樣了。因為公司内部缺少一個讓資料簡單、高效擷取的一個途徑。
過往名額産品使用門檻高一些,不能做到每個人都很容易地使用,這裡不光是資源成本,也有可能是時間成本。擷取一個資料需要幾個小時,這已經很快了,如果需要幾天,對程式員來說本身忙得要死,本身都在疲于應付他的工作,你還要想讓他拿幾個小時看這個資料,有點難度。如果我們把時間降到幾分鐘或者更短時間,幾秒鐘就能知道我負責的産品的資料怎麼樣,這會讓人有動力檢視資料,以及把資料用起來。
闫輝:任何一個市場需求都不會憑空出現,在過往的體系裡其實有類似的産品,比如說可能有些公司是自己内部做,有些是通過第三方購買。李揚給我們講講,Kyligence Zen 比起企業自建或同類型産品有怎樣的優勢?
李揚:對于企業自建最大的差别,Kyligence Zen 能夠讓企業更快建立起名額體系。
我們了解到自建能力比較強的一般是更大規模的企業,典型的是金融走得比較靠前,像招行、平安銀行等,他們内部有很強的名額體系。它自建一個是因為有錢,第二個是因為它的管理。例如金融企業是不太用公有雲的 SaaS 服務。對于小規模公司來說,過往可能在用一些小型的 BI 比較多。
名額平台和 BI 的主要差别展現在協作性。例如,公司彙報的時候,每個部門拿出自己的 Excel,給大家講我這個成績做得怎麼好,通常是展現資料對他好的那一面,隐藏掉不那麼好的方面。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資料在那個場景裡面是沒有協作的,我可以選擇性的把工作相關的資料收集起來,再加以包裝和展現。但是名額平台鼓勵的是一種協作,我們希望在整個公司裡産生統一的管理。例如,每個部門都有成本核算,每個部門也有關鍵的績效考核名額(或 KPI,OKR)來評估工作結果。這些其實從管理上來說都是事先定好的,我們隻是缺少了一個資料協作的工具,給它公開、公正的定下來。是以名額平台鼓勵使用者先在一個相當于是公共的名額平台上,統一名額口徑,然後當我們再來做一些資料協作的時候,最典型的是回顧過去幾個月的工作成績的好與不好的時候,就把标準的這一套名額口徑拿出來一起看。
這可能是 Kyligence Zen 相比于自建和傳統 BI 工具的最主要的差别。
闫輝:丙見,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馮丙見:我以前做過大資料和 BI,自建過好幾個系統,自建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資源問題。
我們可以算一筆賬,自建得買伺服器,大資料的伺服器成本非常高,因為要求非常高的性能,資源層面成本非常高。如果說資源層面用錢能很好地解決,剩下的是人工層面。不光是需要找研發,如果找比較資深的研發,成本也很高,另外還需要有專門的人來對系統進行維護。此外,有了系統還需要把這套系統營運起來,找專門的營運同學為這個系統做一個更好的界面,降低大家的使用門檻和互動門檻,然後推廣出來,這其實是很難的工作。自建系統不管是成本還是品質,都有一些欠缺。尤其是因為這種系統大部分是對内的,是以大家對這個傳遞的品質有時候會降低,因為大家都是自己人,我這個系統做得醜一點可能也就那樣了,你别給我提那麼高的要求。
難用一點,那就面對面教你,這就導緻會出現一種湊合的現象。這種對系統發展本身并不好,導緻系統做出來不那麼好用,大家也不喜歡用,最終并沒有展現出這個系統的價值,沒有把這個公司裡面的資料價值挖掘出來。
闫輝:剛才聽李揚講,我覺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亮點叫協作。确實,比如文檔,我們用了之後把這個文檔分享給别人去協作,這個對企業來講提升了溝通效率。協作也是企業内部非常重要的需求。不過,任何一個産品都會涉及到決策者,Kyligence Zen 對于公司的上司來講,産品的價值能展現在哪些地方?
