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三隻眼看費城自由鐘---旅美散記之四

此次美國之旅主要是探親訪友,用親友協助下的自費自助方式。在親友安排之下,觀賞了一些自然的和人文的景物,其中,頗有感觸的景物之中,有費城的自由鐘。

費城曾是美國的首都,當年的政府建築,已經成為曆史遺迹,如今,在保護之下供遊覽和研究。

第三隻眼看費城自由鐘---旅美散記之四

在網上可以查到很多關于費城自由鐘的描述,贊頌頗多,如勉強贅述,也難得寫到比旅遊資料詳細有趣。這裡隻想從另一種角度,比較中西的大鐘文化,比較費城的自由鐘、中國的編鐘和永樂大鐘。

象征點:自由 Vs. 權力和地位

自由鐘象征的是民主和自由 自由鐘得名于鐘上第一行銘文:“直到各方土地上的所有居民宣告自由。” (當時主要是指宗教信仰自由)。

中外都有這樣一些曆史人物,他們的人生經曆中,幾落幾起,卻一峰比一峰高;而作為名鐘,自由鐘三鑄三破,傷勢卻一次比一次嚴重。

它帶傷參加了若幹曆史性儀式,如:宣讀獨立宣言、合衆國憲法通過、送富蘭克林赴英陳請、讨論英國頒布的《糖稅法》和《印花稅法案》,以及華盛頓的逝世,等等。

它用那略帶嘶啞的聲音宣示了美國的獨立。有人說,那條裂縫像維納斯之斷臂,有壯烈之美;其實還有一個更樸實的比喻,就像搖滾歌手,用略帶嘶啞的聲音和牛仔風格,吼出了美國式的自由民主精神。

中國古代的鐘和鼎象征的是權利和地位。鐘和鼎是中國古代權力和地位的标志。有一種調侃的說法,大鐘的口朝下,向下召喚臣民集會;鼎的口朝上,向上奉獻美食和祭祀祖先。成語“一言九鼎”說明了鼎與權力的關系。周禮中,“食九鼎”、“ 食六鼎”與 “食三鼎”标志了人的三六九等。

編鐘是發聲樂器,本來聲音人人可聽,但編鐘不是人人可聽,周禮嚴格地規定了 “耳朵”及其主人的等級。

技術:不敢恭維的費城鐘 Vs. 精湛的編鐘和永樂鐘 

自由鐘是賓夕法尼亞州議會為衆議院1751年訂購的,由英國倫敦懷特·查佩爾鑄造工場翻砂制造。1752年,900多公斤的自由鐘運到費城,在慶典上第一次使用,就裂縫了。

依稀記得在《新概念英語》中,有一篇幽默短文,借此事着實地調侃了一番。容易想象,當時的儀式主持者一定非常尴尬,而經辦人的和制造者也一定是要多囧,就有多囧。 

自由鐘在第一次鑄修後,1835年慶祝華盛頓生日時,幾個頑童試玩,就把修好的鐘再次敲破。過去人們隻說“響鼓不用重錘”,如果預先警示“響鐘不能用重錘”,也許能避免那一次損傷。

第二次鑄修後,在一次幾個小時的儀式中,自由鐘又破了,如今看到的這條著名的鋸齒狀裂縫,被比喻成維納斯的斷臂。

第三隻眼看費城自由鐘---旅美散記之四

中國的編鐘證明了中國古代的精湛鑄造技術。曾經在在博物館看過一套西周編鐘,音純律雅,音域可以達到五個八度。音階接近于現代的C大調七聲音階,高音昂揚,低音渾厚。而北京“大鐘寺”的“永樂大鐘”。鑄造于15世紀初年(1403-1410),其主要技術參數如下:40多噸重,用“泥範法”一次澆鑄,最大音量120分貝;在好天氣,聲響可傳百裡,餘音繞梁3分鐘之久。這些參數表明,14-15世紀時的 “Made in China” 絕對是響當當的榮譽标志。

相比之下,250年前的自由鐘重量隻有900多公斤,和永樂鐘相比,本來隻是小菜一碟,卻經磨曆難,三立三破,其鑄修技術實在不敢恭維。

進步與落後:崇尚科學 VS. 固步自封。至少有上面的例子表明,和中國古代鑄鐘技術相比,250年前英美的大鐘鑄修技術還是“二百五”。

但是,現在英美的科技已遠超華夏,超越是什麼時候發生的?,為什麼發生?最近250年,發生了什麼,使得中國的科學技術生産能力遠遠落在了後面?

原因當然很多,曆史的,政治的,社會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崇尚科學者躍進,而固步自封者落後。

本來明朝初年,中國已經有了一些資本主義萌芽,明末清初,華夏統治者在固步自封方面登峰造極,自诩天朝,漠視山外之山,不知天外有天;而西方恰恰在那個時代崇尚民主科學,實行工業革命,大踏步前進。

還有許多深層次的原因,期待博友中的專家,給出更好的分析解答。

已有 6657 次閱讀 2012-8-11 12:14 |個人分類:觀察感悟|系統分類:海外觀察|關鍵詞:費城,自由鐘,編鐘,永樂鐘,固步自封

第三隻眼看費城自由鐘---旅美散記之四(唐常傑)

原文位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7179&do=blog&id=601191

繼續閱讀