李揚:我自己也是 C 開頭的角色。我覺得最大的價值就是對整個公司提升了從資料角度的可觀測性。
我舉個人的小痛點,比方說年頭年尾通常都會有 IT 預算的工作。初期會收到很大的預算申請,說我今年要花這麼多錢。這個時候資料可觀測性基本上會下一層,這個項目要花多少錢,那個項目花多少錢。我的思路可能就是控制它,就說你為什麼要花多少錢。比如說這個項目可能去年做了一期,今年你打算做二期,是不是應該把一期的已經發生的實際費用作為一個參考底線來得出或者推算二期的新一年的預算。
我很好奇,二期的費用是怎麼算出來的?通常這裡就分解不下去了。同學們一般是做了這個功課的,但是他呈現給你的時候,還是一樣,他沒有一個比較好的資料協作工具,把背後推算的原理講清楚。要麼就是用一個文檔文字概述,于是就會産生多輪的溝通成本,一層層勾兌,循環往複。
在這個場景中,因為我自己沒有自主展開資料可觀測的能力,就會使得我每個小問題都會産生一輪溝通,準備預算的同學也會反反複複地麻煩後面的技術人員找到這些關于我問題答案的資料,再來回答我。整個協作的效率很低。
闫輝:丙見你怎麼看?
馮丙見:我傾向于從全面的資料驅動的思路來看待。CSDN 蔣濤總一直強調用資料驅動,用資料說話。
資料驅動說了很多年了,想要落地真的很難。我了解是缺乏一些工具或者是平台來承接它的落地。很多時候一說到資料驅動我們想到的更多的是為公司建一個 BI 部門,找一些資料分析師,不管做什麼項目,先搞一堆名額,給他提需求,等着他給你結果,然後用這些資料進行決策,這就是資料驅動了。我了解這可能遠遠不夠。
因為很多情況下 BI 部門會成為這個公司的瓶頸,每個公司的資料驅動的能力或者水準就由這個 BI 部門來決定,這個其實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我了解這個資料系統應該是有一個門檻更低的工具,可以讓所有的決策都參與進來。你有了想法,應該很快地拿到資料驗證想法,而不是排隊等着拿到資料。這個超長的等待時間就會讓你覺得幹脆就簡化一點,或者這個就别做了,這也不是好現象。我覺得名額平台更大的使命應該要承載公司整個資料驅動的落地。
闫輝:的确,作為公司的員工之一,我自己之前也會做很多東西,過往一般都是我有什麼需求直接跑到 BI 去說你給我拉一下這個資料。
如果有這個平台的話,我自己能夠快速的通過思考在資料上找到一個驗證,或者幫我驗證我的思維,這樣第一個是讓 BI 不成為瓶頸,第二個是可以讓更多人用業務的視角看待公司的營運。
快速上手 kyligence Zen
CSDN 評測産品四大能力
關于具體評測過程,您可搜尋『CSDN』視訊号檢視本場直播回放,以下内容是測評過程中的精彩對談:
Kyligence Zen 産品架構圖
Kyligence Zen 提供集業務模型、 名額管理、名額加工、資料服務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本場測評過程中,CSDN 開發雲 CTO 馮丙見詳細體驗了 Kyligence Zen 四大産品功能:
▶ ZenML (Zen Metrics Language):通過類 YAML 描述性語言建構語義層,讓工程師像寫代碼一樣去定義和管理名額,通過将技術語言轉換為業務語言,非技術使用者也可以輕松擷取資料洞察;
▶ 名額目錄:幫助使用者進行統一的名額定義和管理,基于一緻的基礎名額靈活生成複合名額及衍生名額,保障一緻的名額口徑;
▶ 模闆市場:行業專家打造海量名額模闆,支援使用者一鍵導入,省去 80% 以上的調研和搭建時間,加速開展分析工作;
▶ Excel/WPS 直連分析:使用者無需改變原有習慣,在 Excel/WPS 中即可快速連接配接 Kyligenze Zen 進行名額分析。
闫輝:大家體驗完有什麼感受?
馮丙見:我設定了6個名額,例如網站的PV、UV、使用者地域分布、使用者通路時間分别等等,目前體驗下來覺得這個系統很簡潔易用。通過我設立的 6 個名額可以通過名額目錄看到,一目了然。柱狀圖、餅圖、折線圖等不同的展現模式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資料,友善了解資料。其實,我覺得把名額的定義和可視化分開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思路,也能很好地解決前面提到的 BI 團隊容易成為公司瓶頸的問題,就是應該把像 BI 團隊承載的名額定義、對比或者管理工作,通過工具的簡化交給産品營運或相關同僚,這樣每個人都能自助式管理和檢視。
如果通過這種模式,BI 人員可以更專注,專注就會變得更專業,可以讓整個公司的 BI 水準有一個更高的提升。
李揚:目前,Kyligence Zen支援連接配接各種主流資料源,包括 Amazon S3 和 CSV 等。盡管它背後呈現的是一個資料模型,但不管其背後多麼複雜,最終呈現給使用者的是一個表格。系統可以是簡單的 CSV 檔案,也可以是更複雜的視圖,背後關聯着許多複雜的表,如心形和雪花模型等。這種設計使用資料模型來分界技術和業務,從資料模型以下,需要資料團隊和資料工程師來準備最基礎的資料集,這與傳統方式相似。然而,從資料模型以上,采用業務口徑來描述資料。這些口徑是名額,包括衍生和派生的名額,可以衍生出許多業務名額。例如,可以根據去年某個項目的實際成本,派生出一個新年的預算名額。
産品設計的角度,我們其實還是不想和 BI 去競争做資料展示這一塊。
前面提到的 BI 的例子,其實 BI 今天是整合了兩個關鍵資訊,一個是資料怎麼展示,還有一個是資料背後的業務口徑。不過通常不是原始的資料展示出來,多少有點加工。這裡有一個公式,那邊乘以一個系數等等。名額平台想做的事情是想把資料的業務口徑這部分給它剝離出來,把資料的展示和資料的業務口徑這兩塊給它拆開。
為什麼?因為資料展示是可以很靈活的,我們想怎麼看就怎麼看,這是傳統 BI 的專長,他們有專業的人做好。但是業務口徑我們想做一些标準化、透明化,這一塊我們建議拿出來,放到名額平台裡面,這樣的話,在資料協作的時候,當我與另外一個人溝通,我不僅會讓他看到這個資料展示,同時他如果關心我這個資料是怎麼算出來的,比如說你有沒有算對,正确的參考值來做今年的預算,對方就可以在這個名額業務口徑上面用很清晰、标準的方法快速看到這個資料。
闫輝:為了做到這樣,Kyligence Zen 産品底層技術還做了哪些?包括我看有一些低代碼和自動化,這個怎麼展現出來?
李揚:一個比較大規模的資料協作,可能有幾百個名額一起來描述一個業務的好與不好。它其實就是需要比較強的名額運維能力。以快遞業務為例,由于參與人員的複雜性,包括公司内部、外部、供應商和自由接單人員,每個人可能有數百個名額來描述和管理他們。如果每隔半年更換上司,通常需要更改管理方法,比如更改人員外包政策,就需要更改名額體系,甚至更改數百個名額,或更改數十個名額以改變管理風格。再比如,如果我決定根據今年的業務方向更改 KPI,老客戶的名額權重将降低,我需要切換到一個新的名額體系。随着複雜度的不斷提高,這種管理方法越來越像一個資料工程,就像我們的代碼工程一樣。是以,我們需要一種工程化方案來管理它,這與軟體工程的發展類似。
最初,一個人編寫代碼時不需要版本管理,但是當多個人協作時,版本管理變得非常重要。此外,釋出流程、生産上線、下線和運維工具也變得非常重要。這一系列随着我們說人人都能夠使用資料,參與資料協作以後,這裡的資料工程的規模也會變大,這些圍繞着資料和名額的工程管理工具也會變得越來越豐富。
闫輝:是以這裡面其實是有一個很重要的産品思想,把整個資料體系逐漸有一個業務層的抽象,這個抽象我們利用正常技術研發的一些工具來把它管理起來,幫助我們假定以後業務的需求有變更的時候,名額體系不用從底層開始做了,我們隻要改這一層業務描述層的東西。要做這件事情背後的難點在哪裡?
李揚:其實最難的還是怎麼去平衡靈活性和它背後的成本。前面說到了,如果資料量大的話,一次分析就特别貴。
傳統技術角度,為了平衡這個成本,一般是采用預計算相關的技術。但不是所有的場景都适用,比方說我有一個新的名額或者業務創新的想法,如果想很快看到效果,這個時候為了快速的實作一些創新,就不能全部使用預計算的方式來做。這裡是要有一個平衡。
Kyligence 是做多元資料庫起家,我們是一個混合模式,在基礎名額以下,它主要使用預計算的方法來降低成本,提高響應速度。在基礎名額以上的預計算層面,業務人員可以自定義業務名額,使用傳統的高并發計算方法來補全。這兩部分需要結合起來,類似于一個平衡器。如果往預計算方向多拉一點,成本會便宜但靈活度會降低;如果往靈活度那邊多拉一點,靈活度會提高但成本會增加。但是 Kyligence 已經将這些複雜的産品完全隐藏起來,讓業務人員可以使用自己的語言和方法進行小發明,也可以通過資料來審視自己的工作并進行總結和改進。同時,Kyligence 也提供自動預計算模型和計算引擎來幫助使用者進行更高效的工作。
闫輝:你們最喜歡的功能是什麼?
馮丙見:總體來看,打動我最深的兩個亮點,一個是它比較簡單。其實我以前也做過這種産品,我很難權衡它的靈活性還有擴充性,如果我做得太簡單,又會擔心是不是需求滿足不了,别人說這不行那不行;做太複雜,别人也不會用,很難平衡。目前來看,Kyligence Zen 其實在這個上面取得了很好的平衡。
第二個亮點,就是歸因分析。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我非常喜歡。其實如果做過 BI 的話,肯定會經常收到這種需求,我這個名額發生了波動,你幫我看看怎麼回事。
我們老闆可能經常有這種困惑,比如說使用者漲了,或者某個名額跌了非常着急看到是什麼原因導緻的,是正向的還是不好的,我們應該馬上規避。拿到這種需求也是很麻煩的。如果這是一個新問題,那你就得從頭分析,尤其如果你是一個經驗沒有那麼豐富的分析人員更麻煩,你可能要看很多的資料,看很多元度的資料才能得到一個差不多的答案,而且不一定那麼準确。歸因分析就是非常不錯的功能。我看到這個系統最想用的就是這個,這能夠很快地讓我知道資料出現的波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波動的排序是按這幾個次元的相幹性、影響力由高到低排的,既便利又省心。
李揚:對我來說,其實很難割舍,我的核心隻有一點,就是我覺得它是一個更高效的資料協作工具,所有的東西都是圍繞這一個點開始的。圍繞着這一個點,它又首先是用名額來定義了一個通用的資料語言,什麼叫資料通用資料語言?比方今天我說上證 50 指數,它就是一個标準的資料語言。
試想在一個企業内部,我們用數字化管理的時候,我們也會有這種需求。比方說銷售額的時候,它到底是帶稅還是不帶稅?銷售可以拿到的提成是相等還是不相等?這裡有一個标準資料語言的口徑。這個就是名額最核心的作用。在這個點以上,它就再伸展出,因為我有标準的資料語言了,我們說話溝通變快了,人越多溝通的效率越大,提速效果就越好。
這個核心基礎之上,它再長出各種各樣的小的功能點來,我挺同意歸因分析這個是一個挺不錯的亮點。還有一個功能是 Kyligence Zen 直連 Excel 的能力。整個平台來說,我們帶一點資料展現,但是做得很克制,資料展現就要留給 BI 做,他們做得非常好,是以我們和各種各樣的 BI 都有內建。其中可能對于我們普通的每個人來說,能上手的最典型的就是 Excel 的工具,Kyligence Zen 直連 Excel ,可以讓每個名額都很容易地在 Excel 裡面打開,馬上能看到資料還可以建立一些圖表來進行關聯,這又進一步的降低了資料分析和名額管理的門檻。
Excel/WPS 直連分析
闫輝:我覺得這個功能特别貼合咱們的口号,第一個叫人人,一些真正的業務人員。第二個是簡單,就是這種功能真的和使用者的工作場景直接貼合,解決原來工作流程的弊處。這樣的産品我不知道咱們整個的市場推廣和使用者的銷售政策大概是怎樣的?
李揚:目前 Kyligence Zen 提供免費 14 天試用,付費的話,是按算力計費。
闫輝:這個産品确實不僅僅是組織内部使用,也會成為公司内部連通外界的方向性的産品。當然使用者的創造力是無限的,我覺得會有特别多的新的場景出來。想了解下這個産品未來是否還有更多新的計劃?能不能調用 ChatGPT的能力?有沒有這種可能?
李揚:還真有,我們說到 ChatGPT 本質上是一個更高效的知識傳遞工具。至少我目前的了解是這樣,還沒有到自己來創造新的知識的階段。其實在資料上也是類似的,如果我有一個名額或者有一個分析,或者我對資料有一個知識的沉澱,可能它在這個大一點的企業裡邊,某處已經有人做過了,這個知識能夠被 AI 學了,你再問它,豈不是跟那一位資深的資料工程師通過 AI 作為橋梁,進行互動和對話?這是類似的效果。我們内部正在往這個方向去做。
馮丙見:我覺得朝着智能化的發展,對于這個産品來說是一個不錯的方向。因為這個産品的思路就是簡化使用的門檻。再往下簡化,就不需要人操作了,現在還需要人操作,再往下隻能說話了。通過說話,它告訴你一個結果,到時候大家可能也不需要糾結要不要歸因分析,要不要名額建構,我有什麼問題,我需要了解哪方面的資料,它就自動告訴我資料情況,有什麼樣的波動,波動的原因是什麼,可能把我想要的東西都告訴我,這樣可能是更智能化,門檻更低,更能滿足需求,成為對使用者産生有更大幫助的一個系統。
闫輝:其實今天聊的内容已經非常豐富了,我們也通過測評感受到了 Kyligence Zen 一站式名額平台智能便捷的産品能力和應用價值,最後能否請兩位再總結概括一下?
李揚:基于名額的數字化管理,最早是從較大型的企業開始,他們有很強的協作需求,需要做标準化。通過量化、數字化的方法實作大規模的協作,這是一個典型的應用需求。Kyligence Zen 隻是把這個經典需求用一個更低門檻,更平民和更普及化的方法呈現出來了。希望在一個新的圍繞着名額的标準資料語言之上,能夠讓每個人使用資料來表達自己,使用資料來協作和創新。
馮丙見:通過 Kyligence Zen 的使用,我可以感受到如果一個公司想做資料驅動,用資料來挖掘資料的價值,讓公司更好的發展,這個産品會是一個很好的落地的支撐性産品。它的功能更簡單,上手門檻更低。我剛才看了一下,我使用時間不是很長,但是現在體驗後已經基本了解每個功能的能力,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第二個是裡面有非常實用的功能,還是要再提一下我剛才說的歸因分析,這是我非常喜歡的功能,不光是 BI 人員,哪怕你負責一個業務,你肯定會碰到彙報業務發展情況,如果你隻是列出來我這個名額上升了、下降了,但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那麼肯定會受到質疑。是以,這個功能還是很有價值的。
闫輝:大資料時代,資料成為了企業的重要資産,可以說,每一家公司都是一個資料公司。我想到一個場景,我們 CSDN 帶有一些媒體性質,經常要做一些排行榜。其實,Kyligence Zen 就可以幫助 CSDN 做這樣的榜單或者指數,大家在這裡可以很明顯地看到資料的變化。這些應用或許也是一種場景,它不僅僅是企業内部的管理和營運了,而是幫助企業“包裝”這些寶貴的資料資産,形成了資料産品。
目前 Kyligence Zen 提供 14 天的免費試用,歡迎大家點選連結進行注冊體驗。https://zen-cn.kyligence.io/zh/user/register/?utm_content=zengarelease&utm_medium=media&utm_source=cs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